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二)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0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二),   一楼大厅中央,有个硕大的四方火塘。柴烟袅袅,火舌闪闪,围坐四方的们脸上

    一楼大厅中央,有个硕大的四方火塘。柴烟袅袅,火舌闪闪,围坐四方的们脸上便闪着红光。有的手中纳鞋底,有的抱孙孙,也有什么也不做,只是操手闲坐,絮絮叨叨,用侗话闲聊家常。天气并不寒冷,她们显然不是为烤火而来。在侗乡,我们的相机多次拍下“排排坐”挨坐长凳上的老婆婆们。一色自染蓝布大襟衣,一色亲热友善的微笑。那种悠闲,那种怡静,那种邻居相亲的韵味,真叫重门深锁中钻出来的城市人羡慕万分。

  夜不闭户的山寨 

  穿行于寨子中,在清泉绕屋流的淙淙声中,你会发现,家家户户大
门洞开。络绎于途的来访者,通道人怀化人长沙人北京人,背包旅行者画家作家摄影家,褂斜炒蟊嘲笙嗷朔艿昧癘KOK”的老外,都可以不打招呼进入侗家。即使主人下田上山去了,你也可以登堂入室,坐他们的长凳,摸他们的瓜瓠,欣赏姑娘们的侗布花衣,像到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甚至夜晚,各家各户的门也不拴不锁,真正的夜不闭户。

  寨中有青石板砌得精致的两口古井,干干净净的井口摆着三两个“竹端”,供路人饮水之用。鼓楼、山门等公共建筑,都无专人管理,众人进进出出,从无人有意破坏。晚上有“喊寨人”喊寨,高唱“柴草干燥,防火必要”之类的话,似乎从没有“防盗”的概念。

  为适应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在民居围合中开辟池塘水面,构成侗寨的特殊风格。几乎家家有鱼塘,依凭地势,高高低低方方圆圆如一面面镜子镶嵌在各家门前。塘水深不过膝,草鱼成群结队,五六斤一条,自在游泳。

  “这鱼太容易偷了。一晚上可以偷得干干净净!”我脱口说出顾虑。

  老赵笑了:“侗家民风淳朴,古道热肠。只讲为别人出力,为子孙造福,世代热衷修桥布路,这是侗寨公共建筑多的原因。全寨182户850人,远的不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至于小偷小摸,从不曾有过。城里来的人也许是受到感化,也没听说游客偷侗家东西的……”

  寨中户户门口有果木,栽种最多的是桃李。我们是在桔红时节进寨,路旁金桔成串,一枝枝匝头碰脸。“吊到嘴边,小孩子也不会乱摘人家的。”老段风趣幽默,他伸颈仰脸,嘴唇亲在一个桔子上,大家又笑起来。

  古驿道上的神话 

  作家向本贵曾对我说,到了芋头寨,要久久在古驿道上盘桓,触摸道边风化了的石栏,你才会触摸到漫长历史的细节,才能领悟到什么叫“沧桑”。他说话时,双手作抚摸状,手指在颤动。

  从“萨岁”坛前的平地开始,以大小均匀、间距相等的一块块青石板铺成宽1.8米的蹬道,一级一级向芋头界的顶部延伸。先是斜斜上攀,山头上的木楼,便如布达拉宫似的高耸天际。这一段石道共108级,是那位“祖母的祖母”的寿年,是“萨岁”的长长的纪念碑。一级一级到寨腰之后,石道成牛轭形一拐,那一头便伸向了白云深处,与贵州省境相连。

  石道如动脉,穿寨而过,又有血管似的石岔路铺到每家门口,全寨脉搏相联。

  这就是有名的唔呀古驿道。

  据考证,驿道修于明万历年间,五十年时间,几代人手凿肩扛,终于告成。道光九年又维修一次。这些青石板,厚薄相同,光腻如镜,不知来自何方。近年多次勘察,方圆百里无此石料,至今是个谜。

  古驿道与中国历史的脉搏相通,流淌过近代史上血的巨涛。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石达开率太平军踏上古驿道,经过芋头寨,向贵州黎平进发。怎奈时不利兮,这个抱负宏大、年轻才大的翼王,带着他的三万人马,全军覆灭于大渡河边,绝唱了一曲“天朝悲歌”。

  历史的壮剧,往往何其相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中央红军兵临通道。毛泽东、张闻天在恭城书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摆脱湘西几十万敌军,向贵州进发,史称“通道转兵”。“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疲惫的三万多红军战士夜过芋头寨,草木不惊。睡梦中的侗家人,依稀听到驿道石板上的得得马蹄声。毛泽东、张闻天躺在担架上过芋头寨,边行军边商议,为遵义会议作了准备,西方人称为“担架上的阴谋”。芋头古寨中,有侗家保留着红军的马灯和传单,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一)
几疑置身于一个神话离开通道县城,汽车西行9公里,便停在了一条丝瓜形的狭长谷口。山溪逶迤从谷底流来,溪水右岸,巍巍一座山峦形如芋头。山名芋头界,溪名芋头溪,坐落在这山水之间的一大片寨子,也就因山水而名芋头寨。据说,最早的杨姓寨楼建在800米高的芋头界山头上,五百年子孙繁衍,寨子从山上延续而下,依着山的曲线,一座座木楼依山凭势吻坡而建,参差错落,音符布阵似的呈现流动之美。我们跟着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领导,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寨子对面的陡坡,呆呆地眺望这座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寨,几疑自己是置身在一个神话中。大高个的老赵嗓门很大:“这里是最佳拍摄点,此刻光线正好,抓紧拍照,弄得好,一幅《芋头寨金秋》可以上美国《地理》杂志,稿费不多,100万美元。”大家放声笑起来。“芋头寨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是侗族始建年代较早的寨子,至今保持清中期的风貌。就建筑布局而言,是‘山脊建筑’和...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二)
经世致用的湖湘学风湘潭的“人杰地灵”,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南宋以来所形成的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这里。湘潭隐山,座落于湘潭县境内的黄荆坪,系南岳衡山的余脉之一。隐山海拔仅470余米,山虽不高,倒也林木幽深,虫鸣雀跃;溪涧潜流,花卉欣荣,远离市井的喧嚣,超脱俗世的烦扰,难怪唐代即有数位高僧先后隐居于此,隐山遂由此而得名。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隐山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等。胡安国,字康侯,号青山,人称武夷先生,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提举湖南学事。早年曾拜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杨时为师,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任中书舍人兼侍讲。绍兴五年,因不满朝廷奸侫恨权,辞官携家寓居湖北荆门。后来溯湘江而上,来到湘潭隐山之下的碧泉定居。胡安国抵湘后,在此修建碧泉书堂,十五年不出,潜心著书讲学、授徒课子,并撰写...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二)
记者:为什么说“傩文化”又是“糯文化”呢?林河:我们所吃的大米饭,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演变。中国的先民最早栽种的水稻是糯稻,随后,因为原始的糯稻产量很低,而且脱粒困难,又培育出了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喝水不忘挖井人”嘛,中国便把最早栽培的稻子,依旧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了。但因籼稻也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把原始“糯”命名为“粳糯”,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解决了名称混乱这一矛盾。在历史上,“种糯民族”被称为“糯民”,“糯文化”则是“种糯民族”创造的文化。在中国古籍上,往往称中国的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字面虽不同,但都是“糯”字的一音之转。记者:中国的“种糯民族”为什么要崇拜鸟雀?林河:原始人并不...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南的前世今生(二)
历史嘛,都是由人构成的,既说湖南的历史,自然不能不提湖南的人文。远古时期,生活在湖南一带的部族有三苗、百濮与扬越等,这些部族应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至于这些文化的留传对后世的湖南人有多大的影响,这就比较难说了,应该来讲还是有的吧。虽然古代的楚人自称“蛮夷”,但那时的湖南应不至于太蛮荒。我们说的“三皇五帝”,就都是楚国建立以前很久的事。但这“三皇”中的地皇炎帝(神农氏)和人皇黄帝(轩辕氏)就都来过湖南,其中关于神农氏的传说还挺多,如“嘉禾”的地名就来自“天雨粟”的神话,说“神农拾之以教耕作”,又说神农氏因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茶陵(今炎陵)。这当然只是传说,但炎帝部落生活在湖南一带,则不是没有可能。“五帝”中的舜帝则据说是为了远征三苗而来的湘南,“大救星”毛的家乡韶山据传就是因为舜曾在此演奏过“韶”乐而得名。舜死于苍梧后,又有“二妃哭舜”的传说,湘江特产“湘妃竹”据说就是她俩...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