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望城县铜官镇外兴窑明朝始建至今仍窑火熊熊
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它以其形状恰似古人描述的长龙而得名。龙窑在我国传统陶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取代。但是,在望城县铜官镇有一条始建于明朝的古龙窑———外兴窑至今窑火熊熊,出产陶器,堪称一大奇观。
外兴窑是铜官古镇唯一一座尚在使用的古龙窑,它依山傍水、靠山坡顺势建造。该窑长56米,西侧设两张窑门,东侧设六张窑门,共有窑眼56对,穿着完整的“龙袍”,十分壮观。外兴窑用土砖筑成隧道,分窑炉头、窑床、窑尾3部分。龙窑窑背两侧相隔50厘米左右开一对火洞(俗称鳞眼洞),作为投放燃料和观察火候的窗口。龙窑从装坯、烧毕到开窑取货一般为一星期左右。
当地80高龄的周正铎老人说:他小时候听祖父说,外兴窑曾是一座烧制碗类的古窑,建于明朝。后来改烧缸类,故又称之为“大货龙窑”。但是,据附近发现的瓷碗碎片,人们分析外兴窑可能还早于明朝。当地熟悉陶业的人士介绍,到明末清初时,铜官镇还有72条大的龙窑,但是后来大多数逐步被淘汰。而外兴窑又改烧制琉璃制品。
外兴窑的琉璃制品质量上乘、广受欢迎,还留下了一个传说:原来陶器釉料的配制,由于着色剂的快速沉淀,很难在产品上均匀着色。多少工艺技术人员绞尽脑汁,都难以如愿。一次,铜官陶业的祖师———窑神舜帝,托梦给一位老陶工,告诉他“米汤调配,可均颜色”。这位老陶工依法试之,果然使着色剂的颗粒悬浮,不再沉淀,烧制出的产品釉色均匀鲜艳。
龙窑这种古老的陶器制作方式之所以延续到今天,一是因为用的是柴火,烧制出的陶器色泽格外好;二是龙窑烧制的器具体积较大,现代窑一般难以容纳。
据铜官镇党委书记张学峰介绍,保存完好数百年,并且一直生产使用至今的古龙窑举世罕见,当地正准备把它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