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土家民俗“打捞”人
悠悠酉水河,滋养着沿岸而居的土家族人民,也积淀了独特而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在酉水河中游,有一个村庄因是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涅壳赖的故里,并有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遗址,因而被不少人称为酉水文化的中心、土家族的发祥之地,这个村庄便是保靖县碗米坡镇沙湾村。
2004年,酉水河上建起了碗米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恢弘气势,给沿河的土家村民带来了都市“迷香”。沙湾村52岁的农民魏品富被“香”熏后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上涨的河水不仅将沙滩歌舞、河里叉鱼、纤夫拉纤等一个个镜头全淹没了,而且年轻人不再唱山歌,屋里高音喇叭喊的清一色城里的流行歌;没有人再织锦、剪纸、锉花、打溜子、吹唢呐、演木偶戏;儿时见过的水碾磨、手摇纺车、雷公榨等更是难觅踪影。
“这样下去,怎么证明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就是沙湾村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索,魏品富决定尽其所能搜集土家族的民俗物品,办一个陈列室。
魏品富将想法第一个告诉了妻子向自英,妻子二话没说满口答应。2005年年初,魏品富开始挨家挨户在沙湾村260多户村民家中搜寻,小到一个竹筷篓、烟袋,大到石磨、纺车、织布机,只要能体现土家族民俗特色的东西他全要。听说为的是办陈列室,村民们纷纷翻箱倒柜,或送或卖给魏品富,这下油灯、盐罐、擂钵、鼎罐、火药罐、打草鞋的架子等一下子有几十样。
可还是不够,魏品富想到妻子的娘家补足村,补足村海拔较高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应该保留有很多民俗物品。于是魏品富每天上山下山步行近5公里路,四处搜集。经过不懈的努力,到去年8月,他收藏的土家族民俗物件已达到了247件。
没钱修房子,他就在自家地里圈上两分地,用竹篾编起的栅栏为墙,再盖上茅草,两间陈列室就这样简易地竖立了起来。土家族人别具特色的生产用具如纺车、捕鱼钩、武钻;生活用具如油壶、套鼠榨;祭祀用具如八幅罗裙、封印、司刀;服饰如土家织布对襟衫、丝帕、裹脚布;庆典用品如锣鼓、头钹、唢呐、树皮号等,这些历经了土家族人历史岁月的物件,被魏品富精心地分类安置在了陈列室里,并专程从城里打字店制作了标志牌。
魏品富的陈列室吸引了一些慕名而来的观赏者,他不仅分文不取,还给来访者讲述每一件物品在土家族中的民俗意蕴,有时还和老伴一起给客人现场演示。
陈列室是建起来了,可魏品富心里仍是空荡荡的,儿时记忆中的水碾磨、雷公榨,方圆几十里仅发现一件,可家里再也掏不出钱来购买。他还想将陈列室搬到首八峒八部大王庙上去,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真正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仅靠分散和微弱的农民个人力量来保护、传承,无疑担子太沉重。“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大的力量。”碗米坡镇副镇长宋俊杰对笔者说。据他介绍,州、县、镇等各级政府已经在为保护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民俗文化努力,沙湾村正在申请土家族民俗文化村。
细雨如织,魏品富一家人忙活着给笔者现场演示,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陈列室建成了,怎样克服困难把家里的那些物品保存下去,让“土花被”、对襟衫不长霉、不被虫蛀,让破旧的纺车不仅能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还能吐出缕缕白丝,让那树皮号能发出久久回荡在酉水上空的浑厚的声音……魏品富还有好多事要忙活。
微风细雨中的酉水河,静静流淌,来往船只溅起的波浪犹如可以触摸的历史。魏品富喜欢蹲在船头,点一支烟,不时将船上的石子扔入河里,似乎试探着能不能碰到沙滩;也似乎是在引起母亲河的注意,让她能聆听他的心里话,给他信心和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