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节日大观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5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节日大观,纵观汉民族岁时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一是源于农事和农事祭祀;二是源于历史人物历史

  纵观汉民族岁时节日的产生与发展,一是源于农事和农事祭祀;二是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三是受宗教节日的影响。3个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融合成了民俗节日。按节日性质分类,可分为单一性节日和综合性节日两大类。单一性节日是指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为某种农事活动为目的而存在的节日。综合性节日就是本节所要讲述的活动丰富、规模大、范围广,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喜庆节日或祭把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年节等。长沙人过完“年”后,从年头到年尾月月有这样的节日,真是过不完的节。现历数如下:

  中和节。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民间称龙头节,俗语龙抬头。相传三皇五帝皆于此日举行盛大仪式,御驾亲耕,皇娘送饭,文武百官耕作。于是老百姓是日惯用龙来称呼各种事物,如称面条为龙须面,食饼叫龙鳞饼。……后来又称此日为土地生日,人们常用猪头祭土地庙,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土地庙前许猪头”。

  花朝节。相传唐代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即百花生日。宋代此日有扑蝶之戏,明清时是日有贺花神、出售花木等活动。长沙女子有花朝节穿耳之习。

  三月三。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要到水边举行招魂禳灾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为三月三。南朝时,长沙一带每年三月三要“取鼠曲菜汁作羹”,“以厌时气”。后演变为“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之俗。地菜子即荠菜,浏阳北乡称善菜,有明目、理脾胃之功能。

  四月八。四月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南朝时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之习。长沙古有造乌米饭(俗称青精饭)之俗。无子者往佛寺许愿乞儿。浏阳的一些地方,此日将写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请上天”的纸条呈“十”字形贴于厅堂廊亭处,据说可防毛虫瓦蛆。

  端阳节。是与年节、中秋并列的民间重要节日。传说黄巢攻长沙时,见一妇人手牵一个小孩,身背一个大一些的小孩,便问缘由。妇人答:“牵的是我生的,背的是他婶的,父母都不在了,听说黄巢‘隔山摇剑,人头落地’,就背出来一块逃难”。黄巢听后感动地说:“黄巢只和官军作对,不伤害百姓!”他随手扯两根艾和菖蒲,对妇人说:“回家插在门口,就没事了”。妇人归家向邻里道之,次日正好是端阳,百姓照此而做,无一受伤害,于是留下了端午插艾叶和菖蒲之习。其实,这个习俗早在两晋以前就有了。长沙人过端阳,家家户户都准备很多包子、粽子、盐蛋,饮雄黄酒,饭后将酒撒墙边屋角,涂抹儿童额头、肚脐。出嫁女儿向娘家送蒲扇、粽子、包子等,男女换上节日盛装,到外婆或其他亲戚家送节、看龙船。关于吃粽子,南朝《续齐谐记》载:汉建武中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梦见屈原,告之竹筒装米投水,好是好,但被蛟龙所吃,如用棕叶包,外缠五彩丝,龙就不敢吃了。于是在东汉初,长沙一带就有了用箬时包裹,外缠五彩丝的粽子了。如此说来,吃粽子一俗,应自长沙始。为纪念屈原,人们从几十里以外向湘江、浏阳河、捞刀河两岸涌来,找有利地形观龙舟竞渡。午饭后,将龙王接上船头,竞渡开始。船上健儿随着锣鼓节奏,忽弓身下挠,忽振臂扬波,越划越猛,奋勇争先,两岸如体育场之看台,人头攒动,几无隙地,铳炮喧天,喊声动地,老幼男女,雀跃踊动。赛事至傍晚犹酣,有的于初六日加赛,赛毕举行送龙王仪式。民间以为划龙船可禳灾(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多灾)。西晋《风土记》曰:“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日下水,击画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以为禳灾”。浏阳新开一带,在端午前一个月,即战鼓催人,谓龙舟鼓,村民欢聚演练,龙舟竞渡气氛提前到来。长沙人习惯在端阳薰蚊香、苍术、芸香等,以除疫去邪;用甘草、金银花、士茯等等药物煮蚕豆或鸡蛋吃,据说有清热解毒去风湿之功能。或到山林溪边扯夏枯草、车前草、水灯心等药物,洗净晒干,待夏日泡凉茶喝,所谓“端午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

  六月六。古称天贩节,俗称“杯官生日”。官,亦称鄱官,相传是灾害之神。是日城内多设醮,以禳灾。农家则剪纸为田神,上涂鸡血,举之于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有的于五更时杀雄鸡祭于田间,叫祭官,以求禳灾丰稳。读书人曝晒书画,妇女翻晒珍贵衣服。寺庙词堂翻晒经书族谱和菩萨袍服,故是日又名晒谱节,谚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

  七月七。名乞巧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是日晚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长沙城乡妇女多陈瓜果于庭,向双星拜之。年轻姑娘对月用丝线穿七孔针,乞求智慧灵巧。老年妇女多让小孩看双星银河相会。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叫中元节,又称鬼节、祖宗节,是一个大规模的祭祖节日,其源可上溯至梁武帝时的“盂兰盆会”,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民间传说,七月初一至十五,阎王大开鬼门关,阴间鬼魂悉回阳间享受祭祀,故有俗语:“七月半,鬼乱窜”。长沙城乡,不论贫富,七月初十开始,家家焚香燃炮,有的在门外跪拜“接祖宗”,叫“接老客”;有的将神龛上的祖宗牌位请下,每日三餐奉祀。农家则煮新米饭,做时新瓜菜,请祖宗先试新,叫“荐新”。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晚烧包“送老客”,叫“荐包”。有的宗族还设有烧衣会,自七月初起,即举家折金银纸锭和衣包,由长房长孙恭写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书某某子孙敬具,至十五日,成群结队上祖坟祭把烧包,或在月亮初升时抬至水滨行礼焚烧。沿河还盛行放河灯,河灯用皮纸或筹叶制成船形或莲花状,上置油灯。解放前,每至中元夜,湘江各码头都有河灯下水,顺流而下,灯火江水相映,堪为胜景。对于“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城乡繁盛之区,设有醮坛,有僧道诵经,打发施赈。

  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夜,明月下,全家团圆赏月,分食月饼,人月共圆,故中秋节又名团圆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之名始于唐代,中秋食月饼之俗起于五代两宋时期。相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利用中秋广食月饼之俗,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齐动手”的纸条藏于月饼中,相约同时起事,一举推翻元朝统治,给月饼赋予了新的含义。据说这是月饼后面贴小方块纸的来由。长沙城乡有拜节之俗,亦名送节,由出嫁女儿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娘家则将已嫁姑娘接回家团圆过节,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之谚。长沙还有中秋“偷瓜送子”之俗。月光下,青少年到人家菜园偷南瓜或冬瓜,送到相好的新婚夫妇或久婚不育夫妇床上,叫“摸秋”,取瓜内多子之义。

  重阳节。古人认为九属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同属阳,故名重阳。自汉朝起,我国就有重九戴茱萸,登高饮酒之习,以效桓景避灾。此日多酿酒,称重阳酒或菊花酒,故又称重阳为酒节。长沙城内,是日多蒸重阳糕,登天心阁、岳麓山等名胜眺望,以茱萸插头,饮茱萸酒,赏菊赋诗为乐。乡间也有就近登高采花之举。民国以后,学生多于此日开展爬山活动。由于重阳节的种种风俗与长寿联系在一起,故此节也被视为敬老的节日。

  祭祖节。十月初一称祭祖节,各族姓备酒肴于支祠,祀其迁来始祖。有的像清明那样,到祖坟前祭扫。

  腊八节。腊月初八,是释迎牟尼成佛之日,寺庙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流行于民间。长沙地区,演变为腊八豆,成为家常菜肴之一。该日长沙人还有除尘之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地区饮食风俗
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品,不,则便以陋啬笑之。”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长沙称鱼肉为大荤,禽蛋鳅虾为小荤,豆腐蔬菜为索,俗称小菜。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出味的长沙话(一)
湘音缭绕、楚语,长沙方言,韵味十足。你是长沙人,自然深会其意,如醉如痴;你不是长沙人,只要略通湘语,也会浸润其中,被其圆通、蕴藉、泼辣、幽默所感动,留下深刻的、永不磨灭的印象。长沙有特色的街谈巷语多得很,但时过境迁,慢慢消失的也不在少数,真是太可惜了。有感于此,笔者撰此系列短文,希望我们能一道去寻访,去了解,去欣赏,去记录,去采撷这地方语言森林中的片片绿叶、朵朵红花,让那份温馨的感觉永留我们心间。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谈长沙方言,当然要玩点新意思,这个歇后语你在长沙听过没有。□词汇: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释义:(与所设想的事物)相距很远、差得很远。打啵,亲吻;桥,长沙话称算盘上的档位叫“桥”,所谓“隔一桥”,即指两个数不在同一个档位上,如个位数上的“5”和十位数“46”的“4”就隔一桥,故引申出相隔很远的意思。□例句:他到单位上来,还连冇好久,就想当科长,那只怕是戴斗笠打啵——还隔一桥咧...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出味的长沙话(二)
而长沙目前用得很多的“呷”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吸呷也”,根据清代段玉裁的解释,古书上“呷”字只作为一个记音的符号,构成“翕呷(衣服张展开)”、“呀呷(波浪一浪盖过一浪的样子)”、“喤呷(声音嘈杂)”三个双音词,构成双音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所以“呷”字不能单独使用,其读音为“xia阳平”。老长沙人,平常讲话交谈,“吃饭”的“吃”,读“qia入声”,这是白读音(平常讲话时的读音);而如果是课堂上用长沙话朗读,“吃饭”的“吃”则要读“qi入声”,这是文读音(读书或正式场合下的读音)。比如:长沙传统花鼓戏《南庄收租》有“你们有谷的人家,五荒六月有谷搬仓,唉,可怜我们种田的,镰刀上了壁,作田的没饭吃,哪里有谷熬酒”,剧中所用的熟语“禾镰子上壁,冒得饭吃”,就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是以“吃”的文读音(读书等正式场合的读音)与“壁(bi入声)”押韵,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第二种读法,是以“吃”的...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城名是因何而来
长沙,是国务院最近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的发掘、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千到一万年),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五里牌、荣湾镇、黄家洲、大托铺、烟筒冲等地都曾发掘过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磨光石斧、菱形石箭骸、硬印纹陶片等。战国时期,长沙成为楚南重镇,三湘首邑。泰灭楚后,于公元前二二一年设置长沙郡。从此,长沙一直为历代郡、国、州、路、府治所及省会所在地。长沙城名因何而来?历来说法纷纭,这里简要概述二三,供读者参阅。一日因长沙星得名。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据以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星座)中,有一宿叫诊宿,根据古天文学的星宿定位,轸宿位于荆州上空。轸宿旁边有个附属于它的小星,名叫长沙星。因此,历史上就有这样一种说法,长沙是因长沙星得名的。如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明史·...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长沙那些曾经的园林(三)
左太傅祠的曾经存在,还对其附近街巷的取名产生过影响。比如文化宫南侧的街巷,先是被改称“左文襄祠巷”,“文革”后改名“群力里”巷,,而现在,“群力里”巷又改回了“左文襄祠”巷的旧名。长沙的园林古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官府衙门的后庭深院大多辟有园林;许多文人士绅也在其宅院内栽花植木、浚池叠石,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典雅优美的私家园林。松桂园、荷花池、柑子园、水月林、芋香巷、紫荆街、西园、宜园、息机园、杏花园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名,是古代长沙园林的缩影。长沙园林的发展自然有一个过程。西汉初,古城长沙出现了贾谊故宅和定王台的蓼园,史学家视其为长沙私家园林之发轫。长沙私家园林自汉代发轫以来,经历了汉晋的萌芽,唐宋的发展,明清时的成熟、繁荣与昌盛三个时期。晚清以来,古城长沙宅园大盛,如陶澍于戥子桥建印心石屋,罗研生于荷花池建荷花精舍,何绍基于化龙池造磻石山房,李星沅在城东柑子园建李家花园,郭松林在落星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