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吃鱼没有捉鱼味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4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吃鱼没有捉鱼味,    “清明系缆,谷雨下捞”、“涨水鱼,退水虾,不涨不退捕毛花”、“七上八下九

 

    “清明系缆,谷雨下捞”、“涨水鱼,退水虾,不涨不退捕毛花”、“九归窝”,在浏阳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浏阳人虽然世代以农耕为主,但渔业也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捕鱼方式五花八门

    浏阳东南西北四乡都有一句俗话:“吃鱼没有捉鱼味。”可见这捉鱼中乐趣无穷。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浏阳,除专业渔民外,男女老少都喜欢捉鱼,投钓、扮罾、撒网等,捕鱼方式也五花八门。

    每当春雷滚动时,便有人冒雨出动,抢占有利地段,设网下笱,鱼到其中,也就乐在其中。而当户外蛙声一片时,“照鱼”的灯火便闪耀不停,针扎敲打着木桶的声音,在乡村的夜幕下拉得悠长悠长。

    夏秋枯水季节,一些人便在河中下拦网,上下游各一条,相向而拖,合围至有利地段时再收网。收网的那一刻,水面是欢腾的,大大小小的鱼儿争相跳跃,银光闪烁。

    在浏阳河、捞刀河等河流,解放前常见装“溜网”的。在河滩流水处设“八”字形墙坝,中流急水处装一略向上倾斜的竹篾溜网,鱼儿游出急水口,即脱离水体而进入溜网中。

    最常见最简单的捉鱼方式就是垂钓,而且老少咸宜。在乡村河流、池塘边阴凉处,垂一线下去,然后收田园风光在眼,剥几颗花生入口,静等鱼儿上钩,悠哉乐哉。

    水性好的干脆什么工具也不要,一个猛子扎入河中,再浮出水面时,手里已经抓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了。

    捉 鳖 世 家

    至于龟鳖,昔日浏阳随处可见,有人在河边砍柴,一次曾“捡”到一篓子乌龟。

    当时人们拾到乌龟后,多放于天井,让其洗阴沟。以前龟鳖并不受人重视,不知谁突然一下发现了它们的营养价值与医用价值,身价的抬高,并没有给它们带来福音,反而是灭顶之灾,使得它们纷纷葬身于人类的口腹之中。现在野生龟鳖已经难得一见,如果让它们有幸遇到人工饲养的同族时,不知它们言语可通,也不知它们作何感想。

    鳖,浏阳话叫“脚鱼”,除用猪肝设钓外,还有捕擒饲养世家。

    龙伏镇坪上村李启明、李卓洲、李威洲父子,常带长把渔叉行走于浅水滩,脚鱼见叉即钻入沙中,他们手到鳖擒,十拿九稳。在深水区,先在岸上击掌三下,脚鱼闻声而动,动则冒水花,他们一猛子扎入水泡涌动处,很少空手上岸。父子数人有时一天可逮鳖数十公斤,养在红石砌成的缸中,客人来了,随时享用。

    潘姓鸬鹚渔船

    渔业之中又有百行,并且各有其趣,最令人注目者,当推渔船上的鱼鹰叼鱼了。鱼鹰即鸬鹚,亦名水老鸭,体羽黑色,显紫色金属光泽,善潜水捕鱼,见鱼即扎入水中,小的吞食,叼到稍大的,即浮出水面,伸长脖子,摇摆着嘴中的食物,示意主人用鱼篓接住。倒不是鸬鹚不贪食,而是因主人在它的颈脖上套了一个小圆圈,它欲吞不能。不过主人取下大鱼后,必奖给鸬鹚一些小鱼。

    但浏阳操此业者,仅限于潘姓,外姓人不得染指,旧志中就有载:“潘姓鸬鸟渔舟莫知其所始。”

    鸬鹚船主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赶至西乡龙潭白沙庙集合,逾期到达者由行业董事者令人砸破其船头,当众示儆。船主到齐后,一律沐浴,至十一月初一祭神“开潭”后方可食荤。从初一到初四,各船捕“官鱼”400斤上缴,外缴光洋28元,算是缴了一年的营业税,然后四下散去自由捕捞,至次年九月初一日“禁潭”。解放后鸬鹚渔船尚流传约30年,后由于河水污染,鸬鹚逐渐中毒死亡,至1976年已基本绝迹。

    “渔德”,不该被淡忘

    “小时候在河边放牛,到河中随便走走,居然可以踩得鱼到!”

    “那时候饭煮好了,菜也炒了两个,还想吃点鱼,拿个碗出去,到门前河里摸几下就有了,不会耽误开饭时间。”

    ……

    现在听人回忆这些与鱼有关的趣事,恍如听神话故事一般。水面上可以桨声依旧,但这一幕幕却已远去了,其实这一幕幕并非发生在远古,而仅仅是二三十年前。

    再到小时候那条河里走走,不说踩不到鱼了,就是那条河都快干了。是谁把我们推到了这个无趣的角落呢?说起来谁都知道,还不是我们自己?!

    产卵期不准捕捞、“开潭”“禁潭”时间严格遵守、对鱼苗网开一面……很多“渔德”已经被我们淡忘了。

    电鱼、毒鱼、炸鱼,竭泽而渔;排污、排废、倒垃圾,造成水质下降,破坏鱼的生存环境。为了一点私利,为了一饱口福,不把野生的鱼搞干净不死心,弄得只好吃人工饲养的了,弄得河流成了一潭死水。这是我们自己的“杰作”,怪不得天,怨不得地。

    我们不是鱼,可以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我们都是生灵,应该懂得鱼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长沙腊味合蒸的来历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刘七的人,他原在一个小镇上开饭店,被村霸逼债勒索破了产,只好流落他乡讨饭。这一天,刘七讨乞来到了一座县城。因为正近年关,大家舍给他一些腊肉腊鱼之类的食物。刘七见家家户户都在操锅舞勺准备团圆饭,他便也把讨来的腊鱼肉配调一下,用蒸钵盛了,蹲在一个财主家的蓍芟拢鸹鹫羝鹄础?这时候,财主正陪一个客人在饮酒,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一阵浓郁的香味溢上客厅,客人使劲用鼻子闻了闻,说:“老弟,酒已三巡了,你为何留一手呢?快快端出来嘛。”财主也早闻到这个香味,忙向身边的仆人一瞪眼:“还不快端来”。仆人急忙跑进厨房,厨房里什么菜也没有了,一股越来越浓的香味却扑鼻而来。仆人打开厨房小门一看,只见墙角下,一个乞丐正从炉子上端下蒸钵准备吃食。仆人急中生智,以两倍的饭菜换得这蒸钵,另装在一只漂亮碗内端进客厅。客人一见,忙夹起一块肉塞进嘴里,连声喊:“好菜,好菜!”恰恰这位客人,是本县一家...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下)
有的学者总结合比较湖湘学派在理论上的特点有三:一是以性为太极,居于理之上,与程朱派以理为最高理论范畴不同;二是主张性无善恶,天理人欲同体异用,修正了程氏的性善情恶之说;三是强调践履和经世。湖湘学派在理论上较之程颐、朱熹认为性即理,理先气后,虽同属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逻辑上不如程、朱的严密,也更带主观色彩。他们的精义在后两者。但在强调经世方面,又不及浙东学派的鲜明。故张栻逝世后,其弟子或投闽派朱熹门下,或投浙派陈傅良门下,坚持其说的不多,这是与他们学说的弱点分不开的。不过,胡、张之说的后两者,实比程、朱之说通脱,后来凡不太迂拘的理学家,不管其是否研究过他们的书,信奉他们的学说,实际上都不得不或多或少遵循他们的轨辙,后世湖湘学者中的多数人正是继承的这个传统。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