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山西古货币—布币
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事中国古代农业十分发达的地区。一种形似今天铲状的“”,是农具,也是可以转让的财物;随着交换的发展,它演进成中国货币上一种十分重要的货币形式——布币。山西是历史上布币行用最广泛的地区,主要使用以下几种:
原始布
兼有农具、实物货币和金属铸币性质,铜质粗糙,体形较大,首部有可以纳柄。
耸肩尖足空首布
分大中小3种,通长11厘米至15厘米,重14克至35克,是当时山西境内的重要货币形式。这种布币布面多无文字,有文字者较少。晋南侯马、运城、稷山、夏县均有出土,其行用自西周至春秋晚期。侯马出土一布币,面有五个文字,称为“多字空首布”,堪称稀品。
尖足布
有大、小;平肩、稍耸肩;平档、圆档;稍弧尖足、折尖足之分。大尖足布通体长约8.5厘米,足宽4.5厘米,重10克至14克;小尖足布通体长约5.5厘米,足宽约3厘米,重约5.5克至6.5克,布面铭文多铸有城邑地名,有些背文为纪数,如“晋易”、“晋易半”、“中阳”、“半”、“兹氏”、“兹氏半”、“榆即半”、“藿人”、“半”、“甘丹”、“大阴”等。尖足布多为三晋赵国货币。
方足布
是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重要货币形式。早期方足布弧裆体大厚重,布面铭文纪城邑也纪重,标出“”,故也称“布”。分为“二”、“一”、“半”三等制,有“安邑二”布、“安邑一”布、“安邑半”布、“甫反一”布、“共半”布等,二布重约28克;一布重13克多;半布重6克多,可见这种布是“子母相权制”。这种弧裆布在芮城、侯马、万荣、夏县、高平等地都有出土,布面铭文铸地多在山西境内,如安邑在今夏县,甫反在今永济。
方足布用的较多的是平首平肩方足布,相当于较小的“半布”故称“方足小布”,为三晋时期韩、赵、魏所铸,布面多铸有城邑文字,如“平阳”、“”“长子”、“屯留”、“同是”、“垣”、“高都”、“祁”、“”、“奇氏”、“土匀”、“阳邑”、“榆即”、“兹氏”、“北屈”、“涅”、“”、“莆子”、“城”等。这些方足小布流通广泛,山西境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普遍出土,如山西阳高天桥一次就出土平首方足布13000枚之多。
圆足布
是布币稍晚出现的一种,圆首、圆肩、圆足、圆裆,小型布重与方足布同,大型布重约150克。有“晋阳”、“兹氏”、“石”、“”等,多属三晋赵国货币。
三孔布
圆足布形制,在布首、两足各有一孔,故名三孔布。布面文亦铸地名,背文十二朱及纪数,属赵国货币。这种布币甚少见,山西朔州出土“宋子”三孔布和晋南发现的“无终”三孔布堪称古钱币中的珍品。
上述几种布币,一般通称“三晋布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