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一座边城的格局流变史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5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一座边城的格局流变史, 曾为沈从文作传的美国人金介甫经过严谨考证认为,“湘西”这样的名称,实际上是

 

  曾为沈从文作传的美国人金介甫经过严谨考证认为,“湘西”这样的名称,实际上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被普遍使用。

  1910年以前,包括明、清,再上溯到唐、宋、元,直至汉及更遥远的楚国、春秋时期,所谓“湘西”,仅被涵括于“黔中郡、武陵郡、沅陵郡、辰州府”等称谓中。

  “凤凰”之名,始于明隆庆年间。当时,在距今县城60里的凤凰山,朝廷设立屯军地并沿用山名称其“凤凰营”,至清康熙中叶,又改为“凤凰厅”。但不管“营”或“厅”,它始终是一座“戍卒屯丁”的军事要塞。

  那时所筑建的城池,也并不叫“凤凰”,叫“镇筸”。

  根据清乾隆、道光、光绪《凤凰厅志》记载,开始筑城称“镇筸”的具体年代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那一年,为严厉防备“镇溪、筸子坪”(今凤凰县东北、西北区)两地“苗乱”,原本驻50里外麻阳县的参将孙贤,移驻“五寨司城”。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单位的“五寨司”,其治地被称“镇筸”,即今凤凰县沱江镇。

  参将到任,原为土城的镇筸“约费币金五百七两有奇”,修了“开四门、各覆以楼”的砖城。

  至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此处改设凤凰厅,一变而为“清朝内地的一个大的军事特别防区”,成了清朝统治当时整个湘西的政权中心。据称,当时的镇筸城“屡经苗乱,残颓仅存遗址”。15年后,即修复为粗纹质坚的红砂石石城,“城高1丈5尺,周长4里余”,城内四门九街四巷,城外十一街六巷。

  此后,清政府陆续于该地设立“辰沅靖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这都是湖南省直接派出的相当于副省级的政府机构。其常驻官兵高达“1万六千至二万七千人”,其部队被称为“筸军”。

  1911年,清王朝倾覆。民国二年(1913年),凤凰厅被改为凤凰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使用了241年的“镇筸”被改为“沱江镇”。

  今天的凤凰,与贵州铜仁交界,仍属湘西边城,除新城区为内地千篇一律的县城模样,曾经临水的古城,基本保存了清末民初格局。如回龙街、老营哨街等,都沿用旧名。城外往沈从文墓地方向,残存了明清官道痕迹。

  1988年版的《凤凰县志》还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湖南为抗日正面战场,当时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通令各县“拆城除墙,焦土抗日”,凤凰也拆掉大部分古城墙,仅留沿河一带防水,即今仍伫立沱江边的北门“壁辉”、东门“升恒”段。如今它们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披上了彩色小电灯,每天夜里会一直无声闪烁到12点以后。

  6月26日7时,凤凰北门城墙。记者的拍摄受拒,“要拍我要先买我一样东西,要么给我两元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下)
有的学者总结合比较湖湘学派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性为太极,居于理之上,与程朱派以理为最高理论范畴不同;二是主张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修正了程氏的性善情恶之说;三是强调践履和经世。湖湘学派在理论上较之程颐、朱熹认为性即理,理先气后,虽同属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逻辑上不如程、朱的严密,也更带主观色彩。他们的精义在后两者。但在强调经世方面,又不及浙东学派的鲜明。故张栻逝世后,其弟子或投闽派朱熹门下,或投浙派陈傅良门下,坚持其说的不多,这是与他们学说的弱点分不开的。不过,胡、张之说的后两者,实比程、朱之说通脱,后来凡不太迂拘的理学家,不管其是否研究过他们的书,信奉他们的学说,实际上都不得不或多或少遵循他们的轨辙,后世湖湘学者中的多数人正是继承的这个传统。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中)
两宋时期也是湖湘地方文化在全国形成自己特色的时期,这就是该时期湖南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的重要学派--湖湘学派。其实理学也是由湖南人开创的。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北宋湖南营道(今道县)人,他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本规模。不过周敦颐的主要活动和归宿都不在湖南而在江西,他对于本土地影响也不大。而把他所开创的理学传到湖南并创立湖湘学派的却是南宋时从福建迁居湖南的胡安国与胡宏父子俩。故有人认为湖湘文化的形成是假借了异地的力量,这反映湖南地区本身在创造文化方面还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胡安国是福建崇安人,曾提举湖南学事。南宋初转徙荆楚,后在南岳紫云峰下结庐隐居著书立说,所著《春秋传》和编辑《二程文集》是湖湘学派重要的理论基石。其子胡宏曾拜理学家杨时和侯仲良为师,但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胡安国的理学思想。胡宏在南岳衡山讲学20余年,著有《知言》与《五峰集》等。清代学者全祖望在...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平民创造的湖湘文化
前人研究湖湘文化,大多是研究湖湘学派,很少把湖湘学派以外的湖湘文化纳入研究的范围。有的则认为,除了湖湘学派以外,就没有什么湖湘文化了。近人研究湖湘文化,一方面大谈湖湘文化在近代如何辉煌,一方面又认为湖湘文化的起始年代最早不超过唐宋,好像湖湘文化是一种自古都非常落后,却突然在近代辉煌起来的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并非是唐宋时期湖南有了儒家的“湖湘学派”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我们不能只把儒家的文化、名人的文化当作文化,只把有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当作文化,而忽视劳动人民的文化、无名氏的文化。大量的无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湖湘文化的构成部分。和平哲学:在农业时代,草原民族主要是游牧文化,农耕民族主要是种植文化,游牧民族用“鞭子加食物”的方法驯化动物,因而发展成了由征服动物到征服他人的战争文化。稻作民族为了水稻丰收,需要有和平的环境去发展生产力。因而形成了“爱好和平”、“讲信修睦”等和平哲学,湖南是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