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一)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2
转发:0
评论:0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一),   几疑置身于一个神话离开通道县城,汽车西行9公里,便停在了一条丝瓜形的狭

    几疑置身于一个神话

  离开通道县城,汽车西行9公里,便停在了一条丝瓜形的狭长谷口。

  山溪逶迤从谷底流来,溪水右岸,巍巍一座山峦形如芋头。山名芋头界,溪名芋头溪,坐落在这山水之间的一大片寨子,也就因山水而名芋头寨。

  据说,最早的杨姓寨楼建在800米高的芋头界山头上,五百年子孙繁衍,寨子从山上延续而下,依着山的曲线,一座座木楼依山凭势吻坡而建,参差错落,音符布阵似的呈现流动之美。

  我们跟着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领导,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寨子对面的陡坡,呆呆地眺望这座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寨,几疑自己是置身在一个神话中。

  大高个的老赵嗓门很大:“这里是最佳拍摄点,此刻光线正好,抓紧拍照,弄得好,一幅《芋头寨金秋》可以上美国《地理》杂志,稿费不多,100万美元。”大家放声笑起来。

  “芋头寨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是侗族始建年代较早的寨子,至今保持清中期的风貌。就建筑布局而言,是‘山脊建筑’和‘山谷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考古界和建筑界誉为侗文化博物馆和侗建筑博物馆……”老杨是颇有名气的作家,又长期沉醉在侗文化的研究中,讲起话来,开口便是学问。

  我被侗嫂“过”了“筛” 

  远远地便听到了悠扬的笙曲。我们这些身背“大炮筒”相机的远行者的到来,给寨子带来了喜庆。鼓楼前芦笙堂上,一下子聚集了男女一大群人。几个姑娘笑笑闹闹提着酒壶,托起盛得满满的酒碗,摆起了“拦门酒”。不喝酒,休想进寨。老赵他们一饮而尽,最怕喝酒的我,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咬紧牙关抿了一小口。

  男人们多从扮禾的田里走来,在屋中拿来芦笙,围成圆圈,呜呜嘟嘟,边吹边舞。他们的赤脚板左右前后踏着芦笙的节拍,跳着欢乐的舞蹈。姑娘大嫂们来不及披挂银饰,加入圆圈翩翩起舞了。

  “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总以热烈的芦笙迎接八方来客。芦笙吹的是朝天歌乐,充满着欢乐向上,友善亲热,和谐相处的情调。侗乡乐器,芦笙之外还有多耶、琵琶、牛腿琴等十多种;逢年过节唱侗戏、对侗歌,芦笙歌舞则是随时聚散……”说起侗文化,老杨如数家珍。忽然,他一改老夫子的神气,神秘兮兮地附在我耳边说,“等下有什么事,不必惊慌,随乡入俗就是……”我没弄懂他的意思,只见他厚眼镜片后面是嬉戏和“使坏”的眼神。

  就在我发愣的片刻,四个侗嫂已悄悄挨近我的身边,不由分说,我已被掀翻,抬起,八条金色臂膀将我手脚抓住,只听“嘿哟”一声,可怜我肥胖的身子秋千板一样荡起……嘿哟,嘿哟,在芦笙欢乐的节拍中,世界全部颠倒,白云青山侗楼和头帕下的明眸笑靥,一起晃荡。“嘿哟嘿哟”,全场的姑娘们都在起哄,三五下之后,帽子飞了,鞋子掉了,我早已脸红脖粗。老赵大笑着说:“行了行了,客人消受不起。”大嫂们才将我放下。

  这是名叫“过筛”的游戏。野蛮的亲热,寄托原始的祝福。只有尊贵客人到来时,她们捉你“过筛”,“筛”掉晦气,“筛”来吉祥。我被“筛”得狼狈万状,站稳身子后还连声向她们道谢。

  巍巍鼓楼暖暖火塘 

  倘徉侗寨,瞩目皆是异质文化的情调和异域风情的韵味。鼓楼、风雨桥、山门、祭坛、古井、干栏式和吊脚楼式的民居……这些建筑与山水自然巧妙地融于一体。

  最使外来者瞠目的,当然是寨中的4座鼓楼。在侗乡,有水必有桥,有寨必有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

  建筑得最奇最险的,当属乾隆五十四年建的牙上鼓楼。为让出半山腰一个小小鼓楼广场,大胆采用全部悬空贴壁而建的奇险作法,不用一钉一铆,凹入式入口、斜立式美人靠和凌空欲飞的翘檐楼顶,靠两根粗柱支撑“悬”在半空。就连那些从北京、上海来的见多识广的建筑学家们,面对这“悬贴式”侗寨鼓楼,也唏嘘不已,叹为奇迹。

  就建筑规模而言,鼓楼中的“老大”,是屹立溪边平地上的龙氏鼓楼。此楼高九层,始建于道光九年,站在远处眺望,我发现,鼓楼外形正如一株巨杉。原来,侗家依树而居,依树而歌,崇拜树木,崇拜自然,鼓楼外形正是仿杉树而建。

  我驻足鼓楼边。一抹秋阳软软地斜照楼前,门栏、美人靠、半边大树锯成几丈长的条凳都亮锃锃镀上金黄。长凳上,几个头缠长帕的老者搁起“木马脚”,悠闲叭着长烟管。有个尖脸老人望我一眼,拍拍长凳,让我挨他坐下。我忙凑上去问他多大年纪,老人嘴中抽出烟嘴,做了个“八”字手势,扯起满脸皱纹一笑:“还小,八十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古驿道上的神话三省边缘芋头寨(二)
一楼大厅中央,有个硕大的四方火塘。柴烟袅袅,火舌闪闪,围坐四方的们脸上便闪着红光。有的手中纳鞋底,有的抱孙孙,也有什么也不做,只是操手闲坐,絮絮叨叨,用侗话闲聊家常。天气并不寒冷,她们显然不是为烤火而来。在侗乡,我们的相机多次拍下“排排坐”挨坐长凳上的老婆婆们。一色自染蓝布大襟衣,一色亲热友善的微笑。那种悠闲,那种怡静,那种邻居相亲的韵味,真叫重门深锁中钻出来的城市人羡慕万分。夜不闭户的山寨穿行于寨子中,在清泉绕屋流的淙淙声中,你会发现,家家户户大门洞开。络绎于途的来访者,通道人怀化人长沙人北京人,背包旅行者画家作家摄影家,褂斜炒蟊嘲笙嗷朔艿昧癘KOK”的老外,都可以不打招呼进入侗家。即使主人下田上山去了,你也可以登堂入室,坐他们的长凳,摸他们的瓜瓠,欣赏姑娘们的侗布花衣,像到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甚至夜晚,各家各户的门也不拴不锁,真正的夜不闭户。寨中有青石板砌得精致的两口古井...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溯源:探究“三湘”之说
古往今来,对“三湘”之称,众说纷纭,各执一见,没有一个惟一、绝对的定论。本人也曾探究考证过此称,倾向于同意其中之主流两说:一是中心地域概念说。即三湘”是指湘阴、湘潭和湘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湘阴、湘潭和湘乡,是古代概念的湘阴、湘潭和湘乡,而决不应该是现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潭县和湘乡县行政区划的概念。古代这三个地方管辖很宽,几乎覆盖了当时整个南楚境内的“湖南”,也是当时“湖南”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以此概称“三湘”。湘阴古称罗子国、罗县,后因为其地处湘水(湘江)之南,水之南,阴也,亦改为湘阴,大约包括今岳阳、湘阴、平江、汨罗、益阳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上湘;湘潭古辖包括今攸县、醴陵、株洲、长沙、浏阳、湘潭、韶山等县市大部所辖之地,称之为中湘;湘乡古辖包括今湘乡、衡山、双峰、娄底、涟源等县市所辖之地,称之为下湘。无论是指湘阴、湘潭、湘乡,还是指上湘、中湘、下湘,均为“三湘”也。二是主...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三)
记者:请问傩文化与湖湘文化是什么关系?林河:考古发现已证明最早的水稻文化发源于湖湘大地,则作为水稻文化意识形态的傩文化的发祥地,当然也会产生在湖湘大地这一方热土上,因此,我认为:傩文化就是湖湘文化的根,至少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的各个民族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若进行一次全国大评比,湖湘人创造的傩文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贡献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目前的考古资料而论:临澧县竹马村出土了18000年前的高台式木楼,道县玉蟾洞出土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15000年前的圆形陶器,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块水田(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开辟了中国的第一条灌溉水渠(彭头山文化),是湖湘人修筑了中国的第一条街巷(彭头山文化)……就像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样,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之前,人民又笃信神灵的古代,傩文化就是当时指导中国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唯一的意识形态。...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傩文化:湖湘文化源(一)
傩文化:湖湘文化之源对“傩文化”三个字,人们也许并不感到陌生。但“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傩文化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的发祥地在哪,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如何?在傩文化专家林河的书房里听这位75岁的“奇人”侃傩文化,是件十分惬意的事。书房窗子两侧是两长溜“顶天立地”的大书柜,里面密密摆满了书。进门的左侧墙上,挂着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的书法。正文是: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上款是:“林河先生大方家法教”,“方家”还嫌分量不够,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可见张仃对林河的看重。张仃是海内外知名的大画家。不光画家看重林河,音乐家谭盾也是林河的忠实读者,看了林河的书就要。林河将自己51万字的专著《中华文明基因初探———中国巫傩史》送给谭盾,谭盾高兴得不得了,特意拿着书和林河照了好几张像,还打破砂锅问到底向林河请教青铜器上的花纹在傩文化中是什么含义。林河的居室里挂满了形形色色的傩面具,颇有些神秘色彩。谈起...
· 湖湘文化—湖湘溯源—湖湘学派的形成(上)
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可以说是湖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湖南在唐末五代时曾由马殷建立楚国割据50余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应该说为湖南的区域性开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到北宋统一后,由于党项、辽、金和蒙古族的相继南侵,迫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将重心移向南方。南移的枢纽虽在江浙,但湖南间接地通过江西得到相应的带动。原来北宋都汴京,江西与之相隔较近。南宋都杭,距江西更近。江西又是连结岭南的主要通道,这就使得江西成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湖南距江浙虽远,但南宋时国界线南移,湖北的武昌、襄阳及沿江要地都成了边防重镇,湖南遂成了边防重镇的腹地之一,地位较之北宋时反而更为重要了。江西带动湖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向湖南输出移民。湖南在五代以前的移民重要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五代以后便主要来自东边的江西。江西向湖南输出移民从两宋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清。据统计,迁入湖南的移民其来源多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