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栽禾师傅扮禾客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0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栽禾师傅扮禾客,   浏阳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数千年来,农民四季劳作,艰难负重,

    浏阳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数千年来,农民四季劳作,艰难负重,习以为常。时至今日,浏阳的农业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沉淀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习俗,却是一时难以改变的。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勤俭纯朴是其本性,他们晴天在地里挥汗如雨,雨天也不闲着,不是整米,就是打草鞋,很少有空闲。秋收以后,他们不是上山打柴,就是挑脚抬轿,一天不干活,就浑身不自在。

    深知一稻一粟来之不易,农民对粮食自然珍爱有加。

    经过长久的细心的田间管理,稻穗沉甸甸地弯下腰去,稻子转黄了,汗水马上要变成收获了,农民对粮食仍然丝毫不敢懈怠。收割季节来了,田间地头马上出现了花鼓戏《打铜锣》中的声音:“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

    收割之后,农家还会对田间进行一次细细“扫描”,发现有“漏网”的稻穗,都要一一拾起,做到“颗粒归仓”。

    农家十分珍惜每一粒粮食,对地上撒的每一粒饭,都要捡起吃掉,如果小孩浪费粮食,马上会被大人训斥:糟蹋粮食,会遭雷打的。

    栽禾师傅扮禾客

    以土地为衣食父母,对土地,对农事,自然是怀着十二分的虔诚。

    早稻多在清明前后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布谷鸟声声催唤中,谷种下泥,农民会在秧田里扎上稻草假人,或悬挂布条使其迎风飘扬,以防鼠雀之辈来偷食谷种。

    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铳放炮,叫“开秧田门”。

    一家所有田都栽好了禾,叫做“关秧田门”,晚餐要准备得很丰盛,但不食鸡肉,忌讳“饥”。而且酒菜须吃尽,不留剩饭剩菜,说这样田里才不会长杂草稗子。

    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前来帮工的亲友,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

    “耒禾”不打歌,禾少稗子多

    农业生产虽然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但有时也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想象之大胆,可与“栽摇钱树”相媲美。

    栽禾,往往由能手“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湖”。

    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活,解放后,较长一段时间实行集体出工,常常举行栽禾比赛,将酒点放在对面田塍,先插到的抢而食之,能手备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家各户仍经常互助,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

    禾田中耕除草叫“耒禾”,一般要3次,以保田内无杂草稗子。农家“耒禾”喜欢唱山歌,民谚有云:“‘耒禾’不打歌,禾少稗子多。”如此一来,有山野清风拂面,有悠扬山歌悦耳,田间劳作,再也不是那么枯燥了。

    农田里的变迁

    浏阳的传统农具,有铁制、木制、竹制、棕制四大类,甚至还有一些石制工具,都较为落后,不过这些落后的工具,却也成就了一个个稻谷满仓的梦想。

    农家晒谷,多用篾制晒簟,或用晒谷场。谷晒干后,用风车吹去杂屑秕谷,而无“扬场”的习惯。为灌溉稻田,宋代已推广龙骨水车,“沿河两岸横江累坝,架筒车汲灌”的景象在浏阳已出现有千百年,并有手摇、脚踏或牛拖水车。为灌高岸田,有时用几条、十几条水车从河中搞车水“接力”,俗名“打河车”,高潮迭起,场面壮观。但纵然齐力车一天,也不过浇灌几亩、十几亩田。遇上大旱,河水断流干涸,就算祈求神明、敬神许愿抬菩萨游乡,也只能看着禾苗干枯。解放后,政府大兴水利,遍修山塘水库,致力渠道水泵建设,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灌溉难题。

    1933年,柏加铃泗人陈熹出访日本,带回日本产高枝剪、德国产果树枝剪和单管压缩式喷雾器,这是浏阳最早从国外引进的新式工具。1944年,城郊水佳农民在石灰咀修建河坝,县政府调给两台美制汽油机排水,这是县内最早使用和民国时期仅有的农业机械。

    解放后,浏阳的农业生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依赖于传统农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代表着落后生产力的传统农具逐渐被淘汰,如收割工具就经历了从扮桶到脚踩打谷机到动力打谷机再到联合收割机的数次革命,现在浏阳的联合收割机甚至实现了到省外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民歌—半升绿豆嘉禾民歌
半升绿豆选豆种(哪),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呀)。妈妈(也),害了我。千家万户都不许(哪),偏偏嫁给财主做三房(呀)。妈妈(也),害了我。嫁去三天还未满(哪),就像(那个)路边烂草鞋(呀)。妈妈(也),害了我。吃了好多冷菜饭(哪),喝了(那个)好多冷菜汤(呀)。妈妈(也),害了我。受了好多酸辣苦(哪),挨了(那个)好多乱巴掌(呀)。妈妈(也),害了我。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下)
有的学者总结合比较湖湘学派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性为太极,居于理之上,与程朱派以理为最高理论范畴不同;二是主张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修正了程氏的性善情恶之说;三是强调践履和经世。湖湘学派在理论上较之程颐、朱熹认为性即理,理先气后,虽同属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逻辑上不如程、朱的严密,也更带主观色彩。他们的精义在后两者。但在强调经世方面,又不及浙东学派的鲜明。故张栻逝世后,其弟子或投闽派朱熹门下,或投浙派陈傅良门下,坚持其说的不多,这是与他们学说的弱点分不开的。不过,胡、张之说的后两者,实比程、朱之说通脱,后来凡不太迂拘的理学家,不管其是否研究过他们的书,信奉他们的学说,实际上都不得不或多或少遵循他们的轨辙,后世湖湘学者中的多数人正是继承的这个传统。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