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书院建筑: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二)
然而,书院建筑的朴实造型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清高风骨和实际社会地位的低下。
古代文人都有反对土木之奢,提倡俭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而,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表现那种所谓“贤关”、“圣域”、“官员下马”的神圣气氛,而更多吸取了民间地方建筑特点,更为朴实庄重,典雅大方。一般以砖木结构为主,构架以穿斗与抬梁结合,硬山搁檩,砌上明造,简洁清新,突出封火山墙,起伏连续,形成具有节秦变化的轮廓线;一般单层为主,晚期亦多两层,密集组合,突出个别歇山楼阁,形成紧凑的整体造型;装修装饰较少雕饰彩绘,点缀素雅,比较讲求表现材质、色调和体量、虚实的对比效果,显示其朴实自然之美,突出反映了文人的建筑观点。
书院建筑的朴实美,还反映在忠实于材料结构的表现,而不追求雕饰之华。书院外部显露其清水山墙,灰白相间,虚实对比,格外清新明快;内部显露其清水构架,装修简洁,更显素雅大方。远观其势,近取其质。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给人自然淡雅的感受。
中国书院,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曾经遍布在九州大地上的书院建筑,也只给我们一个渐行渐远的儒雅身影。无数书院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成为废墟。但在尚存的瓦砾间,我们依稀看到了书院曾经的辉煌气势。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建于五代后周。北宋时,因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时与河南的雎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但南宋时书院已废,后在清康熙年间重建。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的制式、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其实,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一个院落,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散布在嵩阳书院周围的这些建筑已全部损毁殆尽,今天在原址只遗留有少量的石刻题记或残砖碎瓦,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
如今,最为完整保存着书院建筑格局的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的岳麓书院经历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仍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岳麓书院以讲堂为中心,中轴对称,教学斋、半学斋分列两侧,前后四进,每进建筑均有数级台阶缓缓升高,层层叠进,给人一种深邃、幽远、威严、庄重的感觉,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御书楼位于中轴末端,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显示书楼在书院的重要地位。北侧有专祠五处,供祀名儒先贤,反映它在学术上的师承关系和道统源流。院侧有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既保持了书院中轴的突出群体,不致使文庙喧宾夺主,又表现出文庙“圣域”的独立特殊地位。各部分建筑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体现了我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的格局。
一千多年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大量的教育家、文化哲学大师,包括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等。如今,深深附着在这些历史文物上的,也是那渗透着儒家人文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以及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以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使古老的书院文化放出耀眼的光辉。
但愿这些尚存的书院建筑,不再成为我们的惋惜、后人的诟病。毕竟,从这里不仅能接近那些儒雅的身影,感受历史文化的氤氲,更能让我们及后人们知道民族优秀传统是需要世代承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