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洪湖贝雕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1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洪湖贝雕,    洪湖盛产淡水珍珠贝,其贝壳质地坚硬,色彩绚丽,光泽柔腻,晶莹光华,是上等

    洪湖盛产淡水珍珠贝,其贝壳质地坚硬,色彩绚丽,光泽柔腻,晶莹光华,是上等的工艺材料。早在清朝时期,就有艺人用这种贝壳做原料,加工制作成各式工艺纽扣,极受市场青睐。

    七十年代,洪湖的能工巧匠融合剪纸、陶塑、牙雕、玉雕、木雕的工艺技巧,创新设计了贝雕这一新的工艺。贝雕以晶莹、明净、纹理瑰丽的三角帆蚌为材料,通过雕磨、组合、镶嵌、拼装、粘结等方式,构成题材新颖的图案,因其集雕刻、绘画于一体,画面生动、造型奇特,受到顾客的广泛好评。

    洪湖贝雕的题材丰富,有古今故事,戏剧人物,翎毛花竹,花草果木,亭台楼榭,因而在创作上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

    1973年,题名《白孔雀》的洪湖贝雕作为我国代表团赠送给联合国总部的礼品,挂进了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外国人纷纷称赞洪湖贝雕是“东方的独特画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洪湖汉绣
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荆缎
荆缎,亦称荆绵,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它通常以经纬纱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提花织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泽,是一种高档的服装面料。荆楚大地出产绵缎织物,其历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年之前的战国时期,1982年出土于马山一号墓的战国丝绸中,即有以提花、抛棱为织造手段的古代锦缎。到了元、明之际,荆州一带的荆缎作坊便已相当普及,清朝咸、同年间,荆缎生产作坊进入全盛时期,荆州城内惠城街的张全盛机坊,其经营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高,居同业之首。著名的荆缎业提花匠人张祖禹,就是在这家机坊从15岁学徒开始而成为声冠荆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进织造的八团花缎、八枚缎、牡丹桌围等荆缎,一直是清廷王公贵族和西洋富商所热心追逐的抢手货。在1920年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第三名的荆缎制品上,就有张祖禹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荆缎质地丰厚,花纹精致,外观瑰丽,色泽光鲜,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民国初年,荆州一带...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汉调楚曲
湖北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其中汉剧、楚剧最为杰出。汉剧,本名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西皮源于陕西梆子,经过襄阳腔的演变;二黄源于安徽、江西的地方腔调。西皮高亢激越、刚劲有力,二黄细腻柔和、委婉。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于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在汉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流派。汉剧汲取了南北戏曲声腔之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流传到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汉调还曾流传到北京,促进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至今保留在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以及反二黄等唱腔都有汉剧的影子。楚剧起源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戏剧。它...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荆州食俗
荆州鱼米乡,荆州食俗重鱼,无鱼不成席,无鱼不成礼仪。荆州人食鱼历史悠久,汉代已有"饭稻羹鱼",鱼在荆州人的手中神奇地变化出各种美味佳肴。"红米煮白鱼"是古人的生活,现在是因鱼设菜,因鱼下料,一道道名美、色美、味美的鱼肴,使人美不胜收。荆州城有四大名肴,其一是"龙凤配"。它以黄鳝、仔鸡为原料,经过煮、卤、炸、溜等多种烹饪方法烹制而成,是荆州地区的传统名菜。传说三国时期,刘备招亲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东吴返回荆州,诸葛亮为他们摆席接风,席上摆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荆州厨师特制的"龙凤配"。只见一条大黄鳝被做成龙形,蜿蜒于盘中,鳞甲片片,脚踏祥云,昂首张口,翘角垂须呈飞腾之状;鸡形如凤立于龙旁,引颈展翅,羽毛绚丽,头冠殷红似翩翩起舞。刘备一见,心中大喜,赞不绝口,从此"龙凤配"一菜也就声名远扬。其二是"鱼糕丸子"。鱼糕丸子是荆州一带特有的风味,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称道...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民间歌舞
荆楚大地自古就是音乐舞蹈之乡,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曾著《楚辞章句》的东流校书郎王逸曾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南朝宗懔也曾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予以逐疫。”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间歌舞是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祈福消灾,逐凶抑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注入了自娱自乐的社会功能,故由此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荆楚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民间歌舞的具体表现形式,呈多元化结构各自表现出了其载歌载舞的共有艺术特色,即在演唱时,艺人敲打音响器具,伴以俚曲小调,边歌边舞,如三棒鼓、碟子曲等。有的是借助于一定的道具和器械,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如踩高跷和跑旱船(又名采莲船)等。有的直接生发于田间劳动的自娱小唱,如车水锣鼓和插秧草、薅草歌、打硪号子等......其形式生动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