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一)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0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一),我又来到了这座大门前。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或许每来一次,在我的心灵上都会刻

  我又来到了这座大门前。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或许每来一次,在我的心灵上都会刻下一些印痕,就像树每长一年增加一圈年轮一样。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称“文化古城”毫不为过。这里有曾经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马王堆女尸及帛画、三国吴简,有贾谊祠、明代城墙天心阁和开福寺等等。颇能发思古之幽情的文物、古迹,让这座在市场经济中吵闹得不可开交的省会都市,尚不乏一缕大气,有时它真像是宁静中一声厚重的叹息。

  别小看这一声叹息。它包容了人类的沉思、忏悔和深深向往。我一直认为,城市是一个怪物,是文明之母和愚盲之父野合而成的怪胎。在喧嚣淹没一切时,一缕圣贤的叹息便会划过城市上空,让蠢蠢欲动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镇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长沙方言将最浓厚的黑叫做“迷黑”,一黑就迷,一迷则不知去向,这时候多么需要一种冥冥中的牵引。它来自最遥远的地方,千年前的先哲贤良;它又来自最亲近的地方,你的灵魂最深处。

  我每次来到这座大门前,都感觉是来到了自己心灵的入口处。

  必须买门票,14元。进入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还要花钱?然而。花14元钱,与观赏自己内心的风景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如果认识你自己一定要用价值来衡量的话,我想谁都愿意甩出大把钞票。但不需要那么多,14元就够了。花那么多钱,谁又能真正认识自己呢?

  朱门圆环。在现代人心目中,这样的门不多见了。时人多以防盗门自闭,贼可能进不来,自己也随之被钢铁封锁,物质勉强保住,精神却萎落凋敝,剩下一具空壳,外加一个钢筋水泥套子,人到哪里去了?魂不守舍。也许你一不小心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而许多家,就像书院现在这个样子,寂然落寞。所不同的是,那些所谓的家零乱、闲杂,充斥着大件电器和啤酒瓶;而这里却整洁、萧散,只有绿阴花色和鸟的聚会,境界自有霄壤之别。

  这张门原来没有。它是1986年为书院1010年庆典才建成的。

  古人的门绝不会这样靠近大路。大路修于民国年间,如此通途直抵书院核心,大约是那些附庸风雅而又放不下架子的达官贵人所为。我去过白鹿洞书院,也是在从星子至九江的公路边筑了一个威武山门。这是旅游业、市场经济对古典文化的的扭曲和破坏。“庭院深深深几许”,深的地方,好读书,好思考,好内省。硬要挪到凡夫俗客眼皮底下,讨那十来元门票,当然不是书院的本色。

  门额上悬着“千年学府”的横匾。不是谁专门写的,乃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之手迹。这是个好主意。当代名人哪个敢在这门额上写字?欧阳洵是长沙人,这四字洵洵儒雅,与书院颇为相称,再好不过。

  过了头门便是赫曦台。

  赫曦台本在岳麓山顶,现在那里是长沙电视台的雷达站,原台早已不存。1167年,在书院主事的名学者张栻邀请远在福建崇安的理学大师朱熹前来讲学。朱熹一来,即陶然于此,在秀丽的岳麓风光与浓郁的书香氛围里逗留了两个月。几乎每天清晨,张栻和朱熹都比太阳起得还早,他们在山坡高地览霞光万道,迎旭日腾空,将格物致知的抽象教条融进清晨的新鲜气象,汇入大自然的神奇瑰伟之中。张栻特意筑台志胜,名曰“赫曦”。阳光普照,与朱熹“月照万渊”的理学观互相呼应,只有一个月亮,也只有一个太阳,散在江河湖海、随处可见的日月,都是“一”。万一与一万,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天地万物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理”。道学家说道,理学家说理,天地间“道理”最大。

  大约是秋天。风轻云淡,赫曦台赫然兀立。石基,木檐,琉璃脊。张栻与朱熹携手登台,正好一轮红日从云岚雾霭中喷薄而出,满山枫叶顿时泻火流金,远处湘江水仿佛突然间燃烧出来,整个天地响彻着光明的吟唱。

  两位大哲目睹此景,久久无言。他们心中肃然起了敬畏,面对天上的旭日,也面对着地上的神明。此刻,自然律与道德律如日月之光,朗照内心,无论炽热抑或和煦,它们都是同一种光辉。良久,朱熹缓缓吟道:“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张栻转过头,心有所会地接上:“烟云涉变化,宇宙穷高深。”朱熹蓦地慷慨激越:“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张栻却长叹一声:“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他们所在的南宋王朝始终在风雨如晦中苟延残喘。儒学传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与张栻正值血气方刚的盛年,他们多么渴望用自己的满腹经纶匡时济世。可是,“日近长安远”。学问一途,只有在“鹅湖佳会”和“朱张会讲”的民间氛围里才能找到一点可怜的话语权。然而,名山大麓的这点声音还是惊动了朝廷。皇室贵胄对外侮无动于衷,对“异端”却奋起砍伐。不久,朱熹的学说被朝廷封杀。1220年,朱熹死在武夷山,政府竟然严禁人们参加会葬仪式。当时,冲破重重阻力匹马赶到武夷山告别大师的,是一位诗人豪杰,他叫辛弃疾。辛弃疾那么远赶过来,就是为了给朱熹送十六个字以盖馆定论,的确再没有比这十六个字更恰当、更有力的了:“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七)
从吹香亭往山上走,便是唐代的麓山古道。自此至爱晚亭,一路石径,两边枫树簇拥,其温良之态、儒雅之姿,别处很难看到。爱晚亭跻身中国四大名亭之一,虽在清风峡深处,其轩昂气宇、飘逸风神却愈益不能遮掩,是真名士,非伪道学。晚唐诗人杜牧家喻户晓的名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是终南山景,却甚为契合岳麓山的这条枫林古道。所以,湖广总督毕沅将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建于1792年的红叶亭改名为“爱晚亭”。罗典是清朝五届岳麓书院山长、两赴鹿鸣宴的大学者,在清风峡建亭,为岳麓山添了点睛之笔,但以“红叶亭”名之,显得过于直露、草率,似乎倾财力与才气以建亭,至亭成命名时已成强弩之末。罗典为爱晚亭写的对联“忽讶艳红输,五百夭桃新种得;好将丛翠点,一双驯鹤待笼来”,便生硬涩口,经学味太浓,弄得后来他的学生欧阳厚均和宣统年间的学监程颂万都忍不住来改它一下子,可惜都没改出名堂。也许,...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六)
她轻轻吁出一口气,拂去西天最后一颗寒星。她来到饮马池边。朱张会讲时,学子们骑的马将池水吸干,现在池中的水是从《诗经》《论语》中流出来的。临池顾影,妇人发现自己已是两鬓如霜,手里的书益发泛黄,只有香如故。她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人生来就要如此的。冬天来了,天地皆白,银装素裹的麓山蕴蓄着宁静和大气。那是最为深沉的境界,最为旷达的胸怀,是凡尘俗客不可能抵达的。书还没有翻完。她知道,她不可能翻完这本书。她惟一的使命是将它打开。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书让她如许美丽。御书楼右边是百泉轩,隔墙相望却不相通,须从讲堂的侧门进去。这里是岳麓山最水性的地方,溪泉荟萃,如雪如练,自西,趋北,折东,绕南,极尽回旋婀娜之至。在此筑轩而居,养气藻神。书生乃多情种子,闭门苦读,反不能凝神定气,眼角余光一不小心溜到窗外花间去了。有此一汪柔情之水相伴,心满意足,读书书畅,吃饭饭香,做梦梦甜,学习效率定非寻常可比。百泉轩几乎拥有文人...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四)
交锋的第一位人物便是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王先谦的任期是1894年至1903年,正是康梁变法期间。戊戌政变前的湖南,是全国维新变法的中心,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变法的实权派。他的下属如按察史黄遵宪,提学使江标、徐仁铸等,都是变法维新的激进分子,更有谭嗣同、唐才常诸活动家,湖南的声势最为壮大。1887年,梁启超应聘主讲长沙时务学堂,天下学子引颈而盼。可是,晚清的书院教学已经积弊甚深,流于空谈,务名图利,轻视科学,醉心八股。王先谦作为一代硕儒,在对书院教学进行一些“自救式”改革时,一旦触及封建体制的内核,他的心就凉了。光靠熟读四书五经,是无法看清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大趋势的。某一天,岳麓书院学生会主席宾凤阳因对维新变法言论不满,向上面打了一个小报告,“请从严禁遏”。王先谦遂邀另一守旧官僚叶德辉,一齐具呈陈宝箴。这样一来,维新派与守旧派“横目成仇,极意图陷”,矛盾不仅公开化,而...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二)
“朱张会讲”340年后,明代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当局贬往贵州龙场。路过长沙,王阳明忍不住开了小差,他索性官也不做,干脆住在岳麓书院讲学授徒。那是一个春季,惊蛰雷,清明雨,王阳明只好一天到晚躲在百泉轩念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好不容易有一天雨停了,虽然没有放晴,但在哲学领域和边塞疆场上龙腾虎跃的王阳明再也憋不住了:“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时间一晃到了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在大门前的宽阔地带筑成一个戏台。这一举措别开生面,将儒教的高深理论主动融入民间市井的说唱歌哭之中,这在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道统中是不多见的。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的叛逆与反动,尽管这种叛逆的力量很有限,但说明腐朽的封建道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一些饱读诗书的知识精英已开始将他们的视线,投到更深厚的社会现实与更广...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岳麓书院心灵的入口(五)
五岳麓书院这样的饱学之地,风流皇帝康熙、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康熙题的“学达性天”挂在讲堂厅前两根廊柱中央的横梁上,字显得清灵秀气。但这几个字不是康熙的原题,1687年御赐的那块匾毁于战乱,后人集康熙手迹重制现匾已是1984年的事了。康熙崇尚汉文化。他希望书院学子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学术境界,体现了他是一位通达儒道,将儒学与道学都看成中华大文化一部分的开明皇帝。的确,中国文化之“大”就在于她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性与影响力的母体,各种学术流派、思想观念虽然有长时期的争端、攻讦,甚至一不冷静也动起武来,但最终总能在文化母体的号召与感染下,互相致意,握手言欢。岳麓山在江南算不上特别突出的风景名胜,它却是十分典型的中国文化一体化的体现——山脚是儒学文化的根据地岳麓书院,半山腰是佛教的地盘麓山寺,山顶则是道家的活动场所云麓宫。岳麓山海拔仅300米,三种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的学术思想体系如此平和、恬淡地在这座小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