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举国上下的尚武精神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5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举国上下的尚武精神,    在先秦,楚国以举国上下尚武而闻名。所谓“尚武”,就是以勇武果敢、有锐气、

    在先秦,楚国以举国上下尚武而闻名。所谓“尚武”,就是以勇武果敢、有锐气、富于战斗性为上,这既是指楚人的一种性格而言,又是指楚国的一项国策而言。楚国最初处蛮荒之地,荆棘丛生,猛兽当道。为了生存发展,就得以披荆斩棘,射虎斩蛟,作为日常行动。这是形成楚人的尚武风气的原因之一。楚人曾屡遭商、周统治集团的征伐。商王朝的雀将军、多霄将军与商王武丁、商纣王都曾发兵攻楚,进行。周昭王兵渡汉水伐楚,周宣王派大将召伯虎、上方叔进攻江汉,大肆俘掠,并称楚人为“丑类”;后来周王朝又建立“汉阳诸姬”,对楚人进行封锁。不甘心被征服的楚人,自然要广生尚武之志。春秋以后,楚国要抗拒中原霸主的进攻,开疆拓土,谋求统一天下,当然也必须维持尚武之国策。

    楚国尚武,首先是楚王的身体力行。

    熊渠勇力过人,他曾把一块白石看成一只白虎,射了一箭,连箭头都射进石中。因此他博得人们对他的敬重。他有三儿子,都拜神箭手琴氏为师,学习射功。从此楚国国君,都必须学射。

    楚武王一生是在征鞍上度过的,他向将帅讲授行军布阵的阵法,他向士卒讲授用戟之法,并以身示范。他年过古稀,仍抱病出征,为楚的壮大捐躯,谥之为“武”。

    楚庄王是一位军事家,耀兵伊洛,逐霸中原。是楚人尚武精神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尚武的实践赋“武”以新的内涵,即“止戈为武”,就是制止暴力,消弭侵略才是真正的尚武精神。

    楚共王亲上前线,被晋军射伤其目。将御箭赐养由基,让他报一箭仇。显然他也是勇武过人的。

    楚康王即位五年,未能领兵打仗,他对令尹子庚说:“楚人认为我在位五年,忘记了先君的霸业,我死后将不配用王礼安葬,更不配享祭于祖庙。”即不具备尚武精神的国君,是得不到臣民的拥戴的。

    楚灵王不仅善射,而且能使用大斧,也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人。

    楚襄王在与宋玉等文士游云阳台(在今湖北荆沙市境内)时,也念念不忘“持太阿宝剑以统一天下”的武功。

    其二是楚国臣民积极奉行尚精神。

    楚养由基善射,能百步穿杨,是一位神箭手。据史书载,他射过五次箭,箭箭为国家利益而发。首次是在令尹越椒发动叛乱时,庄王王权处于千钧一发之际,作为小校的养由基面对大力神、神射师越椒,镇定自若,射杀越椒。这一箭奠定了楚庄王的霸业基础。二次是晋楚鄢陵之战前,他与另一神箭手潘党进行射演习,一箭射透七层铠甲。这一箭鼓舞了楚国的士气。三次是楚共王被晋将射伤其目,他奉共王所赐进行报复,仅一箭即射杀晋将,这一箭雪了王仇国耻。第四次是楚军败退时,他射杀晋国二将,保证了楚军主力安全转移。第五次是在吴军伐楚之丧时,他一枝神箭退吴军,俘其大将公子党,打击了破坏“国际”惯例者的气焰。

    楚共王时的大力士叔山冉,在晋军追赶楚军时,他只身殿后,扑向追赶的晋军,抓起晋军的士兵当武器,投向晋军指挥车,把指挥车前的横木都折断了。晋军骇然后撤,楚军安全退兵。

    楚惠王时的大力士熊宜僚,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可敌 500人。白公倡乱时约他入伙,许以高官厚禄,他认为楚国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创伤,楚惠王为人宽厚,就予以拒绝。当白公以剑相胁时,他亦不为所动。

    白公发难后,作为“天下勇士”的申鸣向白公发起进攻,白公劫其父对他说:“归顺我,平分楚国;不归顺我,杀死你父。”他忍泪击鼓,亲睹其父遇害。申鸣奋起向白公发起进攻。

    白公派石乞以武力威慑易甲,以剑胁逼屈庐。易甲说:“你行其威力,我坚持正义。”屈庐说:“见利不动,临死不恐才是知命之士。”这种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是尚武精神的另一种表现。

    楚人在吴楚之战与战国时的秦楚之战中,那种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精神,体现了楚人的尚武精神已溶入土气国魂之中。

    其三、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楚国武精神的集中表现。因为兵器利,则士争先;训练有素,则士勇武无敌,所向披靡。楚国的战车在先秦是很负盛名的。《楚世家》:“楚王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战国策.楚策》记载了楚国军事实力:“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甲胄、兵器:《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以为甲、鞈如金石。宛 (南阳) 钜铁(钅 也),惨如蜂虿。”《墨子.鲁向篇》:公输般为楚作水战钩距,攻城战云梯。《史记.范睢列传》:(秦)昭王日:“吾闻楚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弓箭:《吴越春秋》记载楚箭师琴氏发明了弩机。1986年,荆(门)沙(市)铁路施工土的楚国双箭并发连弩,实物与史载相符。

    万舞:《左传》载楚文王及其弟令元子元均举行过万舞。这是一种武舞,参加者人数众多,舞场上一片干戚羽旄,干戈耀眼,杀声震天。这种舞蹈,在《左传》中仅见于楚国。大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气势。

    其四、楚人的尚武精神渗透到楚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人普遍佩剑,如楚庄王听到使臣申舟被宋所杀,迫不及待地去点兵,走到宫门外,侍臣赶上送去佩剑。屈原是位文臣,他也“带长铗之陆离兮”。次非斩蛟,刻舟求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是爱佩剑的。如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青铜剑172件。在264座单棺墓中,有89座有剑,还有24座小墓,可能是平民墓,别无一物,但都有一剑随葬。《战国策.齐策》载:楚一登徒(力夫) 不想替孟尝君运象牙床,愿意将家传宝剑相酬。搬运工也有家传宝剑,可见楚国平民也是佩剑的。此外,楚人还以舞剑佐酒,等等。

    总起来说,楚人具有的尚武精神,为结束当时连续征战的局面,使华夏从分裂走向统一作出了贡献: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作了一个有力的注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屈原的“宗国情结”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前后达六七年之久。不过那次讨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大约是肯定的意见为主流,“爱国主义”仍是屈原头上的一顶桂冠。笔者亦曾是屈原“爱国主义”的赞同者,曾有多篇论文谈及屈原的“爱国主义”。不过现在重检旧文,查找相关资料,忆及当时的那场争辩,进行深入思索,颇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屈原爱国的实际内涵看,泛泛地将屈原视为“爱国主义”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而当年那些否定屈原“爱国主义”的先生们有破而无立,即若说以“爱国主义”作为屈原思想情感的价值评判并不恰当,那么是否有另一词语来表述更为合适呢?对此笔者略陈要点。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将它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兵家必争襄阳
图为襄阳城襄阳城雄踞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襄阳城雄踞于汉水之南,与盘峙江北的樊城隔江相望。整个城区微呈方形,城池高大壮观,古朴多姿。它的北面有滔滔汉水作天堑,南面和西南有岘山、真武诸山作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为汉水之锁钥,江汉之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有“铁打的襄阳”之说。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上有城楼箭垛,蔚为壮观。与城楼亭阁相...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有感楚文化
原来一直觉得北方的的历史文化似乎比南方的要悠久些、璀灿些,甚至认为楚文化无足轻重。直至在看了许多有关楚文化的书籍后才了解到楚学原来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在世界文化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心中不禁对我们的楚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自豪感,今天在怀着敬仰的心情参观过湖北省博物馆后愈发感触万千。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其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可在学术界及中国古代文化里,却一直有着重北轻南、重河轻江、重黄轻、重龙轻凤、重儒轻道的思想。也就是重视北方文化轻南方文化,重黄河轻长江,重北方的始祖黄帝轻南方始祖炎帝,重北方的象征物“龙”而轻南方的象征物“凤”,学术上重北方的儒家轻南方的道家。可细数起来,我们楚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艺术史还是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不可不了解楚文化,要全面认识世界古代文化也不可不了解楚文化。今天在省博里见到了曾候乙墓葬里的随葬品,尽管这些楚艺术...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略说屈原的“宗国情结”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前后达六七年之久。不过那次讨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大约是肯定的意见为主流,“爱国主义”仍是屈原头上的一顶桂冠。笔者亦曾是屈原“爱国主义”的赞同者,曾有多篇论文谈及屈原的“爱国主义”。不过现在重检旧文,查找相关资料,忆及当时的那场争辩,进行深入思索,颇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屈原爱国的实际内涵看,泛泛地将屈原视为“爱国主义”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而当年那些否定屈原“爱国主义”的先生们有破而无立,即若说以“爱国主义”作为屈原思想情感的价值评判并不恰当,那么是否有另一词语来表述更为合适呢?对此笔者略陈要点。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将它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赤子拳拳的爱国精神
“祖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列宁语),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献身于自己的国家,应视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源头之一。楚人的爱国精神,在公元前506年吴楚战争之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当时,楚国的国君年幼的楚昭王及其母后孟嬴表现了与楚国共存亡,誓死不降的决心。楚国的将帅们表现出成仁取义、誓死如归的精神。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之战中,楚莫敖大心身陷重围,浴血奋战,最后抚其御者的手说:“楚国败亡之期已到,我将为楚国一死,现已兵尽矢绝,要与敌人徒手搏斗。要是能扑杀一人,摔杀一人,就不枉楚国的社稷哺育了我,我就死而螟目了。”他冲入敌群,徒手格斗,断膈决腹而死。楚国的文武百官,人自为战。有的泣血秦庭,请求援兵。有的驱逐燧象,冲破敌阵。有的跋涉江湖,保存档案。有的远走他国,开辟抗吴援楚的第二战场。有的弃杀父之仇投身于抗吴大局。楚国的平民百姓,都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纪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