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七)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1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七),   在这一时期,科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创历史新高。

    在这一时期,科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创历史新高。1998年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是:SCI论文77篇,SCI论文引用频次132篇/294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分别居第24位、14位);1990年SCI论文及其引用频次是:SCI论文15篇,SCI论文引用频次12篇 /29次。两者相比,前者分别是后者的5倍、11倍、10倍。而且,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年度报告》中SCI论文引用最多的著者就有湖南大学姚守拙的大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姚守拙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如此受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关注呢?姚守拙的主要贡献有两点:

   一是创立“姚——周公式”。他的突出建树是在国际上创立压电液相振荡理论。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公认压电传感器只能用于气相中的检测,不能用于液相的检测。但是,在技术上,迫切需要用于液相检测的压电传感器。因为许多检测工作,如医学中的临床化验、化学中的各种研究、环保中的水质监测等,都需要进行液相检测。他懂得,无数前人没有征服的科技高峰,并不意味着不可攀登,而是要善于寻找攀登的道路,敢于比别人承担更大的风险,付出更多的劳动。1980年他选定压电液相振荡这道世界性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公关目标。从此,他带领学生,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认识到,应用技术研究的突破,必须以基础理论作支撑;攻克压电液相振荡,从基础理论开始,深入、系统地研究。一些国家的专家只从单一的学科角度来研究压电液相振荡,没有成功。他与之不同,从交叉学科入手,发挥边缘学科多功能作用。他的专长是放射化学。他不仅从放射化学的角度,而且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研究,更突出的是他从压电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和高频电子技术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实验,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多年的苦心研究,他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周铁安等在学术界首先提出了完整的压电液相振荡性能定量关系公式[△F(P,η,ζ,K),公式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黏度、密度、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这个公式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姚——周公式”。姚守拙成功了。长期以来,国际化学界认为压电晶体不能实现液相振荡的结论被中国学者打破了!他研制成的压电液相振荡化学传感器适用于电解质水溶液和几乎全部有机溶液以及水与有机溶液的混合液体,找出了在液相实现振荡的关键条件与改善振频性能的有效途径,开创了压电液相振荡与传感研究的新领域。

   二是完善药物电极理论。20世纪70年代,国内化学界出现研究离子选择电极的热潮,但都是在无机物范围内研究。姚守拙不赶热门,独辟,开展用于有机物的电极,特别是药物电极的研究。从1980年开始,他用4年时间,在国内率先开展药物电极理论与应用在研究,创立了变价态离子电极理论,发展了能斯特倍增效应理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响应斜率、选择性等关键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他提出的变价态药物电极理论,为测定药物电化学参数创立了新方法,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工作中获得验证与应用。他还发展了能斯特倍增效应理论,使离子电极灵敏度和精密度达到经典理论限值的426倍,适用性更强了。同时,他研制成了磺胺类药物电极和抗生素类药物电极。他的理论还提出了量子化学和有机结构理论的电极理论系统,为药物电极的理论研究开创了新的道路。他先后首创了40多种性能优良的药物电极,对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他又研制成功高选择性压电药物传感器,突破了传统的电位响应机理,改善了传感响应性能。从1980年以来,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点基金、“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等13个,有8项已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机物传感器的研究”获1992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压电晶体液相振荡化学传感器、药物电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1世纪是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信息数字化时代。湖南大学在这个世纪的开局是很不错的,与中南大学同步进入“985”工程大学和试办研究生院的试点行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学校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的空白;钟志华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零的突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处于全国高校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九)
为什么1+1+1>3?这是因为合并是三校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合并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校名问题。对于主导合并的学校来说,往往强调要自己的校名,对于被合并的学校来说,希望改用新校名。主导学校强调要自己的校名的真实意图是想在合并的过程中占主导的地位;被合并的学校要求改用新校名的真实意图是想在合并的过程中占住有利的地位。而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在合并后的校名问题上,由于原中南工业大学的校领导高瞻远瞩,本来早就向教育部门打了报告:要将中南工业大学改为中南大学,教育部同意了原中南工业大学的报告。原中南工业大学的校领导不是急于改校名,而是为谋求更大的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这为原中南工业大学、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合并后很快融合创造了第一个有利条件。在合并过程中提出“强强联合”为三校合并后的融合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三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有共通之处:首先,...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六)
2.湖南大学科学研究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在1963年以前,湖南大学正处在调整和按传统大学的要求充实的过程中;同时,当时湖南大学的专业还不是国家急需的专业,不可能获得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新专业的教师正在培训之中。因此,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未能开展。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得益于综合性的办学理念。在综合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湖南大学引进了一批基础学科方面的人才,如俞汝勤、姚守拙就是代表。正是他们给湖南大学的科学研究带来了生机,开始了科学研究的探索。说来也巧,俞汝勤和姚守拙都是上海市人;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学习化学;都是1959年学成回国。年轻的俞汝勤和姚守拙怀着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拳拳之心回国后,一个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了两年多后,1962年来到湖南大学任教,一个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两年多后也于1962年调湖南大学筹建化学放射专业。当时,学校设备条件差,但他们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埋头搞...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五)
2000年组建后的中南大学,其科学研究如何?科学研究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因此,一个学校从事基础研究的状况,就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生产知识的水平。基础研究,就自然科学而言,目前就有从1982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98年起设立的科技部的973计划项目,从2000年起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从2004年起设立的教育部的“创新团队”项目。2000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数额,按并校后统计,为598.5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20名;2004年,中南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2049万元;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居第14名。科技部的973项目是反映一个单位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也是生产知识的重镇。这些项目的领军人物——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专家,而他们所在学校学科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学科。因此,一个学校是否...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六)
如果说,1952年院系调整时,中央人民政府选派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陈新民为中南矿冶学院第一任院长,为中南矿冶学院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的话,那么1957年党中央为加强党对全国高校的领导,决定从参加革命时间长、具有大学水平的中年干部中挑选唐楠屏担任中南矿冶学院第二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则为中南矿冶学院的腾飞提供了机遇。正当中南矿冶学院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中南矿冶学院第二任院长唐楠屏走马上任了。唐楠屏曾就读于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他在延安的同事蒋南翔也在同期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以后出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因此,唐楠屏在中南矿冶学院工作期间的办学理念非常质朴,事事以清华大学为榜样;立誓要培养出学部委员(院士),并身体力行。他经常向蒋南翔请教,了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清华大学的办学经验,为把中南矿冶学院办成全国重点大学而殚精竭虑。唐楠屏用改革的办法培养师资、学习科研。从低年...
· 湖湘文化—人文历史—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之历史溯源与比较(十三)
1965年唐楠屏调离中南矿冶学院以后,正值史无前例的“”,整个国家和所有的学校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遭到空前的浩劫。但是,由于中南矿冶学院从事的科学研究是国防军工所需新材料的研制,受到国家的保护,政府派解放军值班保卫。因此,即使在1967年全国大串连和1968年师生下乡接受再教育期间,也没有停止,科技经费支出仍保一定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自1958年以来,学校选留了一批青年教师,大都处在“而立”之年。他们受到陈新民、唐楠屏两位院长办学理念的熏陶,又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大都憋着一股劲,很多人在解放军的保卫下“躲起来”,搜集资料进行科研前的准备。他们坚信施展才华的一天一定会到来。1971年,“两个估计”一出笼,广大师生就纷纷抵制。1972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周总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学校恢复和加强了全院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了领导、各系和教研室配备了一名副主任专管科研,一度处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