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浏阳城事弯弯捞刀河(一)
都说“九曲浏阳河”,其实横亘于北区的捞刀河一样蜿蜒曲折。沿捞刀河行走,几乎难以看到她在大地上长驱直入的景象,绵延100多公里的水流,往往是一个河湾连着一个河湾。而捞刀河的每一个河湾里,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
地理概貌 千回百折入湘江
捞刀河在浏阳境内古名“潦浒河”,因发源于浏阳北区,又从北区穿境而过,故又名“北川”,后被称为“捞刀河”。
捞刀河是浏阳境内仅次于浏阳河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她的一支源头出自石柱峰北麓周洛洞北斗庵山洞,另有两支出自石柱峰南麓的枫林洞、百岩洞,枫林洞、百岩洞二水走出深山后,于一个叫“棉花园”的地方会合,再奔流约2公里到达龙伏镇。北麓源流经社港至龙伏,与发源于南麓的源流在龙伏镇坪上村一个叫双汀的地方相会,此处相当于浏阳河大、小溪相会的双江口。
双汀相会后,捞刀河奔流之心矢志不改,继续一路不断吸收涓涓细流,蜿蜒往西南而去,经沙市、北盛、永安等乡镇,至界牌桥进入长沙县境,最后汇入湘江。捞刀河全长114公里,在浏阳境内长78.2公里,流域面积1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量9.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91万千瓦,占境内的14%。
美丽传说 捞刀河得名由来
相传捞刀河的河名与三国时关羽南下战长沙有关。传说关公领兵攻打长沙,来到捞刀河一带后,屯兵缓进,以探虚实。一天关公乘小船沿捞刀河进入湘江,然后往南摇去,想从水路打探长沙城的河防情况。但见湘江河上,战船密布,戒备森严,若从水路进军攻取长沙,肯定不行。为此,关公闷闷不乐,倒桨回营。当船行到小河入口处时,一个大浪将小船颠了起来,关公因未提防,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周仓跟随关羽多年,深知青龙偃月刀的性能,便一头栽入水中,一口气逆水追了7里才将宝刀捞了上来。原来龙为鳞族,鳞族动物都喜逆水而游。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因此宝刀入水后,青龙自然荷着宝刀逆水而上。从此,关公落刀之处就叫落刀嘴,而这条河就叫捞刀河。
大地之美 鱼米之乡 人文深厚
捞刀河千回百折,穿过北区数个乡镇,滋润了这一方广袤的土地,是北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一水西流,波光潋滟,夹岸青山,树木葱茏,河畔土地,生机勃勃。漫步捞刀河畔,河面上倒影如画,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泛起圈圈涟漪。捞刀河沿岸,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物产丰富,农业生产发达,一直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两岸土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油菜、棉花、烟草等,丘陵、山地多森林,有松、杉、楠竹、油茶等,尤其茶叶、油茶、金橘以品优质佳著称。如位于捞刀河中游的北盛,在清代就是浏阳四大粮仓之一,因此古名“北盛仓”,近年来以烟、粮、猪、鱼、西瓜、蔬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约2亿元。
古老的捞刀河默默流淌,在大地上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只是在苍茫岁月中,这些记忆大多已深埋地下。
1991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捞刀河流域的永安镇芦塘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一批打制石器。出土的石器都是以河床砾石打制而成,典型的为尖状器和砍砸器。经专家鉴定,这些石器制作于中更新世纪晚期,相对年代为15-20万年前。由此推断,大约在距今15-20万年以前,浏阳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进入了旧石器时代, 从而揭开了浏阳历史的第一页。
1998年的一天,龙伏镇培文村(现属坪上村)境内武家桥头红石岩上,巍巍耸立于捞刀河岸的培文塔轰然倒塌,为“保水口”“振文风”,培文塔已在风雨之中傲然独立了约130年。据当地村民说,此塔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乡绅沈少白倡建,造型古雅,独具一格。七层八方,高15米,主体全部用石块青砖、三合土垒砌而成,内壁安有五十四级青石板跳梯,攀级而上可达七层,顶端本无土壤,却生长着一株高约3米的胡椒树。少年时代,记者也曾访过此塔,但见沿河两岸稻花飘香,群山环绕之中,宛似天然盆景,蔚为壮观。5月底再次探访时,培文塔已仅存两三米高的残骸直指蓝天,甚为可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