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孝感“六月六”的一些民风习俗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4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孝感“六月六”的一些民风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是孝感农村的民俗节日。这天也是我国各民族“节”最多的日子,虽

    农历六月初六,是孝感农村的民俗节日。这天也是我国各民族“节”最多的日子,虽是同一天过节,但有些内容却各不相同,饶有情趣。

    晒红绿。每逢六月六日这天,正值酷热的“伏天”,民间有“晒伏”的习俗。就是经过梅雨天气后,家家户户将箱底的红绿各色衣服,拿到太阳下曝晒,以 防霉烂、虫蛀、藏垢,亦称晒衣节。

    晒龙节。相传此节起源于汉代。汉代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暖衣阁”,六月初六这天,宫女便“登阁曝衣”,即所谓晒龙袍。后来民间也在这天晒龙灯衣,以求风调雨顺。

    天贶节。习俗自唐朝始,源于唐僧取经返回途中,船翻经湿,天赐六月初六骄阳晒经,故称“天贶节”,也称“晒经节”。后来各佛寺也在这天晒所藏经书。此节自宋代真宗时确定,后相沿成习。

    晒书节。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论,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系成“晒书节”。

    请姑姑。旧时农村,每逢六月初六这天,都要把姑姑请回娘家过节。此俗源于春秋时期说的是晋国宰相狐偃骄横,引起天下不满,众叛亲离。其女儿在六月初六回娘家这天苦劝父亲行善事,最后其父认错改好。自此,“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就流传下了下来。

    吃新节。在水乡谷物早熟地区,六月初六这天,家家都要把早熟的粮食、蔬菜煮熟尝新,欢庆丰收,同时也给家畜盛一碗尝新。

    六月初六,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侗族的“洗牛节”,白族的“花儿会”(歌会),土家族的“太阳节”,苗族的“赶歌节”,布依族的“过小年”,水族的“洗澡节”等等。

    “六月六”的一些民风习俗,有些现在虽然被人民淡忘了。但作为一种地方的传统习俗,仍然被地方风物志所记载,也留在一些乡村老人们的记忆中,并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孝感夜嫁
孝感与别地的嫁女风俗不同,流行夜晚嫁女的风俗。新娘出嫁上轿的时间一般在二更天,新郎、媒人以及抬嫁妆的都打着灯笼随行,以四更左右到达新郎家为宜,据说夜间行人稀少,可以避免闲人窥轿,保持新娘。现在虽没有花轿,但仍然保持了夜嫁女的习俗。嫁娶是人生大事,从前孝感人从订亲到完婚要经过五道程序:一允许酒;二过贴(庚贴);三谋媒;四报期;五完婚。完婚前还要行告祖礼、加冠礼。告祖礼是新郎向祖宗举行祭拜,请来掌礼先生和乐班按程序进行。祭祀歌词为四言结构,主要内容是请神祖临堂,施恩赐福。加冠礼在行告祖礼后进行,是给新郎命名的仪式。掌礼先生呤育加冠歌,给予新郎加冠带履。婚嫁吉日,新郎要亲自去接新娘。新娘家亲朋好友要“盘女婿”,即逗弄新郎。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新娘家“盘女婿”,新郎家就“戏新娘”,几个年轻后生抬着花轿前后左右颠簸戏弄新...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六月六
古称天贶节,又称曝书节。旧时文人学子喜欢在此日搬动书稿至阳光下曝晒以防霉烂。也有人家在此日曝晒清水,留给小孩洗澡擦身,说是可以预防天热生痱子。现今已不多见此俗。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孝感中秋节吃新之俗
中秋佳节,天朗月华,盈如玉盘。孝感除了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外,乡间还有以鲜蔬瓜果祭月之俗。家家户户把一些新收获的如芋头、菱角、毛豆、花生、藕、栗等盛产的鲜蔬瓜果陈列于院落焚香祭月,赏月之时便剥食盐水煮花生、毛豆、红菱等,这一天还要吃粉蒸肉,十分惬意。此俗直至民初仍盛。这种以盛产的鲜蔬瓜果祭月以及吃这些鲜蔬瓜果赏月之俗与吃新之俗有关。吃新之俗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民俗之一。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农民对年节十分盛重,除了举行盛大的娱神活动外,清寒要举行隆重虔诚的祭神活动,以祈祷年丰。乡下即使再穷苦人家也要东借西凑准备一些鱼肉荤腥吃团年饭,这便是乡下人的第一次鲜(腥)。过了年,农民便栉风沐雨在田间劳作,终于迎来了秋之收获。他们把秋之色、秋之香、秋之味变成了可睹、可握、可以品尝,通过品尝来感受收获的喜悦,于是遂形成吃新之俗。吃新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庄稼再也不是春种秋收,而是一年...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荆缎
荆缎,亦称荆绵,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它通常以经纬纱按一定的结构方式提花织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泽,是一种高档的服装面料。荆楚大地出产绵缎织物,其历史最早可前溯至公元300年之前的战国时期,1982年出土于马山一号墓的战国丝绸中,即有以提花、抛棱为织造手段的古代锦缎。到了元、明之际,荆州一带的荆缎作坊便已相当普及,清朝咸、同年间,荆缎生产作坊进入全盛时期,荆州城内惠城街的张全盛机坊,其经营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高,居同业之首。著名的荆缎业提花匠人张祖禹,就是在这家机坊从15岁学徒开始而成为声冠荆楚、名播海外的一代巧匠的,由他改进织造的八团花缎、八枚缎、牡丹桌围等荆缎,一直是清廷王公贵族和西洋富商所热心追逐的抢手货。在1920年参加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第三名的荆缎制品上,就有张祖禹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荆缎质地丰厚,花纹精致,外观瑰丽,色泽光鲜,在清代即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民国初年,荆州一带...
· 荆楚文化—荆风楚俗—汉调楚曲
湖北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其中汉剧、楚剧最为杰出。汉剧,本名汉调,旧名楚调,1914年正式定名为汉剧。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西皮源于陕西梆子,经过襄阳腔的演变;二黄源于安徽、江西的地方腔调。西皮高亢激越、刚劲有力,二黄细腻柔和、委婉。二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于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在汉剧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大流派。汉剧汲取了南北戏曲声腔之美,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流传到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等。汉调还曾流传到北京,促进了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至今保留在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以及反二黄等唱腔都有汉剧的影子。楚剧起源于农村,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戏剧。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