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二)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32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湘潭的“人杰地灵”,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南宋

  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

  湘潭的“人杰地灵”,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南宋以来所形成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湘潭隐山,座落于湘潭县境内的黄荆坪,系南岳衡山的余脉之一。隐山海拔仅470余米,山虽不高,倒也林木幽深,虫鸣雀跃;溪涧潜流,花卉欣荣,远离市井的喧嚣,超脱俗世的烦扰,难怪唐代即有数位高僧先后隐居于此,隐山遂由此而得名。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隐山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等。

  胡安国,字康侯,号青山,人称武夷先生,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提举湖南学事。早年曾拜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杨时为师,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任中书舍人兼侍讲。绍兴五年,因不满朝廷奸侫恨权,辞官携家寓居湖北荆门。后来溯湘江而上,来到湘潭隐山之下的碧泉定居。胡安国抵湘后,在此修建碧泉书堂,十五年不出,潜心著书讲学、授徒课子,并撰写《春秋传》三十卷,一时从游弟子多达数十人。

  南宋社会,堪称华夏历史上外患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之一。西夏、金国,后来又有蒙古大汗,不断发动对中原的掠夺性战争,“山河破碎风飘絮”(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确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然而,战争不仅仅是对物质文明的摧毁,还是对精神文明的嘲弄,一直被汉民族奉为圭臬的正统儒学,同样受到战火的严峻考验和无情嘲弄。在国势衰颓、民族存亡之际,胡安国感于时事,不拘章句训话,借《春秋》寓意,宣传经世济民的道理,显然比那些空谈“圣贤气救国无能的腐儒,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他的学术主张逐渐被人接受发扬,亦为题中之义。有人称赞他“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当不算阿谀之言。

  胡宏,字仁仲,号五峰,自幼学有渊源,受胡安国的影响极深。胡安国逝世后(葬在隐山),因父亲的缘故,朝廷依例让胡宏做承务郎的官,但他对腐败怯懦的南宋小朝廷十分反感,尤其不愿与当政的秦桧同流合污,屡召不出,在碧泉讲学二十余年,对“二程”(程颢、程颐)理学的发展和湖湘理学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南宋“中兴”贤相张浚的长子、著名理学家张栻便是他最器重的学生之一。

  胡宏的大哥胡寅,二哥胡宁,子侄辈如胡大原(胡寅之子)、胡大壮、胡大时(胡宏之子)、胡大本(胡宁之子)等,均守家学,有的还多有著述,造诣至深。胡宏弟子张栻,仅在湘中一带即有众多门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先后讲学于湘潭碧泉书院、善化岳麓书院、宁乡城南书院、衡山南轩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后学之士,形成胡氏学派,又称“隐山之学”。清代学者黄宗羲称之为“湖南学派”或“湖湘学派”,王闿运则干脆将其直称为“潭学”。

  那么,什么是湖湘学派呢?湖湘学派的根在孔孟儒家,源出程朱理学,费正清教授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理学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有大家将中国儒学概括为“内圣外王”,即在追求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修炼之后达到“兼济天下”的理想境地。其主旨是教育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修炼阶梯,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虽有强调“人世”的思想,但其欺骗和麻痹作用也很明显。湖湘学派为理学的分支,但自有发明、自成体系,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综合胡宏等人的主张以及后人的评论,可知它的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视教化,讲求名节,蔑视利禄,憎恨等等,这在黑暗专制的封建时代,就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性意义。如胡宏本人,虽无意仕途,却忧时伤世,他曾上书宋高宗赵构,对其屈服于金国的压力苟且偷安、执政大臣不顾国家利益贪图荣宠的行为进行抨击;面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世风日下的混乱局面,他表示:“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自担”(《宋元学案》卷四十二《五峰学案》);在学习上,他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学贵力行”,说:“学圣人之道,得其体必得其用,有体而无用,与异端何辨?”(《与张敬夫》);又说:“学即行也。……行之行之又行之,习之不已,理与神会,能无悦乎!”(《胡子知言》卷六)尤须指出的是,在内忧外患、风雨如晦的情势下,胡宏、胡寅等人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秉直刚正、蔑视权贵的人格气节,深深影响了当时以及千百年以后的湖湘学子。当然,湖湘学派具有正面意义的主张,大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张相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湖湘文化本来就是树之分杈、江之支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更现突出罢了。

  我们再来讲讲曾任清河道总督的湘潭人陈鹏年的故事——

  陈鹏年,字北溟,别字沧洲,自幼好学,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乡试中举,仰慕胡安国父子,曾几次到隐山胡安国墓凭吊。康熙三十年,陈鹏年进士及第,后到浙江西安(今浙江衢州)任知县。到任的那天,他在县衙内设案焚香、对天发誓:今日为官,务保清廉公正,如有歪心邪念、行为不轨,天诛地灭!同时还在书房壁上张贴写有“清、慎、勤”三字的座右铭以自励。当时西安一带,民生凋敝,不少民众怕生养女儿增加负担,养有女婴多行溺毙,陈鹏年发现后,明令禁止这一恶行陋习,挽救了不少女婴的生命,一些人便将这些女孩改为姓陈以示报答感激。

  康熙四十三年,他升任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知府。次年,正逢康熙帝玄烨南巡,总督阿山为讨好玄烨,打算向百姓滥增摊派银两,奢侈以迎“圣驾”,陈鹏年力持不可,阿山对之十分恼怒,干脆将皇帝行宫的布置、供应事项交由陈鹏年处理,想让他难堪。玄烨身边的人则以为他得了个大捞外快的美差,明里暗里示意索要贿赂。陈鹏年秉公而对,概不应允,多多得罪于人,结果,不少人跑到皇帝跟前说他的坏话,弄得玄烨也对陈鹏年起了怀疑。后来,阿山等人反复攻评诬陷于他,陈鹏年被免职下狱,江宁百姓“呼号罢市”,千余生员更准备为之向玄烨集体请愿(《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七,下同)。玄烨向大学士李光地了解情况,李光地却反而称赞阿山“任事廉干”,帮着说陈鹏年的坏话,玄烨便将陈鹏年“夺官免死”带回北京武英殿让他去伏案编书。

  康熙四十七年,陈鹏年复出,任江苏苏州知府,到任即禁止淫风恶俗,清理积案,访贫问苦,赈济难民。次年,代理江苏布政使,因秉性刚正,不肯逢迎巴结总督噶礼,又被噶礼告了黑状,部议要将陈鹏年削职为民,充军黑龙江。玄烨对陈鹏年已有初步的了解,便下旨让他重返武英殿修书。噶礼仍落井下石、紧追不放,又将陈鹏年当年游览苏州虎丘的两首诗找了出来,硬说诗中有暗喻、影射反对朝廷的意思。这回,玄烨倒是没有听信谗言,他说:“即如陈鹏年稍有声誉,噶礼久欲害之,曾将其《虎丘》诗二首,奏称内有悖谬语,朕阅其诗并无干碍。”(转引自孟昭信《康熙大帝全传》第346页)

  康熙六十年,陈鹏年代理河道总督,无论三伏炎天,还是风霜雪雨,奔走工地,指挥治理黄河水患。雍正元年(公元1783年),他被正式任命为河道总督,虽为从一品大官,却经常食宿河堤,与士卒夫役一起堵口疏流,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在施工现场。雍正皇帝闻其噩耗,感叹说:“鹏年积劳成疾,殁于公所,闻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

  ……

  隐山不高,多少年来,都是这样默然无语地伫立着。胡安国的墓就在隐山南麓,一杯黄土同样默然无语,丝毫也不张扬。然而,山谷间涌动着的晴岚,仿佛在显示着地层之下那深邃厚实的底蕴,不由得让人记起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二)
记者:为什么说“傩文化”又是“糯文化”呢?林河:我们所吃的大米饭,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中国的先民最早栽种的水稻是糯稻,随后,因为原始的糯稻产量很低,而且脱粒困难,又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喝水不忘挖井人”嘛,中国便把最早栽培的稻子,依旧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了。但因籼稻也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把原始“糯”命名为“粳糯”,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解决了名称混乱这一矛盾。在历史上,“种糯民族”被称为“糯民”,“糯文化”则是“种糯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古籍上,往往称中国的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字面虽不同,但都是“糯”字的一音之转。记者:中国的“种糯民族”为什么要崇拜鸟雀?林河:原始人并不...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与楚文化的入湘积淀(二)
“仿佛三闾再世,企翘阪鹤相从,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上罩天球华盖,下乘湖面苍龙,鲤鱼前导意从容,瞬上九重飞动”。长沙地区的音乐艺术在楚国时期也已令人惊叹。楚人习俗喜歌善舞,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祭祀天地,行军作战都要起奏音乐。乐器中以鼓为主,40年代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鼓身扁圆,腹壁弧圆,附有铜环钮,可以系绳悬挂,鼓身髹黑漆,其上用朱黄两色绘锁链式播龙纹,外形色彩极具艺术魅力。50年代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小木鼓直径仅14厘米,可以跪坐敲打。五里牌楚墓曾出土一件彩绘龙风漆盾,是一种用于舞蹈的器具。历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乐器还有笙、瑟、琴、铎等。考古资料证明,当时长沙的管弦音乐和打击音乐都很发达,并出现了专业音乐演奏者——乐师及专业乐队群体。此外,楚人信鬼神,好祭祀,因而祭歌和巫歌巫舞在那时的流布相当广泛。楚文化入湘后,长沙地区的诗歌文学、哲学宗教等明显发展。楚人善作楚辞,散文讲究用...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平民创造的湖湘文化
前人研究湖湘文化,大多是研究湖湘学派,很少把湖湘学派以外的湖湘文化纳入研究的范围。有的则认为,除了湖湘学派以外,就没有什么湖湘文化了。近人研究湖湘文化,一方面大谈湖湘文化在近代如何辉煌,一方面又认为湖湘文化的起始年代最早不超过唐宋,好像湖湘文化是一种自古都非常落后,却突然在近代辉煌起来的文化。其实湖湘文化并非是唐宋时期湖南有了儒家的“湖湘学派”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我们不能只把儒家的文化、名人的文化当作文化,只把有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当作文化,而忽视劳动人民的文化、无名氏的文化。大量的无文字记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湖湘文化的构成部分。和平哲学:在农业时代,草原民族主要是游牧文化,农耕民族主要是种植文化,游牧民族用“鞭子加食物”的方法驯化动物,因而发展成了由征服动物到征服他人的战争文化。稻作民族为了水稻丰收,需要有和平的环境去发展生产力。因而形成了“爱好和平”、“讲信修睦”等和平哲学,湖南是人...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