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六月六“走麦罢”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2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六月六“走麦罢”,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

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他们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俩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往前奔。沿途欢歌笑语,人来乍往,充满快乐的气氛。   

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锄,忙了夏锄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时间没来岳丈家了。久不见的亲朋近三分,何况这是自家的姑爷。当地有个形象的比方描写丈母娘见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母鸡”,直乐的不知该怎样招待才好。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身子不着炕。连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哝哝说开了风凉话:“妈,咋对我就没有这样亲热过?”这时母亲定会说:“傻闺女,等你以后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烙饼、凉面、凉粉或蒸馍,临走前还让吃“烙旋”这种烤制的面饼。在万荣一带让吃煎饼,煎饼里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蜗炼五色石补天,希望自家女儿能象女娲一样精明强干。在安邑解州一带,岳母招待姑爷,以“胡饼”为佳品。这种饼用南瓜丝与精面粉和在一起,烙制而成香味四溢,松软好吃。在万荣,六月六这一天,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馍、甜瓜等食品及竹帘、凉席、雨伞、蚊帐等夏令衣物。尤其不能忘记的是,送的馍馍里面要夹碎肉,蒸熟后必须裂开口,称为“张口馒头”,象征女儿早给婆家生儿育女,增丁添口。   

关于“六月六,走麦罢”的起源,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因是晋文公的舅父而自恃高贵,刚愎自用,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是跟随晋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让贤”的美名,人虽已安葬.可他的儿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难平心中怨愤,想替父亲出出这口气。恰巧这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出去放粮,说定六月六日回家过寿,他的女婿就决定乘祝寿之际,刺杀丈人,为父报仇。细心的女儿探知此事后,连忙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期间,亲眼目睹了民间疾苦,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听取亲家的忠告,内心受到谴责。他得知女婿要刺杀自己的消息后,不但不责怪,还主动给女婿陪了罪,和解了双方的矛盾。以后每年六月六,他都把女儿女婿接回家来,合家团聚。这事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逐渐形成了“走麦罢”的习俗。   

有趣的是,与晋南隔河相望的河南卢氏县的老界岭以南地区也流传着过“六月六”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探望父母,所带的礼物除油炸食品外,还有新衣、新鞋、新袜,祝愿双亲手安度夏,当地俗称“望夏”。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解释这一习俗。出生在老界西南的一位姑娘,出嫁之后尽管婆家家境贫寒,仍不忘娘家父母恩情,时常送些吃、喝、穿、戴,特别是每年“六月六”双亲生日这天,她拿上提前做好的衣服,和用新麦面蒸的白馍,炸了麻花,回家给老人过生日,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顺女儿。久而久之,这一习俗便在民间形成了。   

晋南“走麦罢”的传说,以三晋古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线,解释了这一习俗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河南卢氏六月六“望夏”习俗的传说,以歌颂普通民间女子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为主旨,对这一习俗作了解释。但溯其真正原因,还在于这一习俗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上。山西晋南和河南卢氏都是主要产麦区,每年六月六前后,小麦就收割完毕,处于农闲阶段,这正是探亲的最佳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六月六“走麦罢”
走麦罢是陕西河南小麦产区一带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愿。在此之前,忙了春播忙夏锄,忙了夏锄忙夏收,女婿有好一段时间没来岳丈家了。久不见的亲朋近三分,何况这是自家的姑爷。当地有个形象的比方描写丈母娘见到女婿的情形:“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母鸡”,直乐的不知该怎样招待才好。倒水取烟,问寒问暖,从早到晚,三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身子不着炕。连小姨子也在一旁嘟嘟哝哝说开了风凉话:“妈,咋对我就没有这样亲热过?”这时母亲定会说:“傻闺女,等你以后结了婚也是一样的。”丈母娘招待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烙饼、凉面、凉粉或蒸馍,临走前还让吃“烙旋”这种烤制的面饼。在万荣一带让吃煎饼,煎饼里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晋南婚嫁民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地处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一带,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礼”为蓝本,历朝有所变更,至明清初步定型,延续至今。晋南各地婚俗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具有鲜明的区域民俗特征。一、说媒定亲。传统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礼教,依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成亲必须请托媒人,双方不得私定终身。在曲沃、侯马一带,男女双方同意了,还要请媒人吃“允亲面”,先到女家吃,吃过喜面,即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二、换帖、纳彩。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所以,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到了民国初年,规定男女双方均需到当地县衙遵章纳税交款,领取定婚证书,俗称“龙凤宫帖”,上面同样写有双方姓名、年庚及家长、...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寨面鱼
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再把蒸熟后的面鱼放冷,着色加彩,描线点睛。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自然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在着色加工的基础上,再用文火烘干,便可将面鱼当工艺品收藏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洽,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这种捏面鱼的活动在五寨便流传开来。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五寨县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互竞技巧,已成为普通风俗。捏面鱼,有着...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忻州婚俗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最隆重的大事,它标志着一个人告别青少年时代,进入成家立业、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所以,婚礼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忻州一带的婚礼在遵循古代“六礼”的同时,经过时间洗礼,逐渐趋于简约,有着该地区的特色。忻州地区结婚程序大体有四个步骤:议婚、订婚、成婚、回门。议婚,是男女婚姻的最初阶段。旧时“无媒不成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全凭父母意愿,而能否成婚完全取决于“合婚”的结果。后来,又增加了相亲,方法是由介绍人带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女方的父亲,或女方自己与母亲有时也去男方看看房屋、住室,打听其社交人缘。合婚既成,两家则择吉日互换庚帖。双方各备红书庚贴,上面重新写明男女各方出生的年月日,互相交换,表示信守不渝,当地人俗话是女方“有主了”。发展到后来,由于人们破除迷信,去掉了“合婚”这一环节,“换贴”这道手续也同时免除。订婚。旧时订婚的核心内容是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一...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抹黑与抹红
在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永济县、芮城县等地,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