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风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6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风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岳麓山上亭台众多,爱晚亭是这众多亭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连其外观造型也像极

    岳麓山上亭台众多,爱晚亭是这众多亭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连其外观造型也像极了繁体“亭”字。穿过巍峨的岳麓山正门,再走一阵子弯弯的林荫路,就可以抵达。

    刚入清风峡,远远望去,两湖碧水在周围青山的倒映下,一红亭翼然立于涟涟水波之上,仿佛就是一个繁体的“亭”字漂浮在水镜上。靠近一看,亭前乱石堆垒,花木鲜妍。在亭内,可看到四根朱漆圆木金柱,外加四根花岗岩檐柱,撑起头上双重的琉璃碧瓦的飞檐和一个攒尖宝顶。从整体去看,仿佛是两座大小不一的亭重叠而成:一座高而窄的小亭径直插入低而宽的大亭中。比之一般亭台,她就尤其显得造型巨大,气势恢宏。从地势看,左右两道峡谷交汇于此,漫野的绿色从峡谷上铺天盖地而来,而红色的爱晚亭就点缀于万绿丛中。故尔,爱晚亭可谓占尽了湖光山色,在整个峡谷中独占鳌头,堪称一座傲然独立的贵族亭。

    爱晚亭,最初由岳麓山长罗典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始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游览清风峡,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境,改“红叶亭”为“爱晚亭”。于是爱晚亭之名沿用至今。而亭上遒劲飞舞的“爱晚亭”三字则由毛主席亲笔题写。檐柱上有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在古代,亭的原意为:“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其始不过作为中途休息或者中转站之用。而后才成为文人休憩赏景的地方。它简易、朴素、开放的构架风格,与大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契合着中国文化散漫、淡泊而幽雅的特征。它与中国最具特色的建筑庭院一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庭院的延伸,甚至更加超越日常的实用,而完全融入到自然的审美中,成为一种纯粹的大地艺术。这里,爱晚亭就可以看作是岳麓书院的延伸。亭,是散居在山林中的一个文化之点。古人深入到山林中,苦苦经营着这些文化的点,使正统的庙堂文化播散到更远的地方。但这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古代的爱晚亭,不像今天游人如织的爱晚亭,仿佛是市民们的广场。中国的亭,绝不是,西方或者现代的广场。跑到山林里修筑亭台,赏景怡心,吟诗作赋,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与普通老百姓是不相干的。现在的人游爱晚亭,大抵只是与她拍照留影。

  而那些文化人不同,比如他们关心这座亭的命名,改“红叶亭”为“爱晚亭”,因为后者更具美妙的诗意甚至蕴涵着更深的哲理。大部分人大概知道,是毛主席为这座亭题了名,也知道青年毛泽东与他的挚友来这里探讨“革命真理”,但鲜有人知道他脱光衣服到爱晚亭前曝晒,并美其名曰“日光浴”;更少有人像他那样夜宿麓山,甚至在风雨雷电中裸着上身奔向岳麓山,这些似乎与革命无干。在那个内忧外患、国人混蒙不醒的年代,青年毛泽东,仅仅只是和少数朋友,深入到这片山林,共同探讨中国未来的出路,而爱晚亭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幽静的地方,让他们安静地思考也或激烈地讨论。“真理”,抑或“革命真理”,绝不会在人声喧嚣甚至敲锣打鼓的闹市中诞生。大抵只是一些少数的清醒者或者先知先觉者,率先看到了真理的曙光。

   那些慕毛主席之名来瞻仰这座亭的人们,那些人来人往的游客们,当他们在不经意间发出嘈杂的脚步声和呼叫声,他们不知道,这些声音已经吞没了这座亭原初的宁静,这大概不是毛主席想看到的吧。真正的爱晚亭,往往只是少数人的亭,心中的那座亭。

    一个世纪过去了,又一个世纪开始了,青年毛泽东的身影早已退却到历史的风尘中了,无数的人们在亭子前面来了又走了,但鲜有人从她周围的喧闹中体味她内心的寂寞,或许只有守侯在她身旁的青山能读懂她。而她,依旧展开她凌空欲飞的檐角,高高在上,俯视着眼底的湖水,俯视着来去匆匆的过客。她与山下的自卑亭不一样,自卑亭总是谦卑地俯伏在大地上。在巍巍麓山面前,我们会望麓而自卑。而面对爱晚亭,我们必须仰视她的高贵和傲气,并因此激发自己内心的高贵。她,这众多亭台中至为高贵的,丝毫不可侵凌。或许,这种谦卑的姿态和高傲的姿态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谦卑乃是高贵的谦卑,高傲必以谦卑为始基。这两种因素共同构筑了这座精神之山——岳麓山的性格,共同构成了湖湘文化深厚的精神底蕴。

    爱晚亭的内壁刻有青年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词中一共114字,其中无一句不体现了青年毛泽东那种独立不羁、横空出世的精神,就像他心仪的这座凌空欲飞的爱晚亭一样。一边是“独立寒秋”的主人公,一边是“万山红遍”、“百舸争流”的自然景象,最终是从“万类霜天竟自由”中胜出的强者。一边是“携来百侣曾游”,一边是“粪土当年万户侯”,最终是“到中流击水”的改造世界的豪气。当我们朗诵其后期的诗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受到一种踌躇满志的王者风范时,我们已经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读出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慷慨激昂!

    当秋天的岳麓层林尽染时,你携来数友游览爱晚亭,观看激情燃烧的枫叶,或许你也能体验到青年毛泽东的那种奋斗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风景:登高必自卑
自卑亭掩映在参天大树的枝叶下,她显得静小卑微;自卑亭面对庄严典雅、体大精深的校办公楼,她显得静小卑微;自卑亭傍依在高高耸立的图书馆旁边,她显得静小卑微;自卑亭面对伟大毛主席的塑像,她当然显得静小卑微;自卑亭面对巍巍麓山,她实在是显得静小卑微;自卑亭面对街上喧嚣起伏的人流,面对一切现代滚滚的物质洪流,她更加显得静小卑微。当年自卑亭是为了路人的片刻歇足而修建,比起另外三座亭台——道中庸亭、极高明亭、赫曦台,她被修建的理由似乎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名字显得格外微弱;而今,数个世纪后,另外两座亭台已不复存在,今天的赫曦台也已不是原来的赫曦台,而自卑亭依然安静坐落在岳麓山下的那个角落里,静小而卑微。据载,自卑亭最早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长沙郡丞赵宁所建。得名于《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其意为:欲修成君子的人格,犹如行万里路,必从近处开始;犹如登千尺山,...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建筑:庭院深深
庭院深深,深几许?书院的庭院,就像王维的画、李白的诗、李煜的词、朱熹的哲学、阿炳的音乐、王实甫的戏曲、曹雪芹的小说,超出了人类既有的思维语言范围,这种建筑空间的多维文化感应,轻易就使人回归到艺术哲学的世界,辐射古典的情趣。岳麓书院庭院布局的活跃性,是很令人感叹的。中轴四进建筑形成四进庭院,两侧厢房,各成院子,连环往复,既相迎合,又各自独立,有一种戏剧化的照映。庭院的形制太多考究,构筑方式不像一篇《楚辞》,倒像一阙宋词。所有的空间,都异而复同,同而复异,不拘格式,有流动的节奏感和立体化的层次感,朦胧而富有弹性。徜徉其间,有电影蒙太奇的味道。书院五代、宋以前的建筑实物存者渐少,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大体在南宋时初现雏形,明代定型,所以现存的庭院,是宋明风格的庭院。古人观院子用八个字来总括:“春容”、“夏气”、“秋情”、“冬骨”。这些观景的方法,多半和人的心意相通,与宋明理学的修养方法近似。以“气”...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建筑:建筑张力
无论你从牌楼口,抑或从渔湾市,还是从别的什么角落进入湖南大学校区,扑面而来的除了满目苍绿,最为直观的当数建筑的张力了。这种张力不是哪一栋楼,哪一幢房所给予的,而是建筑群的集体效应;这种张力让你不由自主地赞叹、发问和追寻。据记载,在长沙市27处近现代建筑物保护名单中,湖南大学占了5处:老机械楼(现学校办公楼)、教学北楼、老图书馆、物理实验楼、大礼堂。在《中国现代建筑史》所记载的湖南4处建筑中,除了长沙火车站和韶山毛泽东陈列馆外,其余两处都在湖南大学,一是大礼堂和老图书馆建筑群,二是教学北楼建筑群。这些楼群几乎都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为原点,分布在由此发出的纵轴线或横轴线上,恰如其分,错落有致。给人的感觉是,图书馆也好,教学楼也罢,它们就应该建在那个固有的位置,稍稍偏一点都不是味道。远远望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红墙、碧瓦、彩檐,在蓝天之下,在绿树之中,与岳麓山、湘江水浑然一体,庄重而秀丽,古朴而儒雅...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湖南大学的建筑:湖大印象吧
自从法国画家莫奈创立“印象”画派并传到中国以来,“印象”二字就超越了对某一景物的浮泛印象,而成为具有深刻艺术感受和体知的词语,甚至它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在湖大,就有一处叫“湖大印象”的地方。她坐落在岳麓山一隅角里,与岳麓书院为邻,周围散列着高大的松数和枫树,青藤枝枝蔓蔓,芝草簇簇拥拥。她,则以中国古典宫殿的形态傍依着山隅,古色古香。随便扯上一把竹椅,或者往石凳上一坐,不论你闭上眼睛,还是极目开来,仰视郁郁葱葱的麓山林木,俯瞰生龙活虎的湖大校园,而书院建筑的檐角向空中高高翘起,你获得的绝不是转瞬即逝的浮泛印象,而是深深置身于文化、历史、艺术与风景交融的印象画般的国度里。印象吧的建筑分为校园艺术餐厅和松林斋两栋。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她不仅靠山,还靠近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书院,山下的人们往往是是冲着这里的幽静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而来。师生和客人们在这里品茶喝酒,齿唇之间,顿生厚重的文化...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湘军与晚清湖湘文化(五)
三、湘军人物把晚清湖湘文化推向新的阶段,还表现在它开创了湖南人文荟萃的局面,成为晚清以来湖南人才崛起的契机。由于各种原因,在古代社会,湖南能跻身史传的人物极为罕见。而湘军出现,湖南人才辈出,冠居全国之首。还在19世纪中叶,就有人指出:“楚省风气,近年极旺,看曾涤生领师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隶刘长佑、两江曾国藩、云贵劳崇光、闽渐左宗棠、陕甘杨载福是也。巡抚曾国荃、刘蓉、郭嵩焘皆楚人也,可谓盛矣,至提镇两司,湖南北者,更不可胜数,曾涤生胞兄弟二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见。”(注: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还有人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注: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初探》。)据罗尔纲先生的统计,湘军人物官至督抚者达27人,可见湘军所造成的湖湘人文之盛。可以说,在湘军之前,所谓湖湘文化,仅仅是作为一种区域的学术文化现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