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方孔圆钱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1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方孔圆钱,半两钱秦灭六国,统一币制,“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山西也铸行“

半两钱

秦灭六国,统一币制,“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山西也铸行“半两”,重8克左右,因铸地不一,铸造技术不同,钱大小差异较大。

汉初仍用半两钱,但因“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其钱薄而轻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荚钱”。荚钱重量逐渐减轻,从“八铢半两”减至“四铢半两”,最后民间所铸汉半两竟有不足一铢者。这些各式各样的汉半两,山西多有出土。如稷山出土一批“榆荚半两”,重量在0.15克至3.75克之间,钱径在1厘米至2.7厘米之间。


   
 
秦半两,山西安泽出土
 
 
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重量魏五铢。后汉、三国、两近、南北朝、隋至唐初,皆沿用五铢钱,如初都大同的北魏铸行过永安五铢。汉五铢在行使过程重,逢经济恶化,有将五铢钱边沿嵌凿一圈,一个钱分作两个钱使用的情况。五铢钱至武德四年(621)七月废止,但民间仍有流通。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一种钱币。

通宝钱

隋末,行五铢白钱。唐高祖入长安后,铸“开元通宝”钱,亦称“开元钱”。“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以后所铸开元钱,钱背文铸各州州名,称为“会昌开元钱”。开元钱多用铜铸造,山西出土较普遍,新绛县有大量“开元”钱出土,因唐代曾在绛州设有重要钱监。   

此外还有用锡、铅、铁等铸造的开元钱。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三月,“河东旧使锡钱,民颇为弊……”。除“开元”钱外,山西海铸有“乾元”钱、“大历”钱。   

代唐而起的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汉、后周及北汉各铸有钱币,如“汉元通宝”、“周元通宝”、与唐“开元通宝”大致相同。   

两宋钱币(主要是北宋钱币)山西境内处处可见,宋代“钱有铜、铁二等……夹锡钱最后出……”(间或还有铅、银、金钱,后两种属非流通钱,多做赏赐)。北宋九帝,铸年号钱3种,分“通宝”、“重宝”、“元宝”。   

南宋钱除永济有铁钱出土外,一般山西出土传世均少,系因当时山西在金统辖下。金在山西设钱监铸行“大定通宝”,此钱铜质较好,形制工整。金还铸行“正隆”钱、“泰和”钱、伪齐“阜昌”钱,后两种山西少见。   

元代钱有“至大通宝”、“至元通宝”等,辽、西夏有“大康”、“大安”、“天盛”、“皇建”等钱,在山西境内也时有发现。

制钱

明清钱称制钱,实际仍是通宝钱制。明朝规定其所铸钱为“制钱”,方孔圆钱,一钱一文。明先后铸有“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大明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钱多为小平钱,偶有折二、折三、当武、当十。明代山西铸钱背面不铸局名。   

清钱承袭明钱制,山西所铸清钱种类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刀币与环钱
刀币战国时期,三晋之赵国有刀币流通,有“折背刀”、“弧背刀”、“直身刀”三种。折背刀、弧背刀重13克至18克,一面铸有“明”字,一面铸有符号数字等,较复杂。直身刀重约10克,面铸城邑,如“甘丹”、“白人”“王人”、“城”等,均为赵地域,山西浑源、朔州、忻州原平,晋中盂县,晋东南高平均出土过这几种刀币。环钱圆形铜铸,战国时期魏过货币。环钱圆形圆孔,大小有差异,重10克至30克,闻喜、永济等县多有出土。1982年侯马战国墓坑出土一枚”共屯赤金“环钱,是此种钱首次出土,当属钱币中的珍品。“共”字、“垣”字环钱在山西较多见。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铸行
古代铸造方法比较粗放,殷商冶炼技术出现,铸造了仿真贝的铜贝,其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春秋时期简单的手工冶铸作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场。侯马春秋铸铜遣址出土的炼炉、坩埚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内范,显示出一座古代铸币工场的规模与工艺水平。泥范由泥沙加工制成,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秦半两亦用泥范浇铸,铸出的钱轻重相差很大,秦半两与布币不同之处在于秦半两是国家统一和度量衡统一情况下多为官炉所铸,布币则是各城邑自造。西汉铸钱技术略有提高,所铸四铢半两始采用铜范,铸出钱大小一致。汉代五铢钱铸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已十分工整。山西有多处汉代五铢钱范出土,可知汉代山西仍是铸钱重地。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铢铁范,很少见。北魏时,孝明帝熙平二年(51...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布币
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事中国古代农业十分发达的地区。一种形似今天铲状的“”,是农具,也是可以转让的财物;随着交换的发展,它演进成中国货币上一种十分重要的货币形式——布币。山西是历史上布币行用最广泛的地区,主要使用以下几种:原始布兼有农具、实物货币和金属铸币性质,铜质粗糙,体形较大,首部有可以纳柄。耸肩尖足空首布分大中小3种,通长11厘米至15厘米,重14克至35克,是当时山西境内的重要货币形式。这种布币布面多无文字,有文字者较少。晋南侯马、运城、稷山、夏县均有出土,其行用自西周至春秋晚期。侯马出土一布币,面有五个文字,称为“多字空首布”,堪称稀品。尖足布有大、小;平肩、稍耸肩;平档、圆档;稍弧尖足、折尖足之分。大尖足布通体长约8.5厘米,足宽4.5厘米,重10克至14克;小尖足布通体长约5.5厘米,足宽约3厘米,重约5.5克至6.5克,布面铭文多铸有城邑地名,有些背文为纪数,如“晋易”、“...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贝币
山西是行用货币最早的地区。据近期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贝是山西最早使用的货币。稍后的布币和刀币,山西不仅铸造,且行使广泛。唐代至清代使用的钱币,山西铸造者品类繁多,流通也广。山西货币行用较早。远在三四千年前,牛羊、栗帛、珠玉、龟贝就在交换过程中充当交换媒介,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海贝由于本身可以做装饰品,坚固耐用,计数方便、便于携带,被广泛使用。贝是人类,也是山西最早行用的货币。贝币可粗分为二类:一是真贝、有海贝、淡水贝两种;二是仿贝,有骨贝、石贝、玉贝、陶贝、铜贝。贝的计量单位多为“朋”,一朋若干贝(多说十贝一朋),穿在一起使用。贝币从殷商至春秋初行用较多,并经历了从真贝到铜贝的渐进过程。铜贝计量单位是“”,表示重量。铜贝行用约三四百年,东周初逐渐退出流通。1971年在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商代铜贝109枚,堪称中国铜铸币之滥觞;侯马晋国遗址曾一次出土铜贝1600多枚,属东周初期货币。
· 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纸币
交子、钱引宋“神宗熙宁初,……河东运铁劳费,公私苦之。二年,乃诏置交子务于潞州。……(大观)二年,……河东皆以旧钱引入成都换易……乃诏永兴军更置务纳换……河东引,……”。由此可知山西行用纸币(交子、钱引)始于宋代。交子初期始私人发行,后由官府整顿设立交子务,专管交子印行。稍后,交子务改为钱引务,交子亦更名为钱引。交钞金发行之纸币,面额10种,以铜钱为单位(钱以八十钱为陌)。大钞面额为壹贯、贰贯、叁贯、伍贯、拾贯,共5种;小钞面额为壹佰文、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柒佰文,共5种,与钱并行,可兑换或以旧换新。后交钞贬值,又发行大面额交钞,从贰拾贯到壹佰贯,甚至造出壹仟贯面额的交钞。金代“朔州交钞之印”实物出土,可作山西印行交钞之佐证。贞宝券交钞贬值,改发贞宝券,面额伍贯至壹佰贯、贰佰贯至壹仟贯不等。1978年山西新绛出土一块贞宝券伍拾贯铜版,有“奏准印造平阳太原府两路通行宝券并同见钱行用不限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