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屈原的“宗国情结”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9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屈原的“宗国情结”,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前后达六七年之久。不过那次讨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大约是肯定的意见为主流,“爱国主义”仍是屈原头上的一顶桂冠。笔者亦曾是屈原 “爱国主义”的赞同者,曾有多篇论文谈及屈原的“爱国主义”。不过现在重检旧文,查找相关资料,忆及当时的那场争辩,进行深入思索,颇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屈原爱国的实际内涵看,泛泛地将屈原视为“爱国主义”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而当年那些否定屈原“爱国主义”的先生们有破而无立,即若说以“爱国主义”作为屈原思想情感的价值评判并不恰当,那么是否有另一词语来表述更为合适呢?对此笔者略陈要点。

    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 将它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多方面。“爱国”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国特别是汉唐以后,爱国成了士人和广大民众情感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当然国有大小之分,在最初人们开始有“国家”观念时,也许“国”只限于一域,但当人们已有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并曾有过共同尊奉的作为国家象征的君主,那么此时人们对于国家的认识则不应再局限于该域,也就是说这时狭隘的乡土之恋并不能和爱国完全等同。同样,“国”最初也可能有种族之别,爱其宗族最初也许可以称作“爱国”。但如果当这个“国家”已经有着多种民族的融合,特别是在文化上已相互渗透融汇,那么此时这“国”也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一族一姓,它不应是“宗国”,而应当是一个包容诸多民族的大家庭,即一个广泛的多民族的国家。认识这种“国”由单一而到多元的递变,对于我们进一步辨析屈原的“爱国主义”尤为重要。至于“主义”,是一个后起语汇,大约在上世纪初才较为广泛地使用。它是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或态度。当“爱国”与“主义”构建为“爱国主义”这一特定语汇时,它显然是指人们对于祖国热烈的情感和一定的理论主张。对于作为社会个体的一个人来说,“爱国主义”不仅是指其对于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而且也包括他在祖国问题上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即不仅是情感,还应有思想。而且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它当然体现的是现代人的理念和解读。对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应当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中华大一统国家的热爱和系统的理论主张。出于对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热爱是不能简单称之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的。对于古人的爱国之情,我们当然可以用今天的词汇“爱国主义”去加以分析辨识,如果确与今人所说的“爱国主义”相符,当然不妨以此名之;但若古人之实际与今日词语之义项相距较远,则不应似是而非地强加硬套,乱贴标签。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也应作如是观。

    其次,屈原所爱之“国”只是“宗国”。 当我们用“爱国主义”来考察屈原所爱之“国”的内涵时,发现二者(“爱国主义”之“国”与屈原所爱之“国”)颇不相同。在屈原的作品中“国”字的出现很少(不超过5次),更没有“国家”一词。而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国”是《九歌·国殇》的篇名、《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至于《离骚》中“国无人莫我知兮”和《九章·哀郢》中“出国门而轸怀”,或以为作“国都”解。纵观屈之作,他更多的是以“皇舆”“旧乡”“故都”“故乡”来代表他的祖国——楚国,他的宗国,作为“楚之同姓”他忧虑的也只是楚国。他诗中反复的抒情对象是“灵修”“明君”“哲王”“美人”。他的忠愤主要发泄在君王身上。所以朱熹说屈原“忠君爱国”,倒是十分切合屈原的政治思想情感实际。更重要的是,在屈原的诗作中看不到统一整个中国的宏愿蓝图。天下一家的概念在屈原头脑里是很淡薄的。相反在那时许多士人的心中,特别是在一些纵横家眼里,已有很浓厚的“天下”的观念,他们游说诸侯,希望能,称王称帝。屈原没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有的论者说屈原有楚国统一天下的想法,但无法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确证。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充其量也只是写到屈原的联齐抗秦,这种活动至多只能说是维持楚国的现有局面。而在文化上,屈原早已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所出现的古代圣贤君王,显然可看到南北文化的融汇,但屈原的实际行为却与此相悖逆,他的政治思想情感没有超出楚国的范畴。

    第三,以“宗国情结”代替屈原的“爱国主义”最为恰当。 “情结”是指人的内心深处所萦系的思想情感,它往往与人一生相伴,无法消释。屈原的政治思想情感只是司马迁所概括的八个字:“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这就是屈原爱国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无法摆脱的情结。因此,“宗国”二字抓住了屈原“国”之实质,“情结”则把握了其情感特征。不过说屈原具有“宗国情结”,丝毫不减弱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思想言论—略说屈原的“宗国情结”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前后达六七年之久。不过那次讨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大约是肯定的意见为主流,“爱国主义”仍是屈原头上的一顶桂冠。笔者亦曾是屈原“爱国主义”的赞同者,曾有多篇论文谈及屈原的“爱国主义”。不过现在重检旧文,查找相关资料,忆及当时的那场争辩,进行深入思索,颇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屈原爱国的实际内涵看,泛泛地将屈原视为“爱国主义”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而当年那些否定屈原“爱国主义”的先生们有破而无立,即若说以“爱国主义”作为屈原思想情感的价值评判并不恰当,那么是否有另一词语来表述更为合适呢?对此笔者略陈要点。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将它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
· 荆楚文化—屈原祠—屈原镇
屈原镇概况秭归县屈原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之间,地跨长江南北两岸,与三峡大坝眺望可及,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是闻名中外的两大地质灾害--新滩大滑坡和链子岩工程治理所在地,国土面积217.42平方公里,现辖12个村,1个居委会,68个村民小组,7287户,20926人,耕地面积2.36万亩,其中柑桔面积10021亩。屈原镇历史悠久。该镇系1995年10月由原新滩镇与原屈原乡九个村合并而成的,1998年8月,原国营九岭头林场划归屈原镇。新滩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新滩旧名豪三峡,晋、汉时山再崩塞,故名新滩”。北宋时设新安驿,南宋末年州治曾迁到新滩。明设新安镇,清设新滩镇。屈原镇文化底蕴深厚。峡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有地方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歌有五句子山歌、小调、儿歌、哭嫁歌,丧鼓舞、薅草锣鼓等,民间器乐有民间吹打乐、琵琶丝...
· 荆楚文化—屈原祠—屈原生平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身世记载屈原身世的材料,以《史记·屈原列传》较早而具体。司马迁之前,贾谊在贬谪长沙途经湘水时,曾作赋以吊屈原。文中引用了屈原《离骚》及《九章》中的一些篇章,转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与《史记》所载完全契合。和司马迁同时代而年辈稍早的有东方朔作《七谏》,庄(东汉人避讳作严)忌作《哀时命》,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文中所述屈原的思想和遭遇,也与《史记》所述相接近,所以《史记》所载屈原事迹是基本可信的。当然,传中也有偶然失叙或史实错记之处。近代少数学者对屈原的存在表示怀疑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关于屈原的出生年月日,《离骚》中自述:“摄提贞于...
· 荆楚文化—屈原祠—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谬(戳)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
· 荆楚文化—屈原祠—屈原故里
秭归----诗人之乡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墙环绕,形似一个倾斜的葫芦,具有浓厚的古典建筑风格。故有“葫芦城”之称。又因城墙均有由石头叠砌而成,又叫“石头城”。汉代始设县,唐朝时曾设立归州,民国元年改归州县,民国三年改为秭归县,一直沿用至今。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的名胜多与屈原有关,秭归县城东门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书“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书。旁边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汉昭君王嫱故里”。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从唐宋以来,经数次迁址修葺,后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现位于秭归城东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