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文化精神在辛亥时期的继承与提升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2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文化精神在辛亥时期的继承与提升,  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荆楚文化,由于外在环境与内在“基因”的共同作用,在20

   具有2000余年历史的荆楚文化,由于外在环境与内在“基因”的共同作用,在20世纪初曾一度大放异彩。其表现不仅在于当时不少学者研究《楚辞》等荆楚文化成果取得巨大进展,一些知识分子“作楚声”、“用楚语”、吟咏楚地的山川人物事件以“重振楚风”,尤其体现在鼓动和发起辛亥首义的志士仁人对荆楚文化精神的发掘、继承和提升。

    辛亥首义志士对荆楚文化精神的发掘、继承和提升,首先表现为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感。辛亥时期的两湖志士以屈原为乡邦文化代表和人格楷模,称赞“屈原怀祖国而作《招魂》之什,是爱国巨子”。为了用“文章唤起国魂”,他们翻译西书,创办刊物,开办学堂,集会演说,宣传救国和“强国”的紧迫性。但与楚地先人不同的是,在当时新式知识分子的视野和思想中,“国”不再是据有荆山汉水的“万乘”之楚,“乡”也不仅仅指洞庭湖南北之地。《湖北学生界》发表的文章,虽也谈到了列强在湖北立租界、夺路权,外国商人在省内倾销洋货、廉价掠夺原材料等惊心触目的事件,称湖北为列强“竞争之中心点”,但他们的眼光包含了全中国与全世界,认识到“今日之世界,非竞争风潮最剧烈之世界哉?今日之中国,非世界竞争风潮最剧烈之漩涡哉?”因而,他们主张“固内界之团结”,希望国内各民族各省区结成“充实”、“团结”之整体,以实现“对外界之竞争”,从而“维持吾国固有之文明”。

    其次是为追求理想而不懈探索并勇于接纳新知的襟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这是屈原人生的写照,也是荆楚文化独特气质的体现。到20世纪初年,湖北青年为了救国救民,更是筚路蓝缕,勇于探索。他们不仅在国内各地的学堂和军队中求知求友,远赴日本与欧美留学的人数也居于各省前列。他们创办过“译书汇编社”、“作新社”等机构,出版过《新译界》、《湖北学生界》等刊物,并率先把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斯宾塞的《代议政治说》以及德国人写的《政治学》、日本人写的《万国宪法比较》等翻译出来奉献给中国读者,可见他们宣传西学之积极。他们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这就是要唤醒国人,“别开生面以求自立之道”,使中国免遭历史上印度、埃及、波兰那样的亡国命运,而成为一个“完全自主之国家”。再次是反抗强暴、卓厉敢死的斗争勇气。20世纪初,荆楚的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要救国救民就必须对帝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这两个敌人展开顽强的搏斗。他们指出,欧美列强“如贪狼饿虎,四出搜索,不顾天理,不依公法,而唯以强权竞争为独一无二之目的,杀人如草不闻声”,除了使用赤裸裸的军事手段危害中国外,还以划分势力范围、谋取特别利益的方式来“夺我主权,灰我民气”;而君主专制制度又“以大地为一家之私产,以人民为一家之奴隶,以为一人所独有,以主权为一人之财产”,“束缚国民之言论,钳制国民之举动”,“取人民之赋税而不予以相等之利益,直以四万万人之血肉为香花美饵”。因此,他们呼吁人民群众迅速脱除“奴隶外人之根性”和“依赖君主之根性”,不要“服从强权”、“服从势力”,相反应“争权利于列强”、“争权利于君主贵族,蹈白刃流膏血而不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当时的先进之士扭转了传统士人“学与政分”、“行与学离”的不良风气,身体力行,脱下长装,深入到普通工人农民中间,展开有效的宣传组织工作。特别是为了发动学生和新军投入革命,湖北的革命团体此伏彼起,从未间断。常常是一个组织暴露或被侦破,另一个新的组织随即产生;一批领导人被捕或被迫出走,新的领导人又勇敢地接过重担。“耻声华,厌标榜”,埋头苦干,一马当先,终于成就了一鸣惊人的首义壮举。

    最后是“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在辛亥革命准备阶段,志士们的血泪之笔一再摹写中国人民“相率而辗转横死于刀锯鼎俎之下”的惨况。黄侃在《民报》上的《哀贫民》一文,详细地描写了鄂东家乡“山泽之农”的困苦:“民田之贷诸人者,十家而九”,“佃户见于田主,战栗忧苦,若见南面之君”;多数农民“贫而不能娶;其有妇,大抵童而娶之。至困亟,或生鬻诸人。……乡人生女,甫娩未啼,即扼而毙之”;终年缺衣少食,“羹不盐,灶无薪,宵无灯火、冬夜无衾”。故他发出“民生之穷,未有甚于中国之今日也”的呐喊。传统的民本观念虽然同情民生疾苦,并视民为国基,即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但其祈求仍只落实为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宽民”、“恤民”、“裕民”、“让民自养”而已,人民群众处于接受施舍的被动地位。而具有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理念的先进之士从两个方面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其一是认识到人民大众是破坏腐朽黑暗旧社会的主力。人民群众身负的种种苦难,只有靠自己来解除。他们疾呼“命不必向,分不必守”,集众力众智向旧营垒发起总攻。其二是主张人民群众应成为理想社会的主人。他们说:“昊穹生民,心智官骸,何有区别?”“故论主权之所在,则马佣、估保、妇孺、仆隶皆有国之一分”,社会有“个人自治之”和“合群共治之”,“人人皆治者,人人皆被治者”。“民本”终于从认识上转化成了“民主”。黄侃后来作过总结,认为辛亥“革命之成,实由民气。民气发扬,实赖数千年姬汉学术典柯不绝,历史圣哲贤豪精神流注”。此说多少有些绝对,但从辛亥时期湖北的情形看,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催生辛亥革命和武昌首义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简帛与荆楚文化
荆楚简帛的研究已形成国际性学术热潮,这除了楚简不断有新的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中又以荆楚居多。早在南齐时代,荆楚北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就有一座被盗的古墓出土竹简书,经鉴定,认为正是《周礼》所缺佚部分的《考工记》。20世纪4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了著名的楚帛书。从50年代起荆楚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荆楚简帛大都出于墓葬和古井,书籍、文书各具特色,种类甚多,内容丰富。荦荦大者,有如下数端。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荆楚简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竹简《老子》属于选本,抄写于战国中期,是所见最早的本子...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文化价值的现代视角
通常认为,文化有两种现象,一是“物化”现象,即文化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一是“人化”现象,即人的精神及其产品。其实,第一种现象也是“人化”现象,因为物质产品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对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共生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是审视文化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视角。最能体现荆楚文化特点、表现其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正是这种文化与人的关系的真实写照。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湖北菜溯源
湖北菜系由荆南、襄郧、鄂州、汉沔四大风味流派组成。荆南风味擅长烧炖野味和小水产,鸡鸭鱼肉蛋奶蔬果粮豆合烹,用芡薄,味清纯,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襄郧风味以家禽为主料,杂以鱼鲜,精通红扒熘炒,入味透彻,汤汁少,软烂酥香;鄂州风味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讲究烧炸煨烩,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口味重,乡土气息浓厚;汉沔风味以烧烹大水产和煨汤著称,善于调制禽畜海鲜。细说武昌鱼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九头鸟与楚文化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楚人的九凤神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quot;"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