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二)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5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二),   然而,书院建筑的朴实造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风骨和实

    然而,书院建筑的朴实造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风骨和实际社会地位的低下。

    古代文人都有反对土木之奢,提倡俭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而,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表现那种所谓“贤关”、“圣域”、“官员下马”的神圣气氛,而更多吸取了民间地方建筑特点,更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与抬梁结合,硬山搁檩,砌上明造,简洁清新,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具有节秦变化的轮廓线;一般单层为主,晚期亦多两层,密集组合,突出个别歇山楼阁,形成紧凑的整体造型;装修装饰较少雕饰彩绘,点缀素雅,比较讲求表现材质、色调和体量、虚实的对比效果,显示其朴实自然之美,突出反映了文人的建筑观点。

    书院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而不追求雕饰之华。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中国书院,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曾经遍布在九州大地上的书院建筑,也只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无数书院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成为废墟。但在尚存的瓦砾间,我们依稀看到了书院曾经的辉煌气势。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建于五代后周。北宋时,因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时与河南的雎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但南宋时书院已废,后在清康熙年间重建。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的制式、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其实,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院落,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

    如今,最为完整保存着书院建筑格局的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的岳麓书院经历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仍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岳麓书院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重要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和道统源流。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各部分建筑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

    一千多年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大量的教育家、文化哲学大师,包括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等。如今,深深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的,也是那渗透着儒家人文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古老的书院文化放出耀眼的光辉。

    但愿这些尚存的书院建筑,不再成为我们的惋惜、后人的诟病。毕竟,从这里不仅能接近那些儒雅的身影,感受历史文化的氤氲,更能让我们及后人们知道民族优秀传统是需要世代承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一)
[提要]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这一当时的高等学府,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书院的兴起、发展与衰败,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成为影响我国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末五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官学衰废,士子苦无就学之所,于是选择景色优美、清雅静谧的山林名胜之地,作为群居讲学之所,出现了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中国书院从此在历史的驿道上留下一道道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印记。北宋百年间中国书院及书院制度的基本形态渐渐确立,出...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二)
谷书院,明吉藩建,故又称吉藩书院,位于旧府治后寿山庙巷(今三府坪一带)。从明代著名学者黄学谦所题“谷书院四咏”中所载的:八卦楼、夏云亭、秋桂杆、凝冬亭来看,其书院建筑规模应该很大,可惜史料所载十分有限,不能一一述知。惜阴书院,《府志》云:“在南门外灵官渡左,旧为陶(侃)公祠。”1525年(明嘉靖四年)知县吕廷爵就陶公祠建立惜阴书院。“惜阴”二字出于陶侃“大禹圣人,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一语。初时书院规模甚小,不久荒废。1563年知府蒋宏德再将陶公祠完全改建为书院。改建后的书院,前为明道堂,建亭于中,曰洗心;两旁有池,曰禁蛙,取南轩城南故事;中建祠祀陶公,后建聚英楼,楼后有广仁堂,堂左右隙地分翼建号舍60间,以供诸生栖息,堂后又有望岳楼,其建筑八面玲珑,登楼可眺望湘水;楼前为望岳亭,左右有田数丘、塘数亩,不仅颇具书院规模,曳缇笆钟琶馈?/p>另外县区境内,还建有东冈书院和乔江书院...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西湖桥犹在,翟公套渐忘
今湘江风光带南端一带,旧称西湖桥。明崇祯《长沙府志》载,西湖桥为碧湘门外便河(即护城河)上的一座石桥。便河通湘江,本应常有船舶驶进便河以避风浪。但便河水浅而狭窄,只能泊小舟。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直隶宁国府人翟台出任长沙府司理(即推官)。翟台不仅兴学礼贤,先后修复了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和惜阴书院,而且十分重视湘江沿岸的水利建设。他见湘江平刷直下,往来船只无处湾泊,便主持疏浚南湖港,并看准了西湖桥的有利地形新辟港湾。于是拆掉石桥,改建成大木桥,从桥下往里疏浚便河道,开成一套,套内可停泊众多舟楫。商民为感谢翟推官的功德,将港湾取名为“翟公套”。明万历间,兵备道李天植将木桥再改石桥。到清代,套内水犹深广,舟楫鳞集,并成为湘城著名一景。周应遇《西湖桥访旧》诗云:“散发沧浪外,狂歌绿水旁。荷风初扇暑,梅雨乍生凉。堞雉皆趋席,桥虹半饮塘。几人池上影,能共鹭鸥翔。”咸丰年间,太平军攻打长沙,石...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国书院与独立思想(二)
按说,国家和各省都有社会科学院,又有官办的民办的那么多大学,难道这里边的学人就不能担当上述责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意识形态有太多的需要解决的社会科学问题,商品经济问题、市场化问题、入世问题、全球一体化问题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改革问题等等,很费人力和思想,这种朝市场化改革的体制特性也似乎不便于使思想者顾及未来的精神领域。事实上,中国目前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社科领域的这批官方学人功不可落。所以在探索和思考未来的精神建设和文化选择时,民间的书院式研究和教学形态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学术人格的高贵之所在。忧国之后必然忧民,忧国之初就心怀忧民。这批思想者和其赖以存在的形式是的,但又不是体制禁绝的,这也是现行体制的开明之外,它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文化的的延续和复兴,预留了可以想像的空间。现在到处都讲地球村、讲国际化、讲互联网、讲乡村城市化,但城市生活是标准化生活,衣食住...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记岳麓书院历代山长(二)
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为学主张经世致用,表现了一定的事功思想。首编《崇祯岳麓志》。明末张献忠攻克长沙,痛感明廷将亡,逃往岳麓山中,而死。培养了著名学生王夫之。郭金台1609-1676,字幼隗,湘潭人。明末清初任山长。其时农民起义频繁,遂归隐衡山,著书立说。刘自廷字嵋若,攸县人。顺治九年(1652)聘为山长。著有《长沙府志》、《攸县志》。王祚隆字卜子,又字一峰,常宁人。顺治十四年(1657)任山长,任期7年。蔡上宽攸县人。康熙初聘为山长。车万育1632-1705,字与山,号鹤田,义号敏州,邵阳人。进士。约于康熙七年(1668)或康熙二十年(1681)任山长。生性耿直,学问赅博,深得民众爱戴。是书法家、诗人。著有《声律启蒙》,影响甚远。另著有《萤照堂明代书法石刻》10卷,《历代君臣交警录》100卷,《集唐诗》16卷等。郭金门字黄瞻,长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