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风俗:婴儿出世洗三朝(一)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89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风俗:婴儿出世洗三朝(一),   报 喜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浏阳地方风俗,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

    报  喜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浏阳地方风俗,婴儿出世都要到神龛前燃放鞭炮,向祖宗报喜。昔时重男轻女,认为生男孩是家庭幸事,欢天喜地;认为生女是“生个空人”,是背时货。不过时至今日,生育观念已大有改变,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于是也就生男生女都欢天喜地。

    小孩降生时,如有不速之客进屋,称“逢生”。来客就是婴儿的干爹或干娘,从此以后就成为亲戚来往。有未成年人逢生的,也被奉为婴儿的干爹、干娘,往往一时成为地方笑谈。  

    邻居女眷听到鞭炮响,会赶来问候祝贺,并分别送以鸡蛋、红糖、干刀豆丝、干豆角等。分娩后胎衣要用陶罐盛着埋在附近偏僻山上,意为父母血统与家乡土地永不分离。

    婴儿出生当日,婴儿父亲要带着鞭炮、酒肉到岳父家报喜,生男则左手提鞭炮进门报喜,生女则相反,岳家无需问便知生男生女了。也有在酒壶上分辨生男生女的,如塞酒壶嘴的纸团外端剪成须状,则表示生女。岳家接过酒后,置莲子或黄豆十粒于酒壶中,表示多子多福,十全十美。报喜的肉,切片拌腌菜炒熟,回赠产妇。岳家亲邻听到鸣炮报喜,也纷纷前来恭贺并送以鸡蛋等物。

    “ 洗 三 朝 ”

    婴儿出生第三天为“三朝”,女婿接岳父岳母去“做三朝”,古称“汤饼之会”。外公外婆带去早已准备好的婴儿摇窝、坐栏等,一般还备有婴儿棉袄、夹袄、单衣、“棉抱裙”、“夹抱裙”、鞋、帽等各一对,人叹“外婆难做呀”!有的还留下照顾产妇,叫“伴月”。邻里也聚集道贺,礼物中含大米一份,意为添丁进粮。 

    三朝日,长辈妇女将艾叶、枫球、鸡蛋等熬汤为婴儿洗澡,叫“洗三朝”。洗毕,用鸡蛋滚擦婴儿全身,以祛风,祝福健康。用蛋揉婴儿脸部时,长辈还会一边念颂语:“揉得耳朵会听事,揉得眼睛会看事,揉得嘴巴会讲话,揉得面团团大面。”

    洗完再给婴儿换上新衣服,由祖母或其他长辈抱着,其他人拿筛子、擂槌等伴随,去正厅神龛前拜祖宗,叫“拜三朝”。如生的是男孩,筛子里就放一本书、一个算盘、一支笔,用母亲衣服盖上,以示娘肚子里生来就会读书,将来一定金榜题名,当官发财;如生的是女孩,筛子里就放一把剪刀、一把尺、一面镜子,也用母亲衣服盖着,以示娘肚子生来就心灵手巧、漂亮大方。在“拜三朝”的过程中,还要用擂槌敲打地面、门框和床,并伴之哈哈大笑和颂语:“禁打禁撞,经风经浪,关煞消除,易长成人。”

    三朝日亲友赐红纸包封祝贺,赴汤饼会,叫“打三朝”。主家煮熟鸡蛋,上红,分赠众人,叫“吃红蛋”。

    送  号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维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维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

    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送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解放后,孕妇多在医院分娩,依然“做三朝”,但已不拘旧俗,“送号”也改为男女都送,而且往往就依所送字、号为名。除“做三朝”的外,现在“做十朝”的多了起来,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风俗:婴儿出世洗三朝(二)
“吃茶”小孩子慢慢成长,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煮荷包蛋给孩子吃,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儿童满10岁是较为重要的生日,亲友都会去庆贺,不但送上礼物,更会勉励孩子认真读书。浏阳人生日有“男做上、女做满”的习惯,从20岁起,一般情况下男逢九、女逢十叫“总生”、“整生”,平时生日叫“散生”。但人们对中、青年的“总生”不很重视,有“三十无人知,四十无人晓”的说法,所以中、青年做“总生”的不多,但除姑舅、姨妈等亲戚登门之外,邻里妇女也会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汗茶”?“换茶”?),故又称“吃茶”。做寿古语云:“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大型寿庆,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有的搭寿台、陈寿桃(寿饼)、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饮食风俗
长沙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云:“吴越家饮食多粥少饭。而长沙饔餮独厚,至宴宾则穷其极品,不,则便以陋啬笑之。”长沙人自古以米饭为主食,有糙米饭、熟米饭、红米饭、白米饭之分。民国以前,一般人家多用铁炉罐(一种口圆、底尖的铁铸炊具)煮饭,挂在通钩上,四季咸宜。民国以后,用铁锅焖饭的日多。大场合、大户人家多用木甑蒸饭。浏阳东乡则家家户户使用小木甑,干菜、荤腥等一起在甑内蒸熟。很多人家的饭中常拌有红薯、红薯丝、包粟、高梁、豌豆、蚕豆等杂粮,农闲时有的一日只吃两顿,或早晚吃稀饭。青黄不接时,饭中多拌有蚕豆叶、小竹笋、夏枯草等,或做南瓜粑粑、荞麦粑粑、麦子(大麦)粑粑、艾(蒿)粑粑等食用,所谓瓜菜半年粮。山区则一年四季吃薯丝饭。长沙称鱼肉为大荤,禽蛋鳅虾为小荤,豆腐蔬菜为索,俗称小菜。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一)
傩文化:湖湘文化之源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风俗习惯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