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七)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9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七),   从吹香亭往山上走,便是唐代的麓山古道。自此至爱晚亭,一路石径,两边枫树簇拥

    从吹香亭往山上走,便是唐代的麓山古道。自此至爱晚亭,一路石径,两边枫树簇拥,其温良之态、儒雅之姿,别处很难看到。爱晚亭跻身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虽在清风峡深处,其轩昂气宇、飘逸风神却愈益不能遮掩,是真名士,非伪道学。晚唐诗人杜牧家喻户晓的名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终南山景,却甚为契合岳麓山的这条枫林古道。所以,湖广总督毕沅将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建于1792年的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罗典是清朝五届岳麓书院山长、两赴鹿鸣宴的大学者,在清风峡建亭,为岳麓山添了点睛之笔,但以“红叶亭”名之,显得过于直露、草率,似乎倾财力与才气以建亭,至亭成命名时已成强弩之末。罗典为爱晚亭写的对联“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便生硬涩口,经学味太浓,弄得后来他的学生欧阳厚均和宣统年间的学监程颂万都忍不住来改它一下子,可惜都没改出名堂。也许,在岳麓书院,罗典的名头太大,改的人不那么理直气壮,水平也发挥不出来。而毕沅不去改联,索性将亭名改了,这一招绝妙。“爱晚亭”这个名字蕴藉风雅,天生配此亭,此亭亦注定要享此名,故为“名亭”也。中国四大名亭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建于1046年,还是宋代;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建于1552年,明朝了;北京陶然亭建于1695年,清康熙年间;而爱晚亭最晚,能一跃成名,毕沅一改居功至伟。

    应该说,在我的心目中,岳麓书院远不止这些。

  书院背靠岳麓山,足前淌过长江最美丽的支流湘江,它们与书院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氛围都息息相关。

  湘江在舜帝时就出了大名。舜治水殉职于苍梧之野,他的夫人娥皇、女英哭着寻找他,终于力不能支,双双陨落在洞庭君山。娥皇、女英后人并称“湘妃”。也许正是湘妃的斑斑泪血和不死之魂,才使湘江变得异常美丽。

  尔后,屈原来了。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屈原太孤独了,没有人理解他,但他总算在湘江找到了慰藉,“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在湘水的启示下,屈原上升到了至高的人生境界,他看到了足以托付自己漫漫求索身心的归宿点,他毫不犹豫走了过去,走进滔滔湘波中。娥皇、女英接纳了他的忠魂。

  不久,司马迁来了。贾谊也来了。

  到唐代,湘江已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韩愈曾经说过,从岳州至衡阳一段的湘江秀绝天下。韩愈此言不足为奇,因为这一段江流刚刚承载过李白的诗魂和杜甫的诗骨。宋朝诗人陆游叹服道:“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他说这句话之前两百年,以尚书出守潭州的朱洞始创岳麓书院,开“湖湘之先”。

  写湘江最好的一首诗是五代末诗人谭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湘江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谭用之生平已不详,据说才高而不遇。《全唐诗》中收其诗一卷,仅40首,首首皆佳。看得出谭用之是有抱负的,但生逢乱世,仕途困踬,孤身流落。一到湘江,便触发了他内心郁悒不平之气,他的诗思才在湘江边一个秋天的雨夜里,发挥到极致。换一句话说,他所有的追求、痛苦和感悟,在湘江夜雨洗礼下,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才情。谭用之写这首诗时,与智睿和他的同伴“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差不多同时,他们在同样的社会环境里,用不同的作品表现出自己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对潇湘秀美风景的无限寄托与期望,表现出他们永恒的文化乡愁。

  他们的作品都是不朽的。他们因之而不朽。

  走出大门,我对自己说了声再见。是的,外面轰拥而来的市尘即将把我淹没,那是我的生存之地,我必须在“非我”里应付诸多世俗的事情。这没有什么不好。一个能在“非我”中认识自我、守住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非俗物。没有神仙,在现代社会,做个隐士都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做真正的“人”,那任何一个个体的心中,都必得拥有一方神圣的净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六)
她轻轻吁出一口气,拂去西天最后一颗寒星。她来到饮马池边。朱张会讲时,学子们骑的马将池水吸干,现在池中的水是从《诗经》《论语》中流出来的。临池顾影,妇人发现自己已是两鬓如霜,手里的书益发泛黄,只有香如故。她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来就要如此的。冬天来了,天地皆白,银装素裹的麓山蕴蓄着宁静和大气。那是最为深沉的境界,最为旷达的胸怀,是凡尘俗客不可能抵达的。书还没有翻完。她知道,她不可能翻完这本书。她惟一的使命是将它打开。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书让她如许美丽。御书楼右边是百泉轩,隔墙相望却不相通,须从讲堂的侧门进去。这里是岳麓山最水性的地方,溪泉荟萃,如雪如练,自西,趋北,折东,绕南,极尽回旋婀娜之至。在此筑轩而居,养气藻神。书生乃多情种子,闭门苦读,反不能凝神定气,眼角余光一不小心溜到窗外花间去了。有此一汪柔情之水相伴,心满意足,读书书畅,吃饭饭香,做梦梦甜,学习效率定非寻常可比。百泉轩几乎拥有文人...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四)
交锋的第一位人物便是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王先谦的任期是1894年至1903年,正是康梁变法期间。戊戌政变前的湖南,是全国维新变法的中心,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变法的实权派。他的下属如按察史黄遵宪,提学使江标、徐仁铸等,都是变法维新的激进分子,更有谭嗣同、唐才常诸活动家,湖南的声势最为壮大。1887年,梁启超应聘主讲长沙时务学堂,天下学子引颈而盼。可是,晚清的书院教学已经积弊甚深,流于空谈,务名图利,轻视科学,醉心八股。王先谦作为一代硕儒,在对书院教学进行一些“自救式”改革时,一旦触及封建体制的内核,他的心就凉了。光靠熟读四书五经,是无法看清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大趋势的。某一天,岳麓书院学生会主席宾凤阳因对维新变法言论不满,向上面打了一个小报告,“请从严禁遏”。王先谦遂邀另一守旧官僚叶德辉,一齐具呈陈宝箴。这样一来,维新派与守旧派“横目成仇,极意图陷”,矛盾不仅公开化,而...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二)
“朱张会讲”340年后,明代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当局贬往贵州龙场。路过长沙,王阳明忍不住开了小差,他索性官也不做,干脆住在岳麓书院讲学授徒。那是一个春季,惊蛰雷,清明雨,王阳明只好一天到晚躲在百泉轩念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好不容易有一天雨停了,虽然没有放晴,但在哲学领域和边塞疆场上龙腾虎跃的王阳明再也憋不住了:“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时间一晃到了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在大门前的宽阔地带筑成一个戏台。这一举措别开生面,将儒教的高深理论主动融入民间市井的说唱歌哭之中,这在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道统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的叛逆与反动,尽管这种叛逆的力量很有限,但说明腐朽的封建道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一些饱读诗书的知识精英已开始将他们的视线,投到更深厚的社会现实与更广...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五)
五岳麓书院这样的饱学之地,风流皇帝康熙、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康熙题的“学达性天”挂在讲堂厅前两根廊柱中央的横梁上,字显得清灵秀气。但这几个字不是康熙的原题,1687年御赐的那块匾毁于战乱,后人集康熙手迹重制现匾已是1984年的事了。康熙崇尚汉文化。他希望书院学子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学术境界,体现了他是一位通达儒道,将儒学与道学都看成中华大文化一部分的开明皇帝。的确,中国文化之“大”就在于她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性与影响力的母体,各种学术流派、思想观念虽然有长时期的争端、攻讦,甚至一不冷静也动起武来,但最终总能在文化母体的号召与感染下,互相致意,握手言欢。岳麓山在江南算不上特别突出的风景名胜,它却是十分典型的中国文化一体化的体现——山脚是儒学文化的根据地岳麓书院,半山腰是佛教的地盘麓山寺,山顶则是道家的活动场所云麓宫。岳麓山海拔仅300米,三种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的学术思想体系如此平和、恬淡地在这座小小...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一)
我又来到了这座大门前。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或许每来一次,在我的心灵上都会刻下一些印痕,就像树每长一年增加一圈年轮一样。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称“文化古城”毫不为过。这里有曾经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马王堆女尸及帛画、三国吴简,有贾谊祠、明代城墙天心阁和开福寺等等。颇能发思古之幽情的文物、古迹,让这座在市场经济中吵闹得不可开交的省会都市,尚不乏一缕大气,有时它真像是宁静中一声厚重的叹息。别小看这一声叹息。它包容了人类的沉思、忏悔和深深向往。我一直认为,城市是一个怪物,是文明之母和愚盲之父野合而成的怪胎。在喧嚣淹没一切时,一缕圣贤的叹息便会划过城市上空,让蠢蠢欲动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镇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长沙方言将最浓厚的黑叫做“迷黑”,一黑就迷,一迷则不知去向,这时候多么需要一种冥冥中的牵引。它来自最遥远的地方,千年前的先哲贤良;它又来自最亲近的地方,你的灵魂最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