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雍正御批改造长沙下水道
长沙的下水道其实在还没人类活动的时候,就大致成形了。长沙城区以前是小丘陵,河滩,有自然的沟渠通到湘江、浏阳河。有人了,人多了,盖房子什么的,基本上是迁就自然的排水系统。城市成形后,对沟渠稍加改造,基本上就是现在我们老城区的排水系统。
到清朝的时候,长沙城区的人口多了,生活用水和手工业作坊的污水也多了,下水道就要比较规范地改造。长沙的官员就向朝廷申请(改造下水道),要钱,雍正皇帝准了。因为是皇帝御批改造的,所以当时的下水道就喊“御沟”。
现在步行街后面有个八大公沟遗址
雍正年间御沟改造后,(下水道)有将近两百年没动。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有些下水道实在是太堵了,就疏浚了一下。到民国后,下水道不喊御沟了,喊公沟。一公沟、二公沟、三公沟、七公沟阻得最严重,当时疏浚的主要是这几条沟。
现在步行街后面白果园那里有个八大公沟遗址。八大公沟就是指八条最主要的下水道——下水道其实不止八条,还有些小的,统称八大公沟。
(上个世纪)30年代修的公沟,两边是砖石砌起,上面铺上麻石。当时七公沟是刘建绪捐钱修的。刘建绪是醴陵人,国民党的上将。当时他的公馆在化龙池,七公沟经过化龙池。他的七公沟是修得最好的。别的沟宽一米到一米二的样子,七公沟有一米五宽。别的深一米三,七公沟有一米四。七公沟的麻石也是最好的,一米八长的方条子。我听化龙池的一个老人讲,红军有两次打进长沙城,有一次红军要砸刘建绪的公馆,化龙池的老百姓求情,说刘建绪是个好人,修了七公沟,就没砸了。
一下雨,
水就往火车站跑
解放后,对老城区的下水道基本上没有系统地去动(改造)。以维护和疏浚为主,其次就是,那里要修什么路了,沿路的下水道就要改动一下。
长沙的下水道,老城区是雨污(雨指雨水,污指生活、生产排水)合流,新城区是雨污分流。现在长沙有些地方一下雨就积水的问题,主要是当初没规划好。比如说火车站,长沙的第一个窗口,广场上一下暴雨就积蛮深的水。火车站那里本来就地势低,它附近的袁家岭,是个岭,它那里以前就是一块田。建火车站的时候,没很好地考虑排水问题,一下雨,水就往火车站跑。袁家岭立交桥下也经常积水,下雨天经常有车子跑到那里跑不动了,熄火了。另外,韶山路刚开始修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是修到湘潭的一条公路,根本就没考虑到排水问题,到前几年韶山路改造,才搞排水管道。
现在政府对下水道改造越来越重视了,埋上了专门的下水管道。2004年,市政府牵头,文化局、文物局、规划局考察白果园、化龙池那里的七公沟的改造,一个老人对我讲,国(这)哪里是化龙池咯,化粪池还差不多。现在你去看咯,搞得干干净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