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建筑:建筑张力
无论你从牌楼口,抑或从渔湾市,还是从别的什么角落进入湖南大学校区,扑面而来的除了满目苍绿,最为直观的当数建筑的张力了。
这种张力不是哪一栋楼,哪一幢房所给予的,而是建筑群的集体效应;这种张力让你不由自主地赞叹、发问和追寻。
据记载,在长沙市27处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单中,湖南大学占了5处:老机械楼(现学校办公楼)、教学北楼、老图书馆、物理实验楼、大礼堂。在《中国现代建筑史》所记载的湖南4处建筑中,除了长沙火车站和韶山毛泽东陈列馆外,其余两处都在湖南大学,一是大礼堂和老图书馆建筑群,二是教学北楼建筑群。
这些楼群几乎都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为原点,分布在由此发出的纵轴线或横轴线上, 恰如其分,错落有致。给人的感觉是,图书馆也好,教学楼也罢,它们就应该建在那个固有的位置,稍稍偏一点都不是味道。
远远望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红墙、碧瓦、彩檐,在蓝天之下,在绿树之中,与岳麓山、湘江水浑然一体,庄重而秀丽,古朴而儒雅。
走近之后,才发现它们又千姿百态,各有特点,特别是在建筑细节的处理上,虽然一律尽显细微工夫,却又各有各的细节的妙处。比如,老图书馆木雕的门窗,大礼堂石雕的围栏,教学北楼厚重的外墙,还有那线条的粗细,那色彩的斑斓,那飞檐的角度,那屋脊的走向,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个性张扬。据说,大礼堂在建成之后,当时中南局的领导赞叹不已,并立马在中南局的所在地武汉市克隆了两栋一模一样的礼堂,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礼堂、老图书馆、教学北楼等,这一批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奠定了湖南大学校园建筑的风貌与格局。但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建筑中的绝大部分竟然出自一个人之手,他就是湖南大学的老校长柳士英先生。老先生在湖南大学工作生活了40多年,既是湖南现代建筑教育的开启者,也是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创始人,长期主持湖南大学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人们所常说的“南柳北梁”中的两位中国建筑界的泰斗,“梁”为梁启超的爱子梁思成先生,“柳”就是柳士英先生。大概是因为梁启超先生曾经担任湖南大学发展史上的另一源头时务学堂的总教习,所以,也有人说,“南柳北梁”都与湖南大学有不解之缘。
倘若欣赏柳士英先生的建筑艺术,完全不必劳顿车马,直接到湖南大学校园走一走即可。因为,湖南大学的近代建筑几乎都出自他之手,而且基本代表了他的最高设计水平。它们不仅是湖大校园建筑的经典,也是半个世纪以来湖南地方建筑的最高成就。一位建筑大师的优秀作品集中在一所象牙塔内,这在中国建筑史上即便不是唯一的,也应该是特别难得的奇迹!
这些不同凡响的作品包括:上世纪30年代的学生第一宿舍(今学生九舍);40年代的学生第四宿舍(今幼儿园)、学生第二、第三宿舍(今研究生院楼址)、静一斋、工程馆(今教学北楼群)、老图书馆、科学馆加层;50年代学生第一宿舍(今基建处和后勤处办公楼)、学生七舍、胜利斋、大礼堂、老办公楼(今外国语学院楼),等等,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很多建筑的功能发生了若干变化,但是现在,人们还是愿意习惯性地叫它们原来的名称,这也是大家对这位艺术大师特有的纪念和怀念。
湖南大学独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不仅要感谢柳士英先生本人,还要感谢与柳士英先生相关的一件事,那就是1953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当时,中央高等教育部撤销了湖南大学的建制,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华南工学院的土木系、建筑系在湖南大学的原址上组建了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并由柳士英先生担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院长。尽管“调整”对于湖南大学而言,在整体上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肢解”,但是,从局部上看,湖南大学的建筑教育无疑是赢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湖南大学日后的建筑系科的发展打下了难得而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中后期始,一批新的建筑在湖南大学拔地而起,新图书馆、体育馆、复临舍教学楼、研究生院楼、法学楼、工商管理大楼,等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这些建筑在局部的设计上与过去的建筑有不少的差异,而且融入了诸多现代建筑理念和元素,但是,在整体上都是对教学、科研功能的尊重,体现了湖南大学特有的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谐与厚重,它们与老建筑一道,形成了古朴与现代相映成趣,典雅与张扬相得益彰的校园建筑格局。它们的加入,把湖南大学建筑艺术的张力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