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何时都郢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13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何时都郢,    楚国最早的国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因与其他小国争夺汉中之地,从丹

    楚国最早的国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因与其他小国争夺汉中之地,从丹阳迁到郢。楚国何时迁都至郢,后世人们争执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种说法。

    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说。清人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根据楚武王伐随、代郧的时间,断定迁都时间应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开疆拓土,侵随并开始经营汉东之地时。此说显然在观念上过于陈旧,没有分辨“居丹阳”与“始部郢”的区别,实难信从。

    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间说。石泉《楚都何时迁郢》一文,根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刘昭《读汉书补注》引《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苌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经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纪南城。……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的记载,推断出上述结论。可是此三条材料,均未直接提到郢都,很难推断出此时楚国已确立国都的结论。

    其三,楚文王元年(前689)说。《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范文澜在师国通史》第一册中亦言:“东周初期,楚愈益强大,前7O4年,楚君熊通自号武王。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有地千里。”此说只是没有具体说明都郢于文王元年罢了。

    其四,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O)武王崩、文王即位之时说。虽然《左传·桓公十一年》(楚武王四十年)中,有“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寥伐楚师”,楚莫敖屈瑕“次于郊郢”的记载。但这时的郢,还只是楚人在几次伐随战役中开辟的根据地,尚非楚之国都。《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五十一年,武王死于代随军中,楚人与随人“为会于江油而还,济汉而后发丧”。发丧的地点当在郢或郊呈卜一带。文王此时继武王立,以后就可能一直住在郢,并未回丹阳,郢这才正式成为楚之国都。

    由上观之,武王徙郢说和文王都郢说,似异而实同。诸说中唯《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比较明确,但司马迁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尚待考古材料的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兴衰史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
· 荆楚文化—楚国文献—哀郢
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慼。外承欢之[氵勺]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尧舜...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的族源有谁知
楚国的族源问题,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而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说。一,华夏说。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冲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二,苗蛮即上著说。从整个楚国历史看,中原华夏诸国从来就把荆楚视为蛮夷。《史记·楚世家》中,楚王也一再声称自己就是蛮夷。楚国的土著人民在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自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序列,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已为考古学者所证实。说楚族源为苗蛮系统,当为有据。三,东夷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于东方考》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市直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四,西方民族说。此说又有两种意见。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提出...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别都遗名冠古今
图为鄂王城遗址鄂王城现位于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胡彦贵湾。城址依岗毗地形而建,呈南高北低状。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面城垣除南垣西段向外突出外,均较直。西北、东北、东南城垣拐角处均为高台。城垣东城门有大小两座,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并与高河港相连。城址南部高台地遗存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遗物。还先后出土了楚国的金币“陈爰”,嵌金乌纹戈及石斧和大量生活陶器皿等。鄂王城的文物遗存还有以下特点:最下层为陶器,中层为铜器,上层为铁器。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877年,楚国国君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鄂王之都城为鄂,即今天的鄂王城遗址。楚王熊渠及长子先后去世,中子红继承王位为楚王,都城仍立在鄂。其后至少有六世十多位楚王在鄂建都,直到楚试王熊通时止。楚试王熊通五十一年(公元前689年)卒,子熊赀立,是楚文王。楚文王初立这年便将都城由鄂迁到了郢(今宜城之楚皇城,一说为今江陵之...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后期的内败及其原因
西周时期的楚国,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偏居南隅的蛮夷之邦,始终受到歧视和。然而,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再到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事的变化,到战国后期,楚国贵族统治集团逐渐变得昏庸腐败,楚国先君那种“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被丢弃殆尽,楚国也随之从强盛的顶峰跌入败亡的低谷。楚国后期的内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君腐化堕落。从楚灵王、楚平王开始,楚国政治的弊端逐步显露,腐败滋生蔓延。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导致国疲民贫,给楚国造成重大创伤。其间虽有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强盛一时和威王开疆拓土有所作为,但楚国君臣贪图享乐的风气已蔚然形成,到楚顷襄王时,甚至“专逸淫侈靡,不顾国政”,致使国势顿衰,民心涣散。在强秦的进攻面前,楚国已经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