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5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    楚人善于博采众长。进行创新,收到标新立异,为我所用之效。    一、吸收

    楚人善于博采众长。进行创新,收到标新立异,为我所用之效。

    一、吸收中原的礼制思想。中原是同属于周室的诸夏国家。诸夏国家对不遵礼制的国家抱着敌视与轻蔑的态度,称之为“蛮夷”、“化外之邦”。楚国想征服中原,只有吸收其礼制思想以缩短其间的距离。这就促进了楚国礼制的产生。楚国的礼制思想主要表现在:

    1、 受降以礼:楚成王围许救郑,许僖公降楚,僖公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楚成王在受降时,仿周武王受商微子启之降的故事,赦免了许僖公。后来,楚灵王仿此赦免了赖子。楚王模仿中原的礼制释放小国诸侯,解除他们的思想武装,团结他们,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顺。

    2、 伐国遵礼:楚共王伐陈,闻陈君丧而止。楚昭王元年,吴楚发生战争,此时吴国国内发生了公子光刺吴王僚的事件。“楚师闻吴乱而还”。这与吴乘楚王去世时而乘机伐楚,违背春秋不伐丧的“国际”惯例,以致遭到诸侯唾弃截然不同。楚国是严守“丧葬不伐”的礼制的。

    3、 外事活动以礼:楚灵王会诸侯于申,他听从伍举的“诸侯无归,以礼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也”的意见。他除了倾听伍举所提供的三王五霸的会诸侯之礼外,还问礼于宋左师及郑子产,他们各献“会诸侯之礼六”,中原各项礼节大量被介绍到楚国。楚灵王时,楚公子弃疾出访,途经郑国,在与郑国君会晤中,举不失礼,甚受郑国君臣好评。

    4、 内政也强调礼:楚庄王时,孙叔敖为令尹,使“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连车子插的旗的长度,也有严格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下属官吏可以“拔剑而断”。至于丧葬、祭祀制度,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祭有祭典,葬有葬制。如淅川出土的令尹子庚墓,殉葬品有“平底鼎七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这种礼品的组合形式,与中原相同。

    楚庄王以后,楚国开始大规模吸收中原文化与礼制思想,对太子的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以《春秋》、《礼》、《乐》、《诗》、《令》为主,与中原完全一致。这种礼制正式作为楚人统治的政治思想,楚国的承继制度也向父子承继制转化,忠、孝、节、义伦理观念也产生了。楚与中原在思想文化上逐渐地融合和统一,就得到中原国家的赞赏,所以 《国语.楚语上》说:“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

    然而,楚国在吸收中原礼制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部落文化中的开拓、竞争与原始的平等精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纲常伦理观念,较之中原要相对淡薄。楚国的诤臣要比中原诸国多,楚国妇女的参政意识也比中原诸国强,而王权观念也没有发展到绝对化的地步。

    二、吸收中原的生产经验。楚人“饭稻羹鱼”,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但《招魂》中说:“稻粢穱麦,(上面是“如”,下面是”手”)黄梁些。”粢是粟米、小米,穱是麦,黄粱是小米,(上面是”如”,下面是”手”)是杂揉的意思。这表明楚国在很大程度上兼收了南稻北粟之利而发展成为进行多种粮食生产的农业大国。楚国凭借丰足的粮食资源才得以争霸诸侯,称雄战国,并且赢得了“五谷六仞”、“粟支十年”、“无饥之患”的种种妙誉。

    在手工业方面,一是吸收中原的冶炼技术成为最大的青铜生产国,而且也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在曾侯乙墓土的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焊接技术上,还使用了操作困难的铜焊和技术复杂的合金焊。这一切都代表了先秦冶炼工艺的高峰,显示了楚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再如建筑业、丝织业,也是从齐、鲁引进工匠与技术的,但都青出于篮。如鲁襄公仿楚宫作成楚式宫殿,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土的丝织物,无论是组织结构、色泽与花纹都堪与今人媲美。

    三、吸收中原及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形成自己的特色。清刘熙载《艺概.赋概》:“《离骚》出于《国风》、《小雅》”,“变风变雅,变之正也,离骚亦变之正也。”而“骚辞较肆于诗”。这说明了骚源于诗,又“肆”于诗,即发展与创新之意。而风靡郢都的“下里巴人”即是从西部邻国巴传入的,而在宜昌、京山、襄阳等地出土的文物,都有巴文化的内涵。

    曾侯乙墓出土的钟磬都有铭文,在其乐律文中,列举了春秋战国之际楚、晋、周、齐、申等地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其五音之序是严格按照《管子.地员》篇的顺序。可见楚国音乐的发展,是吸收了中原的成果而创造自己民族的表达方法。

    再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中原典籍,像左史倚相与右尹子革等都能十分精通并背诵如流,且能运用到谏君与论战方面,并取得实绩。

    正如鲁迅所说:“楚久为大国,春秋之世,已能赋诗,风雅之教,宁所为习,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沦亡,交错为文,遂生壮采。”这里所说的“交错为文”,即是指的吸收与融合,“遂生壮美”则是指的发展创造而独具一格。

    上述种种,都反映出楚人是一个具有开放与开拓精神的民族,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兼收并蓄,混一夷夏,进行创新,为我所用。这种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举国上下的尚武精神
在先秦,楚国以举国上下尚武而闻名。所谓“尚武”,就是以勇武果敢、有锐气、富于战斗性为上,这既是指楚人的一种性格而言,又是指楚国的一项国策而言。楚国最初处蛮荒之地,荆棘丛生,猛兽当道。为了生存发展,就得以披荆斩棘,射虎斩蛟,作为日常行动。这是形成楚人的尚武风气的原因之一。楚人曾屡遭商、周统治集团的征伐。商王朝的雀将军、多霄将军与商王武丁、商纣王都曾发兵攻楚,进行。周昭王兵渡汉水伐楚,周宣王派大将召伯虎、上方叔进攻江汉,大肆俘掠,并称楚人为“丑类”;后来周王朝又建立“汉阳诸姬”,对楚人进行封锁。不甘心被征服的楚人,自然要广生尚武之志。春秋以后,楚国要抗拒中原霸主的进攻,开疆拓土,谋求统一天下,当然也必须维持尚武之国策。楚国尚武,首先是楚王的身体力行。熊渠勇力过人,他曾把一块白石看成一只白虎,射了一箭,连箭头都射进石中。因此他博得人们对他的敬重。他有三儿子,都拜神箭手琴氏为师,学习射功。从此楚国...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赤子拳拳的爱国精神
“祖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列宁语),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献身于自己的国家,应视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之一。楚人的爱国精神,在公元前506年吴楚战争之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当时,楚国的国君年幼的楚昭王及其母后孟嬴表现了与楚国共存亡,誓死不降的决心。楚国的将帅们表现出成仁取义、誓死如归的精神。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之战中,楚莫敖大心身陷重围,浴血奋战,最后抚其御者的手说:“楚国败亡之期已到,我将为楚国一死,现已兵尽矢绝,要与敌人徒手搏斗。要是能扑杀一人,摔杀一人,就不枉楚国的社稷哺育了我,我就死而螟目了。”他冲入敌群,徒手格斗,断膈决腹而死。楚国的文武百官,人自为战。有的泣血秦庭,请求援兵。有的驱逐燧象,冲破敌阵。有的跋涉江湖,保存档案。有的远走他国,开辟抗吴援楚的第二战场。有的弃杀父之仇投身于抗吴大局。楚国的平民百姓,都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纪南...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荆楚文化的创新特质与湖北企业发展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五个方面的创新特质对湖北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与中原诸侯国不同,楚君熊绎受西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并不是因为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而完全是靠以楚君为首领的楚民族开拓进取、不断奋斗的结果。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筚路蓝缕”、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的100多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独立自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强国之路;楚武王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威镇中原;楚庄王时成为列国臣服的霸主。当然,到战国后期,由于楚国贵族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楚国先君“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被丢弃殆尽,楚国逐步从辉煌的顶峰跌入败亡的低谷。这...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楚人的筚路蓝缕创业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勤劳、勇于进取、艰苦创业而闻名于世的民族。楚人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不畏艰辛、奋发创业的第一座丰碑。楚人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丹阳位于睢山、荆山一带,是一块蛮荒之地。此时的楚国,地僻民贫,势弱位卑,还滞留在原始社会中。名虽为国,实则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与中原比较,要落后许多。当初,周成王把这块荒地封给熊绎,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而且有画地为牢之意。《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右尹子革说:“昔我熊经,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筚路,柴车;蓝缕,敝衣(破衣)。是说熊绎带领族人,穿着敝衣,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得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贡述职。我们可以想象,连尊为一国之君的熊绎都身穿敝衣,拉着柴车去开垦山林,那楚国的国民们定会跟随国君一道去加倍努力辛勤开垦。蛮荒的荒原愈荒,楚人...
· 论欧阳修的创新精神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又在文学、史学、金石学、目录学、谱牒学、诗、词等诸多领域卓然成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欧阳修以其毕生的精力、卓越的才华、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实践,切实地改革了世风士气,更新了政坛、学坛、文坛风尚,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欧阳修也因此而被时人誉为“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⑴欧阳修一生充满着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成就欧阳修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忘身报国,救世济民”是欧阳修创新精神的思想基础。欧阳修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的时代是北宋朝的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表面上看是风平浪静,一派升平气象。而实际情况是,统治阶级因循守旧、不知进取;劳动人民忍受压迫和剥削,敢怒不敢言;面对契丹、西夏的军事威胁,北宋王朝国防无力而奉行屈辱外交。内忧外患,社会矛盾非常激烈。早年,欧阳修曾仿效韩愈的《杂说四首》写了《杂说三首》。第一首强调要有为而发,不作无病呻呤;第二首强调要建功立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