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三)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4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三),十一、掷经成桥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
  十一、掷经成桥  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给了母亲,石匣上写着"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竟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苏母逝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亲赴岭上求见苏仙。仙凡异壤,不可直面,苏仙半隐于松叶枝丛中,接待张太守,感谢他吊孝母亲。言语间,郡守张邈偶然窥见苏仙丰资神彩,光熠照人。苏仙顾及故乡诸事,知道郴江因无河桥,过往行人全凭小船摆渡,十分不便,于是有意为乡亲解难。于是苏耽对太守说:"山谷幽远,日暮难归,愿许苏耽成桥水上。"说完将手;中一卷仙经掷向郴江,离郡署最近的河面上立即出现了一座石拱桥。郴人为纪念苏仙的恩德,就称这座桥为"苏仙桥"。

  十二、仙泪化泉  中国古代,无论是官府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凡父母新丧,孝子都要在父母坟旁起造墓庐,枉身其内,守墓三年,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以尽后代孝道之情。苏母谢世,葬桔井观之左。时苏耽已成仙升天多年,虽仙凡有别,但苏耽原本极具孝心,故仍然遵依凡例守墓尽孝。每天苏仙在天庭值日之余,即坐一白色仙马驰抵苏仙岭,遥对桔井观旁的慈母墓跪拜行礼,凝视守望。每每想起母亲未成婚即吞萍怀胎孕,忍辱又负重,抚儿长成人,儿成仙离去,孤母然身,长寿虽百岁,咫尺难报恩,苏仙就止不住悲泪长流。整整三年,苏仙每日来山岭守望母墓,每来必哀痛哭泣。太平广记)载:"仙哭母处有桂竹两枝,无风自扫,其地恒净。"苏仙哭母的泪水在丹桂翠竹之下,汪成一泓清泉。这泪泉蕴含着苏耽思母的绵绵深情,人饮可祛病延年,故称"不老泉"。苏仙守墓三年克尽孝心。"三年之后,无复哭声"。而"不老泉"却不竭不涸,清冽长流。

  第二节  灵验的故事

  一、仙助刘瞻拜宰相  唐代咸通年间官至宰相的刘瞻,是郴州市乌石矶人,史称刘瞻"奇伟能文,才思敏捷"。少年时与兄刘咱僭同窗苦读,一日,学馆放假,兄弟相携同游苏仙岭,于岭上遇一少年道人,与刘氏兄弟行礼寒喧后,少年道人说:"汝昆季(兄弟)清姿丹表,非凡骨也。倘能相师,吾当成汝"。刘僭赋性僻静,羡慕神仙,今逢真人指点,欣然从之。刘瞻恃才立志,羡慕宦达,对真人劝导不屑一顾,傲然笑道:"丈夫得君行道,期不负所生,岂效乔松辈熊经鸟,无益人世哉。"又挽留欲要从道修炼的兄长说:"神仙遐远难求,庙廊咫尺易致,不如求仕。"无奈刘僭修道之心已决,兄弟于是分手。这少年道人就是苏仙。苏仙见刘瞻虽然眼慕宦达,心中却怀着有益人世之志,倒也难能可贵,且与神仙拯苦救难有异曲同工之善,于是有意扶助刘瞻仕途腾达。却说刘瞻过去是兄弟共读,互相砥砺。如今兄长一旦离去,不免形影相吊,且又挂念刘僭求道前途未卜,不免心神恍惚,一时无心向学。苏仙暗中探知刘瞻学业日渐荒疏。拟用激将法激发刘瞻志气。一夜刘瞻上床就寝,将睡未睡时,忽见兄长刘僭立于床前,傲视刘瞻说;"鄙将遗于山野,尔将劳于尘俗,尔终劣于鄙耶,后四十年当验矣。"言毕拂袖而去。刘瞻幡然醒悟,自此发愤,夜以继日"究心坟典(古代经典)",学业日见长进。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刘瞻赶赴乡试。应试间,恍惚有一少年书僮捧砚侍立身侧,每有疑难,只须探笔蘸墨,则疑难冰释.文思如涌。此试即举进士。后应博学宏辞科试,亦见少年书僮暗中相助,又中上选。刘瞻不知,少年书瞳实乃苏仙所化也。从此,刘瞻仕途一路亨通,官历太常博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官职,宰相)。后来刘瞻为保护无辜,向皇帝进谏力争而获罪。又因奸佞排挤,被皇帝贬出京城,辗转为荆南节度使,廉州刺史乃至灌州(今越南荣市)司户参军。朝中奸臣甚至假传诏旨,意欲逐杀刘瞻。刘瞻以"有益人世"为旨,为人耿正,为官清廉,既得世人称道,更得天助神佑,方才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奸佞无以得手。不久,唐僖宗登基,刘瞻复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重登相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二)
六、七颗仙桃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七、受诏得宝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五)
六、梦见仙鹿生贵子明代崇祯后期,郴人喻玉铉一夜梦见苏仙骑鹿进入家宅。第二日,其妻即分晚生下一男孩,喻玉铉梦仙得子,为孩子取名鹿寿,号国人。国人"生而倜傥负大志.慨然以斯道自任",毕生"以复古国书为志",因明末战乱,他隐居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理学,著书三十五种,如《伏羲乐律与六书真传≥、《神禹治水本源≥、《周易河洛定议与筮占;、《帝王历数真传≥等,成为一代理学名家。大学士魏真庵称"其道德学问大异寻常"。翰林院侍读、学士崔玉阶说"春山(即国人)先生复古图书之功,功在万世,为当代第一人。"七、苏佑千里还宿愿一九八七年盛夏,蝉鸣噪耳,暑热难当,如炙的阳光把人们都逼进各自家中躲凉。偌大的郴州路断人稀。然而在苏仙岭陡峭的山道上,有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汉子却正在步步攀登。他肩挑一担竹篮,篮内盛着猪头、羊腿、鲜鱼、活鸡等五牲贡物。他的身后,跟着他那十几岁的儿子。虽然山道上林荫蔽日,父子俩仍然热得汗流浃背;虽然...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一)
苏仙岭象一匹扬鬃奋蹄的骏马,奔驰在南岭北麓郴江之滨,又象一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她距市中心三华里,主峰海拔526米,满山古松笼翠,岗峦雾云缭绕,构成"苏林云松"的奇观,为郴阳八景之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秦末始见郴县名,汉初即有苏仙岭。苏仙与郴县几乎同时。古老的历史,瑰丽的风景,召唤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章歌赋,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文物古迹。而苏耽的神奇,仙人的灵验,更吸引着古今善男、商贾巨子乃至达官显宦前来顶礼膜拜,祈祷保佑。故早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上下两千年,苏仙岭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倏忽到今日,旧貌换新颜。在改革开放的中,湘南璀璨名珠--苏仙岭,必将为护佑一方水土繁荣昌盛再放异彩。第一节神奇的苏仙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女外-位潘氏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郴州苏仙岭历史典故(四)
二、偶结仙缘补州官宋代元佑初年,官场冗赘,人浮于事,即使是进士举子,如果官场无有背景或不用钱财打通关节,都无缘跻身官场施展抱负。进士林愈就是这样一个落魄书生。这天,闷闷不乐的林愈登游泰山,返回途经齐州章丘,夜宿旅店中,偶见旅舍墙壁上有一题词。仔细看那题词却是:"苏仙真人诣东岳回过此"。诗曰:"东南间望景清虚,万里云程半日余。因过章丘留此语,归郴重庇旧乡闾。"奇诧的内容,怪异的字体,吸引着林愈反复吟涌,吟诵间忽觉胸臆顿舒,豁然开朗,愁闷为之一扫。林愈并忽发奇想,认定有朝一日,自己能亲到郴州拜谒苏仙。胡乱想了一阵,回头再看眼前,自己一介书生,穷愁潦倒,仕逮渺茫,前程难卜,何能远赴千里之遥的郴地呢?叹息之余,不免暗笑自己痴。然而世上印事就有那么巧。过了不久.林愈得以补缺,且奉诏出任郴州知军(宋代官职,郴州最高地方长官)林愈到得郴地,才知郴州正是苏仙的故地。想到自己一睹苏仙字迹,即补缺来守郴州,冥...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湘军历史探源说(三)
地主武装。新宁的地主武装原来就有较强的基础,1844年江忠源自京会试回家后,就联络乡绅举办地主团练。1847年瑶民雷再浩在崀山起义,官军不敌,知县李博、举人江中源“在各村整饬团练以备剿捕”,得民团兵数千人。1849年李沅发起义,新宁拔贡刘长佑、廪生刘坤一“速归督办团练,乡兵不期而会者万计”。宗族观念。新宁人很注重邻里亲戚关系,宗族观念很浓,崇道重义。楚勇先后几个主帅都是举人、拔贡、廪生、监生等儒生,又加上师友、通家、兄弟、叔侄和上下级等各种关系,因此形成了很好的帮带提携关系。而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也在封建伦理观念的掩盖之下淡化了,封建忠君思想和宗族乡党观念使他们站在了一起,形成了比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地理位置。邵阳,向来是大西南陆路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控云贵,下能制长衡。在清代,邵阳既是中原向西南用兵的通衡,又是封建朝廷节制少数民族的前沿。而崀山与广西接界,通过资江可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