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民俗建筑的经典体现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1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民俗建筑的经典体现,   张谷英大屋座落在岳阳县东南的青山环抱中,有6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4万

    张谷英大屋座落在岳阳县东南的青山环抱中,有600多年历史,现存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房屋1372间,聚族而居600多户,2600人,20世纪80年代末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游客的极大兴趣,被称为“天下第一村”。2002年6月,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张谷英大屋之所以能戴上“天下第一村”的“桂冠”,并不因为它的豪华和漂亮,而因为它是中国民俗建筑的经典体现。我国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方民俗建筑理想的空间模式是“四水归堂”、“座北朝南”、“枕山、环水、面屏。”张谷英大屋背依龙形山,在山溪两岸自东向西南铺陈,由当大门等十二栋连通的建筑,组成一片绵延不断达二华里的古建筑群。每栋建筑平面图布局相同,均为纵横两组“四进(厅)三井”构成品字形。村落四面有山环绕,负阴抱阳呈围合之势,而房屋又围成一个个天井,使房前后左右也成环抱之势,形成对外封闭,而内则按长幼划分家支用房,符合所谓“聚之有气,藏之有能”的民俗观。  

    我国古代战争频繁,强盗出没,人们企求安全。张谷英大屋外围有三座山峰,像三片大花瓣围合成一朵莲花,将张谷英大屋簇拥其中。山峰层峦叠嶂,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使整个大屋前有护守,后有倚靠。外人进入其内必须越过大山坳,其闭合式地形,满足了人们心理上对安全的需要。

    巷道是张谷英大屋的经脉,显示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张谷英大屋由62条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几乎不用出大门便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另外,巷道又成为若干条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

    长廊也是民俗建筑很讲究的。张谷英大屋临溪建有一条青石长廊,叫“渭溪街”,宽有丈余,长约千米,以木为主,靠西边设有供休息之用可坐可倚的吊脚横栏,长廊内铺青石道。这里不仅是古代商贾云集的街市,而且是东到平江,西通岳阳的驿道。这条廊式古道与大屋左边的胃溪河构成了张谷英大屋独具特色的民俗景观。

    张谷英大屋的雕刻艺术,同样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当地民俗特色。首先是雕刻品的类型多。这里有石雕、木雕、陶雕和砖雕。其次是雕刻品的内容多。雕画内容丰富多彩,突出了大屋村民追求美的愿望。再次是雕刻的艺术手法多和雕刻品的价值高。张谷英大屋留下来的各种雕画,是明清时代的民间艺术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

    以现代眼光来看,从张谷英大屋优良的盆地封闭小气候,终年碧翠,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便利的排渍、灌溉条件等,很符合我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民俗建筑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土家民俗“打捞”人
悠悠酉水河,滋养着沿岸而居的土家族人民,也积淀了独特而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在酉水河中游,有一个村庄因是土家族先祖八部大王涅壳赖的故里,并有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遗址,因而被不少人称为酉水文化的中心、土家族的发祥之地,这个村庄便是保靖县碗米坡镇沙湾村。2004年,酉水河上建起了碗米坡电站。“高峡出平湖”的恢弘气势,给沿河的土家村民带来了都市“迷香”。沙湾村52岁的农民魏品富被“香”熏后有种说不出的失落,上涨的河水不仅将沙滩歌舞、河里叉鱼、纤夫拉纤等一个个镜头全淹没了,而且年轻人不再唱山歌,屋里高音喇叭喊的清一色城里的流行歌;没有人再织锦、剪纸、锉花、打溜子、吹唢呐、演木偶戏;儿时见过的水碾磨、手摇纺车、雷公榨等更是难觅踪影。“这样下去,怎么证明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就是沙湾村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索,魏品富决定尽其所能搜集土家族的民俗物品,办一个陈列室。魏品富将想法第一个告诉了妻子向自英,妻子二话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湘军与晚清湖湘文化(五)
三、湘军人物把晚清湖湘文化推向新的阶段,还表现在它开创了湖南人文荟萃的局面,成为晚清以来湖南人才崛起的契机。由于各种原因,在古代社会,湖南能跻身史传的人物极为罕见。而湘军出现,湖南人才辈出,冠居全国之首。还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渐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注: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注: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初探》。)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湘军人物官至督抚者达27人,可见湘军所造成的湖湘人文之盛。可以说,在湘军之前,所谓湖湘文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区域的学术文化现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建筑:建筑张力
无论你从牌楼口,抑或从渔湾市,还是从别的什么角落进入湖南大学校区,扑面而来的除了满目苍绿,最为直观的当数建筑的张力了。这种张力不是哪一栋楼,哪一幢房所给予的,而是建筑群的集体效应;这种张力让你不由自主地赞叹、发问和追寻。据记载,在长沙市27处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单中,湖南大学占了5处:老机械楼(现学校办公楼)、教学北楼、老图书馆、物理实验楼、大礼堂。在《中国现代建筑史》所记载的湖南4处建筑中,除了长沙火车站和韶山毛泽东陈列馆外,其余两处都在湖南大学,一是大礼堂和老图书馆建筑群,二是教学北楼建筑群。这些楼群几乎都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为原点,分布在由此发出的纵轴线或横轴线上,恰如其分,错落有致。给人的感觉是,图书馆也好,教学楼也罢,它们就应该建在那个固有的位置,稍稍偏一点都不是味道。远远望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红墙、碧瓦、彩檐,在蓝天之下,在绿树之中,与岳麓山、湘江水浑然一体,庄重而秀丽,古朴而儒雅...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湘乡的历史变迁
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湘乡人也,是湘乡仍属零陵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谈湖湘文化优秀传统(二)
再次,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湖湘文化优秀传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紧密结合构建和谐湖南,不断丰富和发展湖湘文化精华的时代内涵。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顺应世界潮流,强化湖湘文化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它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就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湖湘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在全省倡导形成促发展、谋发展的文化氛围,把热爱祖国与发展湖南经济、建设家乡有机统一起来。在构建和谐湖南、谋求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弘扬湖湘文化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转换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强文化实力转变。二是要挖掘和利用湖湘文化资源,扩大湖湘文化的当代影响。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资源。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湖南求和重学的传统浓厚,科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