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28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 湘乡历史简史湘乡的历史变迁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

 

  湘乡历史简史

  湘乡的历史变迁

  湘乡居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支流涟水自西向东贯穿县境中部。

  湘乡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晚期(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于这富饶的土地《书·禹贡》“荆及衡阳唯荆州”,湘乡正值衡阳之北,则湘乡在九州中属荆州。商日荆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湘为楚之南境,则湘乡属楚国。秦置连道县属长沙郡,即今湘乡、双峰、涟源一带。汉初连道属长沙王国,后析为二:一为连道(原湘乡西隅,现双峰、涟源的大部份),一为湖南,治所在今湘潭县西。按《元和郡县志》:湘乡本汉初湘南县地。《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见于此。“湘”是指湘江沿岸而言,“乡侯”是爵位。(汉设侯爵封赏皇族子弟和有功之臣,乡侯、亭侯为其较小者。)

    东汉初始析湘南县置湘乡县,属零陵郡,县治即设于今日之县城。三国时,建安二年(公元215年)蜀与吴分荆州,以零陵、武陵归蜀,《蜀志》载蒋琬零陵湘乡人也,是湘乡仍属零陵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袭取蜀荆州,零陵、武陵归吴。吴孙亮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置衡阳郡,湘乡、连道俱属之,湘乡为衡阳郡治所。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立湘州,辖衡阳郡,后改郡为国,将连道并入湘乡,为湘乡男国。按《宋书》:戴明宝,丹徒人,大明(公元457年----464年)中封湘乡男;《南齐书》:吕安国,广陵人,建元(公元479-----482年)间改封湘乡男。南齐衡阳复为郡,至梁、陈湘乡复为县,属衡阳郡。隋平陈后,废衡阳郡,并将湘乡并入衡山县。唐初置潭州,高宗武德四年(公元612年)析衡山复置湘乡县,属潭州(天宝至乾元初年即公元742年----759年之间,曾一度改名长沙郡),湘乡县治迁龙城(注),不久迁回原址。按《五代史·职方考》:“楚凡十州,其一潭州,辖湘乡县。”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马殷为楚王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0年)仍置潭州。元乾元贞元年(公元1259年)以湘乡民至万户升为州,属湖广行省潭州路(天历二年即公元1329年改名天临路),明太祖甲辰年(公元1364年,即元朝至正二十四年)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湘乡复为县,洪武五年(公元1371年)改潭州为长沙府。清代依明旧制,湘乡属长沙府。

    辛亥革命后,改府、州为道,湘乡属湘江道。1916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1937年湖南全省划为十个区,每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所辖地区称专区,湘乡属第五区即益阳专区。

    1949年8月12日湘乡仍属益阳专区,1953年冬改属邵阳专区,1965年7月改属湘潭专区,1983年撤湘潭专区,改属湘潭市。

    清嘉庆丁丑(公元1817年)修湘乡县志载:湘乡县旧隶十五都八十五里,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割安乡九里玉潭镇温泉里入宁乡,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割常安、长乐二乡之半八里入安化,只有十二乡,合并为四十六里三坊。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编为四十四都三坊,各都坊冠以名,仍立十二乡以统之(见附表一)。清咸丰以后分全县为上、中、下三里,下里为县治所在,故称首里。知县驻县城,设县丞分驻永丰,设巡检分驻娄底。民国初年,为派款均匀,将县城、永丰、娄底三个市场各作为一都计算,故又称为五十都坊。1932年划全县为十个区,首里为一、二、三、四、五区,中里为三、六、七区,上里为八、九、十区。1934年分五镇、九十乡。1937年改为三镇、四十七乡,乡域以原四十四都,三坊为基础,且乡名亦大都采用原都坊名(见附表一),故群众仍习惯称都坊。

    1949年后,湘乡区乡依旧,只将湘涟镇改为城关区。1950年划乡建政,区数仍旧,全县划为三百一十五个乡、七个镇。

    1951年划三、六、七区计一百一十四个乡、镇,新建为双峰县;将九、十区计六十六个乡、镇划归新建的涟源县;将泉湖村划归紧邻的宁乡县,湘西亭村划归紧邻的湘潭县。

    湘乡将原一、二、四、五、八区及城关区计一百三十五个乡、镇,改划为十三个区和城关区。1952年划为十五个区(城关区为第十五区)计三百三十个乡,划为四十一个乡、两个镇。以后,又几次调整,至1956年撤区并乡,划为四十一个乡、两个镇。

    1958年全县成立十四个人民公社,区、乡全部取销。1961年调整为四十五个公社,以后几分几合,区级建制也时设时撤。到1978年末全县为八区、一镇,计四十六个人民公社。

  1956年撤区并乡时,新壶天乡所属原十字乡和岩江乡划出一部分给涟源县,新涧山乡从涟源划入四十一户,划给涟源九户。1964年杉山公社的华石大队划给涟源县。白田区大坪公社和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划给韶山区,总面积约六万亩。1977年天门公社的连山大队划给双峰县瑞公社。1973年双峰县丰瑞公社的红旗大队、坪上大队的一半划入棋梓区天门公社。1976年棋梓区坪花公社的鞍山、坝塘两个大队划给双峰县增桥公社,同时将增桥公社泉塘大队的新塘生产队划给坪花公社坪山大队。1977年3月,湘乡横铺公社从湘潭县环山公社划进江夏大队。

    1981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棋梓镇(区极)和潭市镇。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全县四十六个公社均改为乡。1985年虞唐、山枣、白田三乡建制改为镇,并将潭市镇改为区级镇。至此全县设八个区、三个区级镇,四十三个乡,三个乡级镇。

    注:龙城,据《水经注》:涟水绕连道故城东下,故城在湘乡西一百六十里处。又据《读史方舆纪要》:唐初移湘乡县治于龙城,即连道故城。因其地近龙山,故名龙城。现在不知何处。有人认为六区三十五都围城子、又名仙人城(现双峰县太平寺附近),正在县城之西,里数亦合,距龙山不远,涟水支流又经过这里,可能是连道故城,即龙城旧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三)
记者:请问傩文化与湖湘文化是什么关系?林河:考古发现已证明最早的水稻文化发源于湖湘大地,则作为水稻文化意识形态的傩文化的发祥地,当然也会产生在湖湘大地这一方热土上,因此,我认为:傩文化就是湖湘文化的根,至少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若进行一次全国大评比,湖湘人创造的傩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目前的考古资料而论:临澧县竹马村出土了18000年前的高台式木楼,道县玉蟾洞出土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15000年前的圆形陶器,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块水田(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条灌溉水渠(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修筑了中国的第一条街巷(彭头山文化)……就像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样,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民又笃信神灵的古代,傩文化就是当时指导中国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唯一的意识形态。...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二)
记者:为什么说“傩文化”又是“糯文化”呢?林河:我们所吃的大米饭,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中国的先民最早栽种的水稻是糯稻,随后,因为原始的糯稻产量很低,而且脱粒困难,又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喝水不忘挖井人”嘛,中国便把最早栽培的稻子,依旧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了。但因籼稻也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把原始“糯”命名为“粳糯”,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解决了名称混乱这一矛盾。在历史上,“种糯民族”被称为“糯民”,“糯文化”则是“种糯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古籍上,往往称中国的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字面虽不同,但都是“糯”字的一音之转。记者:中国的“种糯民族”为什么要崇拜鸟雀?林河:原始人并不...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一)
傩文化:湖湘文化之源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寻找湖湘文化之源
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和“傩”结缘,林河幽...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