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楚地民俗“腊八”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1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楚地民俗“腊八”,   我国传统节令中的“腊八节”,《荆楚岁时记》上对于这一节令习俗的记载,除了“

    我国传统节令中的“腊八节”,《荆楚岁时记》上对于这一节令习俗的记载,除了“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并分享用大米、红枣、薏仁、莲子等保健食品熬成的腊八粥等之外,还有许多为前代典籍所确认的崇信及文化民俗活动。比如:“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n bsp;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以其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称著于世,但他另有一部《五经异义》,也极具学术价值,但据说已经亡佚。清季有人设法从其它典籍的转述摘录中,辑录出了一些极为珍贵的片断。比如,对于“灶神”,许慎就在《五经异义》中说:“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许慎是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出生在公元58年,活了将近90岁。他的家乡在先秦时期位于楚地边沿。所以对荆楚民俗有着比较全面的了解。据他考证:灶神就是楚人的先祖祝融,他的世俗姓名叫苏吉利,还有个老婆王氏。汉朝时期,就有个叫阴子方的人,在腊月初八见到过这位灶神,并杀了一条黄狗充作黄羊来祭祀神灵。从此,阴子方一家“世蒙其福”,受到了灶神的庇佑,所以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因而每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就都用小猪、酒等节日食品来祭祀灶神。

    其实,祭祀灶神是远古时期先民们火崇拜习俗的孑遗。由于火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人们既需要用火驱寒、煮食,又需要用火来驱赶毒蛇猛兽,所以每个聚营部族落都得委派专人看守火种。而传说中的祝融,即为当时人们所崇信的司火之神。

    腊月初八的崇信及文化民俗活动,事实上是在为一年更始的春节这一盛大节庆作预演。它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充分证实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唐朝诗人杜甫的《腊日》诗,尤为脍炙人口:“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光有柳条。”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就有过腊月间冰冻全消、柳条转青的显著暖冬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沔阳民俗剪纸
仙桃市,旧称沔阳,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粱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建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民俗剪纸更为醒目。其民俗剪纸可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五类。1、婚俗剪纸自古人生重礼仪,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俗称行大礼),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即:松柏长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汉调楚曲
湖北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其中汉剧、楚剧最为杰出。汉剧,本名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西皮源于陕西梆子,经过襄阳腔的演变;二黄源于安徽、江西的地方腔调。西皮高亢激越、刚劲有力,二黄细腻柔和、委婉。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于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在汉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流派。汉剧汲取了南北戏曲声腔之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流传到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汉调还曾流传到北京,促进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至今保留在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以及反二黄等唱腔都有汉剧的影子。楚剧起源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戏剧。它...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针线绘就乡土民俗
绝苏绣温文尔雅,湘绣清新淡丽,汉绣则以粗犷浓艳而独树一帜。昨日,在汉绣传人任本荣家中,他说起刺绣艺术如数家珍。任本荣的家中挂满汉绣作品。他说,与其它绣品不同,汉绣讲究实绣,每一幅作品都通过一针一线工整绣成,题材则以民俗为主,乡土气味浓郁。流连在色彩艳丽的汉绣作品间,仿佛置身于花团锦簇的大花园。一幅绣于光滑红缎上的“寿”字,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对“白头翁”在枝头翩翩起舞,富贵绵长之意蕴于其中,体现了“字中有画”的独特韵味,展现出书法和美术的完美结合。任本荣说,汉绣作品一般常用的针法有数十种。为保住这一传统艺术,任本荣历时8年,整理出了2000余种汉绣图案。而且,年逾古稀的他虽已没有精力将这些绝世绣品一一绣成,但他收了几个徒弟,以期汉绣绝活一直流传下去。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荆缎
荆缎,亦称荆绵,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它通常以经纬纱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提花织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泽,是一种高档的服装面料。荆楚大地出产绵缎织物,其历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年之前的战国时期,1982年出土于马山一号墓的战国丝绸中,即有以提花、抛棱为织造手段的古代锦缎。到了元、明之际,荆州一带的荆缎作坊便已相当普及,清朝咸、同年间,荆缎生产作坊进入全盛时期,荆州城内惠城街的张全盛机坊,其经营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高,居同业之首。著名的荆缎业提花匠人张祖禹,就是在这家机坊从15岁学徒开始而成为声冠荆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进织造的八团花缎、八枚缎、牡丹桌围等荆缎,一直是清廷王公贵族和西洋富商所热心追逐的抢手货。在1920年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第三名的荆缎制品上,就有张祖禹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荆缎质地丰厚,花纹精致,外观瑰丽,色泽光鲜,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民国初年,荆州一带...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民间歌舞
荆楚大地自古就是音乐舞蹈之乡,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曾著《楚辞章句》的东流校书郎王逸曾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南朝宗懔也曾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作金刚力予以逐疫。”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间歌舞是祭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祈福消灾,逐凶抑恶。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注入了自娱自乐的社会功能,故由此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荆楚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民间歌舞的具体表现形式,呈多元化结构各自表现出了其载歌载舞的共有艺术特色,即在演唱时,艺人敲打音响器具,伴以俚曲小调,边歌边舞,如三棒鼓、碟子曲等。有的是借助于一定的道具和器械,表现一定的生活内容,如踩高跷和跑旱船(又名采莲船)等。有的直接生发于田间劳动的自娱小唱,如车水锣鼓和插秧草、薅草歌、打硪号子等......其形式生动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