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文物折射湘潭历史
历史不可重复,文物不可再生,承载历史积淀的文物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后显得尤为珍贵。地上文物可见可考,但深埋在地下的往往要在它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才会让世人震惊,才能让世人从中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湘潭市博物馆里,有一块称之为“砍砸器”的砾石,虽然粗糙但能将湘潭人类历史推向20万年前;一个出自3000多年前的商代青铜酒器“豕尊”,其制工精细度甚至连现代工艺都难以比拟。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见证着湘潭悠久的历史,活生生地记载着湘潭的过去及祖先的足迹。
历史:朝代悠久地位重要
湘潭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时代,其文化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发展脉络近相一致。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湖南开始进人父系氏族社会,与长江中游的屈家文化时期相近。到商代,湘潭地区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青铜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到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南部的湘潭地区的战略位置已显重要,湘乡、易俗河一带还非常繁荣。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湘潭地区属于长沙郡湘南县管辖,西汉湘南县城在湘潭县花石,公元前3年,长沙王子昌被封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于这个时候。东汉湘南县迁址湘潭县古城乡,古城遗址至今仍在。到唐、宋、元时期,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原衡山县改为湘潭县,当时的范围与现在的大体一致,唐代湘潭县治设在易俗河到了宋朝,湘潭县治迁址现在的市区城正街。这时的湘潭,思想文化相当繁荣,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得到长足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湘潭属长沙府管辖,商业、手工也空前繁荣,交通发达……
地下:文物资源丰富
在湘乡市城区西面约4公里的地方,有一座10里长的山,东西面为冲积平原,南临水,整个山丘好似一头黄牛俯卧,这就是牛形山。据文物部门考察,牛形山是我省战国楚墓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约有墓葬5000座,属于特大的战国墓地。1958’年以来,在这里先后清理发掘出了战国墓近两百座,出土了一大批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1976年,省博物馆又在这里发掘了编号为1号,2号两座中型战国木椁墓,当时震惊了全国,这是我市境内迄今为止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墓主等级最高的墓葬。据文物部门资料显示,其中最大的是2号墓,有20.6米长,18.3米宽,深达19米。下为斗形墓室,棺椁就位于墓底正中间绘有花纹图案线条流畅、精致美观,反映出当时高超的绘画工艺水平。两座墓出土了几百件珍贵器物,据这些随葬品分析,这是一对卿大夫一类的贵族夫妇墓,它的发掘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由于自古以来湘潭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此这里特别是湘乡城区四周的山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市文物部门负责人介绍,在市内、湘潭县、韶山等地目前已经发现有20来个墓群而在湘乡市,在东起向韶,西至潭市的湘黔铁路沿线两旁各6公里的范围内都是墓群所在地。
保护:缺乏程序化机制
“我市的文物保护虽然原则上有法可依,但依然缺乏保护力度主要是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对文物程序化保护的机制。”市文物处副主任盛兆华忧心忡忡地说,“大部分开发商为了省下那一点点手续费用,项目建设根本就不通过文物部门,导致大量地下文物遭到损坏。”他说,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建设单位就必须停工并支付文物考古费用由相关部门对文物进行抢救。这样施工方要承担因违反施工合同、影响项目交付、机械和工人闲置而产生的多方面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损失比文物部门的手续费用多得多,有的甚至可能超出建设单位的承受能力。”
“将我市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过去有史料记载的7000年提前到20万年以前的石砸器,就是在工地的断面上发现的,文物部门如果去早了,文物未露头,去晚了,文物肯定就被挖掉了。因此,地下文物要得到很好的保护,就必须在施工前动手”。盛兆华介绍,在长沙、株洲等很多地市,都已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纳人了本市的基建审批程序和联合收费。去年四月,我市文物部门在这方面也提出了将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纳入了本市的基建审批程序和联合收费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能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