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思想言论—楚人的筚路蓝缕创业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勤劳、勇于进取、艰苦创业而闻名于世的民族。楚人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不畏艰辛、奋发创业的第一座丰碑。
楚人立国之初,都城建在丹阳。丹阳位于睢山、荆山一带,是一块蛮荒之地。此时的楚国,地僻民贫,势弱位卑,还滞留在原始社会中。名虽为国,实则只是一个部落联盟,与中原比较,要落后许多。当初,周成王把这块荒地封给熊绎,只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可,而且有画地为牢之意。《左传.昭公十二年》记右尹子革说:“昔我熊经,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筚路,柴车;蓝缕,敝衣(破衣)。是说熊绎带领族人,穿着敝衣,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得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贡述职。我们可以想象,连尊为一国之君的熊绎都身穿敝衣,拉着柴车去开垦山林,那楚国的国民们定会跟随国君一道去加倍努力辛勤开垦。蛮荒的荒原愈荒,楚人开垦的热情愈烈。楚人当年奋力垦荒的壮美情景,虽然我们今天不能目睹了,但我们可以透过古人有关楚人开垦蛮荒的记载,去想象当年垦荒的情景,那定是一幅多么壮美、博大的垦荒啊!所以说楚人的当年的“筚路蓝缕”创业,是我们中华民族英雄史上奋发创业的英雄史诗,是一首激励后世奋发进取的壮丽颂歌。
楚人是一个富有进取精神,大有作为的群体。可周王朝对这个异姓国却采取歧视政策,将楚封于蛮荒之地;周成王会盟天下诸侯,熊绎连席位也没有:中原诸国对楚更是傲慢无理。所有这些,更加激发了楚人的奋发图强精神,他们决心要与周王室和中原各诸侯抗争。
周昭王曾三次发起南向攻打楚国的战争,均被楚打败,第三次是全军覆没,连昭王自己也丧身于汉水中。从此,楚国上升的势头不可阻挡。熊渠是一位很有胆识的国君,他继承先辈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兼收南稻北粟之利,大力发展农业,同时,采取近交远攻的策略,“甚得江汉间民和”。他先后“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占领了“江上楚蛮之地”,获得了扬越人的冶炼红铜基地,并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冶炼技术,使楚国的国力大增。于是,熊渠向世人宣称:“我蛮夷也,不以中国之号谥。”这激荡人心的呼号,极大地激发了楚人的进取精神,也震撼了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
熊渠之后,楚国的几代国君继承先祖的“筚路蓝缕”精神,犹如接力赛一样一代一代光大发扬。公元前 741年,熊通自立国君后,亲率大军,三次伐随,打通了通往中原腹地东西通道,占有大片江汉沃野。公元 704年,楚武王之后的楚文王自立为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称王国家。继武王之后的楚文王,在即位之后的第二年,便将都城迁都至郢(纪南城),使楚国的都城居江湖之会,兼水陆之便,东接千里平原,西控巫巴咽喉,北联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历史上有“楚人都郢而强”的赞誉。
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终于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纵观楚国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