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湖湘溯源—纵横中国与地灵湖南(二)
郑焱:它泄不出去,南北对顶,长江的水和湘资沅澧的水,洞庭湖的水南北对顶,于是就造成特大洪水。
话题二:湘江之水
主持人:有一句话说,不到潇湘未有诗,那个湘江不仅是创造了很多诗情画意的灵感,同时还跟灵字连在一块,为什么呢?
郑焱: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在湖湘大地呀。自古人们的感情就比较自立,而且非常富有一种想象力,浪漫。另外一个我想还是因为湖湘大地非常美,它的处处景色都美如画,你比如说我们宋代以后的潇湘八景,像洞庭秋月啊 江天暮雪啊,然后像平沙落雁啊 等等 等等。
实际上都感受到这里是景色非常的美丽,那么我想这大概就触动了以前的文人墨客诗人的一种创造的灵感,所以像屈原啊 李白啊 杜甫等等,都能够创作很多的不朽的诗篇。
龚曙光:刚才郑焱讲的潇湘八景,基本上这个主要的景观,在潇湘这一条水系上,但主要在湘江段,所以这就表明了,它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写诗,它主要是这一带的景致比较符合我们传统,这种文人的这种情趣,一个是刚才鲁湘说过湘江比较缓,水一缓哪,它就有诗,一急呢,像李白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诗,大多部分的诗人,他就只能去看了,望江兴叹嘛,他只能去看了,所以这是一个它缓就有诗。
第二个呢,由于它缓它两边的岸边哪 它有景致,而这种景致也常常是和水配合得比较好,属于文人喜欢的小景致,它皇谴缶埃皇谴缶啊?
张丹丹:刚才龚社长说的小景致,我觉得挺同意的,就是湘江流域。农家的景色,最典型的是什么,就是一房 一树 一池塘。
龚曙光:为什么它这个也造成这个地方,你像我们这个回雁峰啊,回雁峰是说大雁到了衡阳这个地方,它就回飞了,而这个古代的诗人呢,又特别对这个雁子,大雁又特别忠诚,所以有个平沙落雁是这么来的。
王鲁湘:我知道一个基本的一个常识,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是在什么上头写的,如果总结一下,中国古代诗人的诗里头,四分之一是在船上写的,四分之一是骑在驴背上写的,四分之一是爬山在亭子里头写的,剩下四分之一 才是在书斋里写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看,为什么不到潇湘未有诗了,湘江非常平缓,非常适合于行船,这个船在湘江上走着,两岸青山不绝,然后再加上呢,湖南这个地方多雨,经常来点潇湘夜雨啊,然后早上起来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雾气,就是那个所谓半湖阴雾藏高水,然后一片青山讨夕阳,你想在这个船上一路走,他能产生多少诗,然后靠岸了以后,再骑个驴子,我们湖南的山又非常好看,所以他到了这个地方,没有好诗那他见了鬼了。
主持人:不仅是创造了好诗情,有人说它是多情的江,也是多金的江,怎么解释呢,它创造财富。
龚曙光:这个多金的江啊,它不能够从财富上去理解,因为在那个时候啊,这个所谓的富裕啊,它来自于它由于江水很平缓,所以两岸基本上,也不像潇水那样陡峭,它是基本上是小平原 不是大平原,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一种古代的农业式的这种富裕。并不是这种我们现在所讲的大富裕,也不是刚才胡老师所讲的这种,像海盗船一样的富裕,不是这种东西它是一种农耕式的富裕,所以这也是诗人愿意写诗的原因之一,太贫困的地方,诗人除了白居易他们很难写出诗来。
王鲁湘:对 我们知道中国从古至今,它的财富是有变化的,最早的财富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像森林里头的树木,竹子 包括地上采的矿藏,那么正好湘江的上游呢,它盛产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它打成排了以后啊,排客驾着东西,浩浩荡荡顺着湘江出来,下洞庭 入长江,到武汉大码头一卖 发财了,后来呢 特别是湘江的中游和下游,变成了所谓湖广熟 天下足的,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的黄金地带,因此湘潭曾经是清代的时候,中国最大的大米码头,湖南这个湘江这个地方,产的所有的大米,到了湘潭这个码头以后上船,然后也是到洞庭 到长江,然后让天下的人,吃到我们湖南的大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