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楚地的民间舞蹈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3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楚地的民间舞蹈,  高跷:楚地最流行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正月,男男女女踩着高跷,穿着色彩鲜艳的

   高跷:楚地最流行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正月,男男女女踩着高跷,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不断变换各种图形,边舞边唱,时而双轮旋转,时而交错穿插,时而重叠如云。高跷分高、中、低跷三种,最高二、三米多,最矮也有0.3—0,4米。多表演历史故事,不论跷有多高,都能如履平地,舞跳自如。

   蚌蛤精:一人执竹架、布缝扎成的蚌蛤,另一人引逗,数只蚌蛤不断演出开启、闭合、猎物等多种动作,或表演“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

   虾子精:舞式与蚌蛤精不尽相同,但活动的程式和原理基本一致。
 
   八虾闹鲢:由16人举8只虾子嬉戏,两人一只,看谁配合得好。寓幸福吉祥,年年有余,大吉大利之意。流行于荆州、孝感等地。


 打莲湘:也称霸王鞭。流行天门、潜江、仙桃、汉川等地。莲湘用一米长的细竹筒做成,每节部分雕空、嵌以铁钱。表演时,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

   打春牛:每到腊月,农民就用泥土塑成一头牛,内装五谷。春节刚过即开始演出,两人抬着泥牛,由一农民装扮成专管农业的“芒神”,执鞭不住抽打泥牛。泥牛尽量避开鞭子,直到打得泥牛皮开肉裂,牛肚里流出五谷,意即“五谷丰登,尽流满地”,“芒神”才停止抽打。围观者鼓掌喝采。有的地方由打“泥牛”逐步变成打“纸牛”。“打春牛”包涵两个意思,一是反映农民祈求丰收的愿望,二是提示人们,季节不等人,过了春节,紧张的春耕就要开始,请大家及早作好准备。解放前后又出现了“打春牛”的耕作戏,一人系犁,一人掌犁,边耕边舞,或游于乡间,或演出于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楚地的民间戏曲
采莲船:表演一般需三人,除彩船中有一年轻的姑娘唱着小调外,前有一人撑篙,后有一人摆艄,边划边唱。有锣鼓配奏,唱词既有民间流传的唱本,也有见机而作的小调。每到一地,人们均以鞭炮相迎。皮影戏:相传汉武帝刘彻的夫人李氏去世后,刘彻日夜思念,废寝忘食。朝中的齐少翁便将一块白帐挂在宫内,再放上灯烛,当夜刘彻经过帐幔忽然见李氏立于帐后,,心中又惊又喜,还以为李氏复活哩!其实这是齐少翁以纸剪成了李氏的形象放在烛前,帐上即呈现李氏的黑色身影。可见皮影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楚地皮影戏流传甚广,凡大一点的集镇,均有皮影剧团。天门、云梦等地,是皮影戏观众最多的地方。皮影戏脚本,多是传统折子戏、也有“大本头”,如“《三国》”、《薛仁贵征东》、《姜太公》等,一本唱好几天或十多天。花鼓戏:又称荆州花鼓,与“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齐名,流行于荆沙、潜江、监利、天门、汉川等地。天门市是花鼓戏的故乡。沈三、刘伏香...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楚地的民间杂耍
社火:楚地社火,各处不一样,但归结为两类,一是地面社火,二是高台社火。地面社火多在晚上,高台社火多在白天。内容有旱船、竹马、大头宝宝、哑老汉背媳妇等。随之有舞龙、高跷、舞狮等表演。高台社火是时表演的一种形式,表演者根据历史故事,编成一组一组造型,由人抬着或用汽车拉着行进。汉川市与应城、天门交界处的垌冢镇,每年春节都要举行高台社火。在高台上扮演《八仙过海》、《西游记》、《天仙配》、《唐知县审诰命》等,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扑蝴蝶:一男执长竹条,上系一纸或布扎大蝴蝶,众女子执扇边舞边扑。溜老三推车:一女子站在扎好的车架中,前后各有一人推拉,边推边唱。唱词多为男欢女爱,庆丰收,赞家乡美景的内容,或现场取题编唱。猪八戒背媳妇:滑稽剧,一人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面部化妆和服饰半男半女,左男右女。表演时其腔调、动作、神态、心态,十分滑稽可笑。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东湖有民俗表演
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七)的每天上午、下午,清江流域的比兹卡民俗表演艺术团、“江城八怪”等在内的几十名民间艺术家在东湖听涛景区梨园大门-长天楼-人民餐厅沿线巡演献艺,并在长天楼前表演具有土家特色民俗节目毛古斯舞、三棒鼓等。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春节期间楚地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龙:也称龙舞、玩龙灯。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响过,人们相互拜年祝贺之后,便有数条布龙、纸龙、草龙、纷纷出动,在衬里“游”起来,伴之以“咚咚咚”、“锵锵锵”热闲的锣鼓声,挨家挨户边走边舞,有时还要进屋绕堂一周。村民轻则鞭炮相迎,烟糖相赠,重则酒肉款待,条烟相送,有的还赠以红包,以示慰劳。本村“舞”过之后,再去邻近友好材。正月十五晚上,是舞龙的高潮,群龙飞舞,彩灯万盏,人们数十里相聚,热闹异常。龙有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的动势分行进(摇头、摆尾)、迎龙(头不时高举:尾摆个不停)、舞龙三种。领舞者手举红色绸制绣球,龙跟着绣球动作,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不断展示扭、挥、仰、俯、跪、跳、摇等多种姿势,如遇群龙演舞,那热闹紧张的场面,很快引得群情激奋。舞狮:有天狮、地狮两种。人们把形象雄健、威武的狮于看作是百兽之王,是勇敢的象征,亦是一种瑞兽。于是有人把狮...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汉调楚曲
湖北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其中汉剧、楚剧最为杰出。汉剧,本名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西皮源于陕西梆子,经过襄阳腔的演变;二黄源于安徽、江西的地方腔调。西皮高亢激越、刚劲有力,二黄细腻柔和、委婉。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于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在汉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流派。汉剧汲取了南北戏曲声腔之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流传到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汉调还曾流传到北京,促进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至今保留在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以及反二黄等唱腔都有汉剧的影子。楚剧起源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戏剧。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