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后期的内败及其原因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1
转发:0
评论:0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后期的内政腐败及其原因,    西周时期的楚国,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偏居南隅的蛮夷之邦,始终受到歧视和

    西周时期的楚国,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视为偏居南隅的蛮夷之邦,始终受到歧视和。然而,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再到楚庄王称霸中原的近三百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强国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事的变化,到战国后期,楚国贵族统治集团逐渐变得昏庸腐败,楚国先君那种“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被丢弃殆尽,楚国也随之从强盛的顶峰跌入败亡的低谷。

    楚国后期的内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君腐化堕落。从楚灵王、楚平王开始,楚国政治的弊端逐步显露,腐败滋生蔓延。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导致国疲民贫,给楚国造成重大创伤。其间虽有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强盛一时和威王开疆拓土有所作为,但楚国君臣贪图享乐的风气已蔚然形成,到楚顷襄王时,甚至“专逸淫侈靡,不顾国政”,致使国势顿衰,民心涣散。在强秦的进攻面前,楚国已经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了。二是奸臣。楚国历史上虽不乏诸如孙叔敖、申包胥、屈原等忠良贤臣,但精于谋私、的奸佞谗臣亦不乏人在,而且这些人得势的时间很长。奸臣与昏君结合导致楚国吏治败坏,其中最突出的当推平王时期的费无极、怀王时期的靳尚、公子兰之流。他们嫉贤纳贿,为非作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昏庸的平王、怀王肆意放纵,导致楚国的内政外交一片混乱,元气大伤。三是贪污贿赂公行。奸臣往往与贪官连在一起。楚昭王幼年继位,权力掌握在令尹子常手中。而令尹子常“贿而信谗”,公然带头索贿受贿,其贪欲之状“如饿狼焉”,对待小国也极尽搜刮之能事。楚怀王时期的令尹子兰、宠臣靳尚、夫人郑袖等一班权贵,也都是贪财卖国的蛀虫。由这些人把持朝政,楚国焉有不亡之理?

    楚国的内败之风之所以愈演愈烈,也是事出有因的。

    一是贵族把持特权,制度僵化保守。从楚庄王以后,楚国形成了以楚王及其子弟为主的执政集团,采取任人惟亲体制,使权力集中在以楚王为核心的王室亲贵手中。这一方面加强了楚国王权的专制体制,避免了王权旁落、江山改姓,但也带来了制度的僵化保守。王室阶层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特权利益,专横独断,不许异国贤才插足政权之中,这就难以使楚国政治推陈出新,开出新局。《吕氏春秋·察今》曾以“刻舟求剑”和“抱婴投江”的寓言来比喻楚国政治的僵化:“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僵化的政治制度是其缺乏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又造成了楚国的内败与朝政混乱。

    二是派系斗争激烈,造成严重内耗。由于楚国是公子世族专权,其结果必然是各派势力为把持朝政、讨好国王而互相攻讦政治,导致内部的此伏彼起,没有宁日。逃亡到吴国的伍子胥曾尖锐指出:“楚执政众而乖。”就是说楚国朝臣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之风甚烈。《战国策·中山策》也记载了秦将白起对当时楚国内政状况的评论:“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白起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拔郢”,主要是由于楚国内政的腐败和百姓的离心。

    三是贪图享乐成风,民众怨声载道。早期和中期的楚国君臣比较注意律己和节俭,关注民间疾苦,因而形成了某种政清人和的局面。如史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楚庄王能够做到体察民情、以德惠民,关心百姓冷暖,赈救穷乏之士,因此“国人大说”,“远者来朝,近者入宾”。然而,后期的楚国君臣却热衷于作乐,穷奢极欲,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楚怀王利令智昏,为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愚蠢行为就不难理解了。更有甚者,即使到了亡国前夕,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居然也把斗富比阔的豪奢之风推向顶峰,他相楚20多年,主宰楚国朝政大权,其门客个个衣着光鲜,浑身珠光宝气,连穿的鞋子都缀满珍珠。直到130多年后,司马迁考察“春申君故居”,仍惊叹其宫殿的豪华壮丽:“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可见,斗富比阔的奢侈之风已彻底征服了楚国的君臣,他们只顾享受,哪里还顾得上国家的兴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何时都郢
楚国最早的国都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因与其他小国争夺汉中之地,从丹阳迁到郢。楚国何时迁都至郢,后世人们争执不休,大概有如下四种说法。其一,楚武王三十五年(前7O6)说。清人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根据楚武王伐随、代郧的时间,断定迁都时间应在武王三十五年,也就是楚武王熊通大力向外开疆拓土,侵随并开始经营汉东之地时。此说显然在观念上过于陈旧,没有分辨“居丹阳”与“始部郢”的区别,实难信从。其二,楚武王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初(前7O3一前699)之间说。石泉《楚都何时迁郢》一文,根据《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刘昭《读汉书补注》引《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苌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以及《水经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纪南城。……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的记载,推断出上述结论。可是此三条材料,均未直接...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兴衰史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楚国的族源有谁知
楚国的族源问题,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而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五说。一,华夏说。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冲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二,苗蛮即上著说。从整个楚国历史看,中原华夏诸国从来就把荆楚视为蛮夷。《史记·楚世家》中,楚王也一再声称自己就是蛮夷。楚国的土著人民在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自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序列,其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已为考古学者所证实。说楚族源为苗蛮系统,当为有据。三,东夷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胡厚宣《楚族源于东方考》对高阳氏的出生地空桑山和墓葬地帝匠,作了详细考证,认为空桑山在山东曲阜附近,市直在河南濮阳,因出生地、葬地均在东方,故为东夷族。四,西方民族说。此说又有两种意见。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提出...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湖北菜溯源
湖北菜系由荆南、襄郧、鄂州、汉沔四大风味流派组成。荆南风味擅长烧炖野味和小水产,鸡鸭鱼肉蛋奶蔬果粮豆合烹,用芡薄,味清纯,注重原汁原味,淡雅爽口;襄郧风味以家禽为主料,杂以鱼鲜,精通红扒熘炒,入味透彻,汤汁少,软烂酥香;鄂州风味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讲究烧炸煨烩,特色是用油宽,火功足,口味重,乡土气息浓厚;汉沔风味以烧烹大水产和煨汤著称,善于调制禽畜海鲜。细说武昌鱼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
· 荆楚文化—荆楚溯源—荆楚简帛与荆楚文化
荆楚简帛的研究已形成国际性学术热潮,这除了楚简不断有新的发现之外,更重要的是荆楚简帛内涵丰厚,吸引力强。我国简帛的出土主要集中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在荆楚和西北两大地域中又以荆楚居多。早在南齐时代,荆楚北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就有一座被盗的古墓出土竹简书,经鉴定,认为正是《周礼》所缺佚部分的《考工记》。20世纪4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了著名的楚帛书。从50年代起荆楚简帛不断地出土面世,共计有50余批。其中自70年代以来,马王堆汉简帛书、睡虎地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张家山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里耶秦简等大宗简帛出土和发现,不断给学术界带来惊喜。荆楚简帛大都出于墓葬和古井,书籍、文书各具特色,种类甚多,内容丰富。荦荦大者,有如下数端。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荆楚简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竹简《老子》属于选本,抄写于战国中期,是所见最早的本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