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一)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6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一),   唐末五代,“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官学一蹶不振。在宋统一以后,文风日起

    唐末五代,“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官学一蹶不振。在宋统一以后,文风日起,士子们读书的愿望十分强烈。一些名人学者和地方官吏遂私自筹资办起了授徒开馆的院所,于是书院这一封建社会的学府因适应和满足了社会的要求在兴起后很快就得到迅速发展。

  书院是继先秦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也汲取了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在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由于书院皆为名儒读书讲学之所,故其或以人名命名,或以地名命名。设置的地点,多择山林名胜之处,因其环境宁静,景色秀丽,其清颖之气,足发圣贤玄奥,以利澄心治学。因此有人说书院受了禅林精舍的影响。大理学家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就说过他的观点“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清舍,以为群讲习之所。”其建筑既具学府之精髓,亦有园林特色。

  宋代,湖南地方书院的建设十分兴盛。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宋代湖南共有51所书院,仅次于江西、浙江两省,名列第三。而湖南又以长沙、衡山、醴陵、平江、茶陵为多,尤以长沙为最。

  长沙的书院首推岳麓,岳麓书院为潭州太守朱洞始创于976年(开宝九年),初设讲堂5间、斋舍52间,后经州守李允则扩建,“外敝门屋,中开讲堂,揭以书楼,序以客次。塑先师十哲之象,画七十二贤....”,还辟水田“供春秋之祀典”,形成讲学、藏书、供祀三结合的基本规制。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学行兼善,尤以行义著称”,学生数百。3年后,宋真宗赵恒召见,拜周式为国子临主簿,留宫中讲学,周式坚持回岳麓执教。真宗为其所动,赐内府书籍及“岳麓书院”题额。岳麓书院一时称闻天下,“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北宋时期长沙城市的南半部从长沙县划分出来,设置善化县,这“善化”之名据说也因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而得名。

  南宋之初,岳麓书院遭到战火的严重破坏,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潭洲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恢复了原有规划,并增山斋于堂北,为山长居,置风雩亭于院南,供门人游息;同时辟濯缨池、咏归桥、梅柳堤、船斋、浮桥等于江岸,扩大了风景环境建设。时由理学家张主院,岳麓书院从此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大理学家朱熹闻张深明孔孟学说精义,传播道学,颇负盛名,曾于1167年(乾道三年)自福建来长沙访张,留止长沙两月,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两处讲学。“士子振振向往以千数,时称潭州为邹鲁”。

  1194年(绍熙五年),也就是相隔了27年之后,朱熹以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的重任,第二次来到长沙。朱熹在任期间,十分重视岳麓书院的规制与建设,将书院斋舍“更建于爽之地”,使之“规制一新”。扩建后的岳麓书院“前有宣圣殿五间,殿前引泉作泮池;其列屋殆百间,其南为风雩亭;殿后堂室二层各七间,西庑亦如之。其外门距书院二里许”,院后建百泉轩于曲水之上,下为濯缨池。院旁的岳麓山上建有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天马山上建有翠微亭,均为朱熹所题额。书院规模再次扩大。

  长沙城南的妙高峰,面临湘江,风光秀丽,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抗金名将张浚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职衔出使潭州,当时张随父从浙江来到潭州,寓居城南妙高峰下。张闻衡阳名士胡五峰学问渊博,便从长沙到衡山听其讲学。学成返潭后,邀集学者相与讲习,在自己的寓所创建了城南书院,其父张浚为之亲题“城南书院”匾额。当时书院的规模颇大,有屋宇31所,基地园土26处,并有监院、讲堂、书房六斋。城南书院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并非士子肄业之所。但由于它对湖南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成为“昔贤过化之地,兰芷升庭,杞梓入室,则又湘中子弟争来讲学之区。”南宋灭亡,张离去,城南书院门庭冷落,轩堂亭榭逐渐荒废。明代无名氏有《登城南书院旧址》一诗:“步进书院门,侧足无行径,垣墙皆塌毁,荆棘满墙边....”,真切地描绘了城南书院今非昔比的荒凉景象。直至清朝雍正年间,城南书院才又重新抖擞精神,成为长沙屈指可数的文化园地之一。

  宋、元、明时期,长沙地区还有一些规模大小不等的书院建筑:

湘西书院,在长沙湘江西岸。潭州知州李允则于1001年(咸平四年)扩建岳麓书院后,又请允在湘江西岸增设湘西书院。以后,潭州州学重建,湘西书院又和州学、岳麓书院一起联为“潭州三学”。明《岳麓志》云:“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生,潭人号为三学生。”由于书院成绩卓著,影响很大,当时即被纳入“潭州三学”的官学体系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二)
谷书院,明吉藩建,故又称吉藩书院,位于旧府治后寿山庙巷(今三府坪一带)。从明代著名学者黄学谦所题“谷书院四咏”中所载的:八卦楼、夏云亭、秋桂杆、凝冬亭来看,其书院建筑规模应该很大,可惜史料所载十分有限,不能一一述知。惜阴书院,《府志》云:“在南门外灵官渡左,旧为陶(侃)公祠。”1525年(明嘉靖四年)知县吕廷爵就陶公祠建立惜阴书院。“惜阴”二字出于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一语。初时书院规模甚小,不久荒废。1563年知府蒋宏德再将陶公祠完全改建为书院。改建后的书院,前为明道堂,建亭于中,曰洗心;两旁有池,曰禁蛙,取南轩城南故事;中建祠祀陶公,后建聚英楼,楼后有广仁堂,堂左右隙地分翼建号舍60间,以供诸生栖息,堂后又有望岳楼,其建筑八面玲珑,登楼可眺望湘水;楼前为望岳亭,左右有田数丘、塘数亩,不仅颇具书院规模,曳缇笆钟琶馈?/p>另外县区境内,还建有东冈书院和乔江书院...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书院与湖湘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湖湘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机制与特点。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唐代以前,湖南长期被视为苗蛮之地,在一种相对独立、闭塞的环境中缓慢发展;自宋代以降,湖湘文化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何以如此?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宋代开始的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的持续发展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书院的学术研究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高度。宋代以后,历代儒家士人往往以书院为基地进行学术研究与创造工作,从而推动着儒学的不断发展。湖湘士人的学术研究也与书院紧密相连。南宋初,胡安国、胡宏父子就以衡山碧泉书堂、碧泉书院为基地对儒学进行创发。胡安国的代表作《春秋传》完成于碧泉书堂;胡宏则在书院讲学过程中完成其代表作《知言》,建构其性学思想体系。张的主要著作《论语解》、《孟子解》,也修订、完成于主教城南、岳麓书院期间。实际上,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湖湘理学的繁荣兴盛,均以碧泉书院、岳...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岳麓书院长沙的岳麓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即岳麓山的顶峰——云麓峰)。岳麓山的风景,以山腰的清枫峡最为吸引人。这里,古木参天,碧涧婉蜒,风光迷人,令人留连忘返。春天,枫林吐翠,诸鸟百啭;夏日,枫林一片葱茏,凉风习习(对于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来说,是难得的避暑胜地);深秋,枫叶由青变红,远远看去,深涧峡谷仿佛燃起一团团烈火;寒冬,赏雪寻梅,别是一番风趣。岳麓山的风光,以秋枫红叶最负盛名,可与北京香山媲美。历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不少佳作名句。清代乾隆年间,在清枫峡畔建立了红叶亭。清代诗人袁枚路过长沙游览岳麓山,根据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较之原名含蓄而别致得多。200多年来,爱晚亭历经沧桑,建国以后,经几次修缮,现焕然一新。此亭由四根红色圆柱支撑,亭外挺立四根花岗岩方柱,攒天尖顶,重檐四披;亭角高翘,如羽翼舒展;亭檐下窗棂玲玲...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一)
[提要]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书院的兴起、发展与衰败,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成为影响我国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末五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选择景色优美、清雅静谧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中国书院从此在历史的驿道上留下一道道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印记。北宋百年间中国书院及书院制度的基本形态渐渐确立,出...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一)
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式湘阴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孙胄约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任山长。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张栻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