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金银币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4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金银币,金银币在山西货币中占有重要位置,1963年,侯马出土东周时期的“宝金币”,说明黄

金银币在山西货币中占有重要位置,1963年,侯马出土东周时期的“宝金币”,说明黄金不仅是财富和装饰品,而且已经进入货币流通领域。汉初用金较多,太原出土汉“金饼”五件,证明黄金已具有货币职能;东汉黄金使用减少,白银增多。汉以后金银渐趋盛行,金、银形制又有变化。1979年山西平鲁出土乾元元年(758)金铤与“员外同正铤”,形制皆为长条状,故称“铤”。此间,亦有金银乾出现,主要用于饰品、宝藏、赏赐、供奉。宋代金钱有山西五台出土“淳化元宝”,十分精美,弥足珍贵。宋代金银形式始称“锭”,大银锭重五十两,小锭无固定重量。金代元代银铤形制已固定。元代始铸马蹄状之银锭称为“银元宝”。元代太原府路银锭实物重量1975克,背浇铸阴文“太原”二字,另有背浇铸“平阳”字样得“平阳路元代银铤”,形制重量如上。金锭历代为小锭,1972年10月,太原南郊黄陵村出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潞州折收秋粮金锭两枚,各重五十两,颇稀罕。   

明清银钱平行本位渐固定,大额交易多用银,至民国年间,山西不少地区民间交易仍用银两。明清白银使用广泛,百姓完粮纳税、官俸等多以银两计数支付。明清银锭中普通大元宝五十两一锭,下分各种小锭,这些银锭已具备银铸币各种标志。   

明中叶外国银元始流入中国,至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贸易得发展,外国银元开始拉量流入山西。最先出现在山西市面上的是墨西哥“鹰洋”和英国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权杖的站像银元(俗称“杖洋”或“站人洋”)。到光绪末年山西市面上”杖洋“甚多,亦有“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流通。   

山西晚清所铸银元只有相当于“贰角”的银币,面文有“山西省造”字样,中为“宣统元宝”,下有“库平一钱四分四厘”,背四周为漫散英文,中为蟠龙、凤头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铸行
古代铸造方法比较粗放,殷商冶炼技术出现,铸造了仿真贝的铜贝,其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春秋时期简单的手工冶铸作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场。侯马春秋铸铜遣址出土的炼炉、坩埚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内范,显示出一座古代铸币工场的规模与工艺水平。泥范由泥沙加工制成,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秦半两亦用泥范浇铸,铸出的钱轻重相差很大,秦半两与布币不同之处在于秦半两是国家统一和度量衡统一情况下多为官炉所铸,布币则是各城邑自造。西汉铸钱技术略有提高,所铸四铢半两始采用铜范,铸出钱大小一致。汉代五铢钱铸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已十分工整。山西有多处汉代五铢钱范出土,可知汉代山西仍是铸钱重地。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铢铁范,很少见。北魏时,孝明帝熙平二年(51...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布币
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事中国古代农业十分发达的地区。一种形似今天铲状的“”,是农具,也是可以转让的财物;随着交换的发展,它演进成中国货币上一种十分重要的货币形式——布币。山西是历史上布币行用最广泛的地区,主要使用以下几种:原始布兼有农具、实物货币和金属铸币性质,铜质粗糙,体形较大,首部有可以纳柄。耸肩尖足空首布分大中小3种,通长11厘米至15厘米,重14克至35克,是当时山西境内的重要货币形式。这种布币布面多无文字,有文字者较少。晋南侯马、运城、稷山、夏县均有出土,其行用自西周至春秋晚期。侯马出土一布币,面有五个文字,称为“多字空首布”,堪称稀品。尖足布有大、小;平肩、稍耸肩;平档、圆档;稍弧尖足、折尖足之分。大尖足布通体长约8.5厘米,足宽4.5厘米,重10克至14克;小尖足布通体长约5.5厘米,足宽约3厘米,重约5.5克至6.5克,布面铭文多铸有城邑地名,有些背文为纪数,如“晋易”、“...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贝币
山西是行用货币最早的地区。据近期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贝是山西最早使用的货币。稍后的布币和刀币,山西不仅铸造,且行使广泛。唐代至清代使用的钱币,山西铸造者品类繁多,流通也广。山西货币行用较早。远在三四千年前,牛羊、栗帛、珠玉、龟贝就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交换媒介,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海贝由于本身可以做装饰品,坚固耐用,计数方便、便于携带,被广泛使用。贝是人类,也是山西最早行用的货币。贝币可粗分为二类:一是真贝、有海贝、淡水贝两种;二是仿贝,有骨贝、石贝、玉贝、陶贝、铜贝。贝的计量单位多为“朋”,一朋若干贝(多说十贝一朋),穿在一起使用。贝币从殷商至春秋初行用较多,并经历了从真贝到铜贝的渐进过程。铜贝计量单位是“”,表示重量。铜贝行用约三四百年,东周初逐渐退出流通。1971年在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商代铜贝109枚,堪称中国铜铸币之滥觞;侯马晋国遗址曾一次出土铜贝1600多枚,属东周初期货币。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纸币
交子、钱引宋“神宗熙宁初,……河东运铁劳费,公私苦之。二年,乃诏置交子务于潞州。……(大观)二年,……河东皆以旧钱引入成都换易……乃诏永兴军更置务纳换……河东引,……”。由此可知山西行用纸币(交子、钱引)始于宋代。交子初期始私人发行,后由官府整顿设立交子务,专管交子印行。稍后,交子务改为钱引务,交子亦更名为钱引。交钞金发行之纸币,面额10种,以铜钱为单位(钱以八十钱为陌)。大钞面额为壹贯、贰贯、叁贯、伍贯、拾贯,共5种;小钞面额为壹佰文、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柒佰文,共5种,与钱并行,可兑换或以旧换新。后交钞贬值,又发行大面额交钞,从贰拾贯到壹佰贯,甚至造出壹仟贯面额的交钞。金代“朔州交钞之印”实物出土,可作山西印行交钞之佐证。贞宝券交钞贬值,改发贞宝券,面额伍贯至壹佰贯、贰佰贯至壹仟贯不等。1978年山西新绛出土一块贞宝券伍拾贯铜版,有“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铜元
铜元,民间俗称“铜板”、“铜子儿”,是一种机制铜质硬币。铜元初铸于广东等省,渐流入山西,尤以四川、湖北铜元流入为多。山西铜元有“当十”(重旧制0.16两)和“当二十”(重旧制0.28两)两种。现存山西铸造的铜元,仅有“当十”一种,在铜元背面两侧有“山西”二字,因铸造数量很少,比较珍贵;还有一种镍币,民国15年(1926年)山西发行,面额伍分,二十枚当银元一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