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台民情乡俗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6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台民情乡俗,五台县人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

五台县人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   

衣食住行,力戒奢侈。解放前,农家衫裤鞋袜,多以平山粗布针工缝制,袄为大袄,缀以桃结扣,绝大多数人穿贴身背心,俗称腰子,鞋为圆口鞋,有“两道脸”,青壮男子,腰加一条腰带。暑去冬来,则以毛毡为帽,羊皮为衣,坎肩皮袄,度冬必备。经济富足之家,以穿市布为荣,黑缎小帽,视为佳品。解放以后,衣着急骤改变,无论农工商干,皆以涤卡、涤纶、花达尼、花哔叽为衣,着毛料呢绒者亦为常见,布鞋布袜,亦为皮鞋、胶鞋、布鞋、塑料鞋以及线袜、尼龙袜所取代,青年妇女,则罩上了五颜六色的方形头巾,且又增添了棉、皮大衣和线衣、皮手套。五台人的衣着,已渐由淡装转向艳服了。   

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   

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解放前,住房一连三间居多,内分里外间,里间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二间,一炕一地,摆设箱柜,且置灶台,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单间住屋,均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稍有不同,建房低矮,一堂两屋。解放以来,建房布局,连排房(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头院子;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庭院之中,古以前槐后榆为佳,栽杨植柳为不祥。今天,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栽北京杨和加拿大杨的比比皆是。建房当中,在用土筑墙时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惯,一直沿袭未变。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量”等话,现在写的是“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话。说明乡风乡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五台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出门以步行为主,再则骑驴,偶有坐轿车者,多为头面人物。现在,黑色油路和乡村公路通往四面八方,自行车已成为极普遍的代步行工具,公共汽车亦为多数人乘坐,然而,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过去的习惯,若路途不远,宁步行,不坐车。   

自给自足是五台人的生活传统。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多数人家自种烟叶(小兰花)和油料,并自己制作食油、灯油和酱醋,很少出钱购买。若遇必须购置的生活必需品,则以粮换物,或者粜粮得钱,再行购置,力争不求于人。那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十分明显,农忙务农,农闲从匠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所以,全县具有多种匠艺人,如蒋坊的瓦匠,五级的木匠,虎汉的铁匠,龙王堂的泥匠,唐家湾的毡匠,台怀镇的铜匠,南茹材的塑匠,槐荫村的布袋匠,大王村、安家村、峡口村、前堡村的编织匠,东冶的纸匠、泥匠、铜匠、皮匠、壶皮匠、小炉匠等等。建安地区的瑶池、张家庄,钉称、张箩、钉盘碗者很多。他们挑担四出,沿村献艺,早为远近闻名。无技为匠的农民,牵驴驮炭是冬天的主业。他们以此积攒“过年”用品,辛苦备至。解放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渐趋解体,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货币的作用与日俱增。以粮换物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均以市值为准。劳动习惯亦有改变,过去,以黄土坡为界,下善担,上善背;现在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担与背逐渐向平车载运过渡,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一般来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重男轻女,族村自卫,是五台人的特性。五台人心地善良,为人忠厚,但不善于交际。农村中,男子同男子之间,女子同女子之间,多结有数友,俗称攀干亲。凡攀干亲的,男子称朋友,女子称实弟妹,对方的父母则称为老干和干娘。亲朋见面,多不握手,常以笑脸待之,问话则以“孩子发结庄稼好”为主要内容。若遇生客,谦恭之态则为礼,不娴寒暄之词,但尚微笑相迎,给人一种憨厚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台积弊陋习
本县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比较落后,建国前积弊陋习甚多。封建迷信活动,相传历史较久。在解放前,本县迷信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敬神:家家户户敬奉土地、天地、皂君、财神、佛爷、大仙、二仙等神,意在祈祷保佑平安,招财进宝。逢年过节往往烧香磕头,造成很大浪费。跳神:由神汉、巫婆假装顶神,扬言能降妖治病,经人邀请,在街头、院巷舞弄扇鼓,有说有唱,欺骗群众,勒索财物群众受害非浅。说白:多为不务正业的巫婆、神汉在室内扮神装鬼说白,以祈神、驱鬼、招魂、放药、扶乩马、增阳寿等为籍口,欺骗百姓上供、烧纸、挂牌、送神袍、供茶果、香斗,进行勒素钱物,受骗上当者甚多。做会:封布佛爷、菩萨等的生日,由神汉、巫婆或道士和尚、尼姑主持召集善男集会念经、祈神、送统、上供、给神挂袍,中午聚素餐一顿。看风水:有的庸儒学习玄学,以看阳宅、阴宅,欺骗群众,索取钱财。每逢丧事,请其看坟择地,进行埋葬。如怀疑祖坟葬的不大吉利,亦请风...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台婚丧礼仪
五台的结婚礼仪,走过了一条由繁到简的路。解放前,男娶女嫁不得自主,需由媒妁介绍,父母认可。结婚过程一般有五个环节,即纳彩、问聘、送期、嫁娶于归。下分述:纳彩:联姻第一步,男家要向女家送礼物,如果收下了礼物,即可商谈儿子婚事了。问聘:经媒妁在男女两家多次往来,双方认定了婚事,就交换命单。一旦交换命单,就算订了婚,称为问聘。送期:订婚之后,嫁娶可早可迟。一旦择吉,男家则携带财礼送往女家,商定嫁娶之期。嫁娶:这是联姻的中心环节,历代相传,礼仪繁多,充满封建迷信色彩。一般时经三天。第一天安鼓,远亲近戚都来,晚上有八音会吹奏。第二天娶亲,新郎乘轿子到女家,需带自用的红绿攀带,及新娘所用的首饰装具和凤冠披霞(后改为花冠旗袍),同行者除娶戚伴戚外,还有放炮的人。女家设宴接待,并择一亲近的孩子给新郎插金花。插花之后便可起程。进入洞房,新郎张弓四射,揭去新娘的遮面红绫,从此,闹洞房便开始了。首宴有鼓乐伴奏,...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晋南婚嫁民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地处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一带,其婚姻嫁娶基本上以古老的“六礼”为蓝本,历朝有所变更,至明清初步定型,延续至今。晋南各地婚俗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具有鲜明的区域民俗特征。一、说媒定亲。传统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礼教,依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成亲必须请托媒人,双方不得私定终身。在曲沃、侯马一带,男女双方同意了,还要请媒人吃“允亲面”,先到女家吃,吃过喜面,即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还让吃双层蒸饼中间夹菜的“双合子”。二、换帖、纳彩。龙凤喜帖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所以,双方交换庚帖之后,男方还必须下“求婚帖”,托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贴上写明三代名讳及与婚姻有关的情况。到了民国初年,规定男女双方均需到当地县衙遵章纳税交款,领取定婚证书,俗称“龙凤宫帖”,上面同样写有双方姓名、年庚及家长、...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五寨面鱼
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再把蒸熟后的面鱼放冷,着色加彩,描线点睛。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自然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在着色加工的基础上,再用文火烘干,便可将面鱼当工艺品收藏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洽,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这种捏面鱼的活动在五寨便流传开来。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五寨县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互竞技巧,已成为普通风俗。捏面鱼,有着...
· 山西民俗—各地民俗—忻州婚俗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最隆重的大事,它标志着一个人告别青少年时代,进入成家立业、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所以,婚礼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忻州一带的婚礼在遵循古代“六礼”的同时,经过时间洗礼,逐渐趋于简约,有着该地区的特色。忻州地区结婚程序大体有四个步骤:议婚、订婚、成婚、回门。议婚,是男女婚姻的最初阶段。旧时“无媒不成婚”,男女双方不能见面,全凭父母意愿,而能否成婚完全取决于“合婚”的结果。后来,又增加了相亲,方法是由介绍人带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女方的父亲,或女方自己与母亲有时也去男方看看房屋、住室,打听其社交人缘。合婚既成,两家则择吉日互换庚帖。双方各备红书庚贴,上面重新写明男女各方出生的年月日,互相交换,表示信守不渝,当地人俗话是女方“有主了”。发展到后来,由于人们破除迷信,去掉了“合婚”这一环节,“换贴”这道手续也同时免除。订婚。旧时订婚的核心内容是门当户对,对年龄的大小并不在意。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