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元宵节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6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年节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因为万民张灯,被称为灯节。又因为家家都要

正月十五日,是年节期间最大的娱乐性节日。因为万民张灯,被称为灯节。又因为家家都要吃元宵,亦称元宵节。我国道教称之为上元节,说是天官老爷的诞辰,此日庆贺,天官便会赐福于万民。民间则笼而统之总称为“正月十五闹红火”。

正月十五日张灯,可追溯到西汉时代。汉武帝崇信泰一神,在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灯火予以祭祀 ,开了先河 。汉明帝时,为了宏扬佛法,又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加入了佛教的内容。此后,便进一步演变成民间的盛大灯节。汉时放灯,仅为一晚。唐玄宗时延长为三个晚上。北宋时又延长到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日晚上开始张灯,至十七日晚上落灯,长达十个晚上,是灯节最长的时期。清代改回张灯五夜,从十三日晚开始,十七日晚结束。民国时期又缩短为三天,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今天我省灯节,县城多为三夜,农村多为一夜。

城市的灯展多彩壮观,一般分为传统工艺灯和现代工艺灯两种类型。

传统工艺灯多用纸、纱类制作。精致者属走马灯一类。转动的画面,多为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三国演义、水浒英雄等故事,皆取戏文内容。上年纪的人,往往看得留连忘返。热闹的是用各种花炮制作的烟火灯。如猪八戒撒尿、老母鸡下蛋、猴子爬杆、天女散花、火烧连营、炮打连城等等。点着后连响带炸,五彩缤纷,动态逼真,最吸引孩子们恋看赞赏。最普通的灯是五谷、六畜、蔬菜、瓜果、花卉、鸟兽、鱼虫等造型,多题灯谜,供人猜测。这类灯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现代工艺灯则是利用新型材料,制作各种豪华、气魄的彩灯,具有新颖、科技等时代感,最为青年男女所钟爱。近年来不少县城里盛行装饰花树,就是将马路边的树木彩扮成丰收季节的梨果树,用各色灯泡做成果实,电一通,绿叶招展,硕果累累,看上去非常逼真。

晋中地区的太谷县,历史上大贾巨商特多,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城内东、南、西三条大街,家家挂灯,成双成对。十步左右、搭着一座彩楼。街心设特大神棚,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彩灯原料有玻璃、纱、绸缎等等。灯架皆为紫檀等硬木做成。因而我省俗语说:“太谷灯,爱煞人!”

与太谷等地布灯形式成明显对比的是晋城市的灯棚。选择空阔场地,用高杆彩布搭成大棚,长者可达五里。入口处是一座七彩牌楼,上面布置宫灯,气派大方。各机关、单位、团体、学校制作的彩灯,均在大棚内悬挂。老百姓个人制作的,也可以到棚内展示,一决雌雄。群众观灯,皆来彩棚,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亦称“九曲黄河灯”)。阵内埋有三百六十五根杆子,布成九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人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九曲黄河阵,首数雁北地区的平鲁一带宏伟。三百六十一根灯杆,整整齐齐地栽成十九行。每行十九根,间隔距离相等,约为二米。露出地面1.5米,布成一个大方阵。中央竖立一根老杆,高约数丈。出入口处,另栽三根杆子,各挂一灯,称为门灯。总数合成三百六十五根,象征一年。如果遇到闰年,另加三十根,栽于阵外。按九曲十八弯行进路线以绳相连。每根灯杆顶端放置荷花灯一盏。中央老杆上布置焰火。吉时一到,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秧歌、社火队伍依序进阵,载歌载舞。从外面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浑然一体。龙灯进阵,排在最后。转至老杆,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银蛇狂舞;全场灯光闪烁,神龙翻滚,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活动达到高峰。各种文艺队伍退阵后,广大群众扶老携幼,鱼贯而入,在阵内穿梭绕行。老年人要虔诚地绕老杆一周,再伸手摸一摸老杆。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农村中财力有限,九曲黄河阵,减少为九九八十一根杆子,转阵者手提自制小灯笼。

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晋南地区气候较暖,河流已开冻,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正月十五日,妇女们习惯用面类制成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土地神、门神等处。盼望得子的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偷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偷灯时,主人明知而不拦,待到偷灯到手,起步返程时,主人却要喊几声“谁偷灯了?”偷灯者则要跑几步。跑动而面灯不灭,方为成功。也有的地方讲究小孩偷吃面灯,一年不病。所以各家置灯也要供小孩来偷取。

山西盛产煤炭,号称煤乡。元宵节,各机关单位都要在门前垒旺火。一为照明,二为取暖,三为兴旺。旺火特色,又都各具情趣。

晋中地区以塔塔火闻名。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泥塔火。条砖铺底,四面留有出灰口。再上以半砖垒砌,下细上粗,留有火眼,即是塔火的火身。火身糊以麦秸土泥,趁湿以光滑木棒朝火眼虚处穿通,呈元宝形。火体全高约1.5米,火口直径0.85米左右,形如一个带蜂窝眼的高脚酒杯。另一种称绣球塔塔火。下有方木架做灯,上垒特制的镂空绣球条砖,不用泥糊,层层以铅丝加固。火体呈方形。塔塔火炉膛内装干柴块炭。由于遍体火眼通风极好,一经点燃,火势熊熊,甚为壮观。塔塔火讲究以塌为好。俗语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的说法,塌了才吉祥。塔塔火亦称作棒锤火。

晋东南地区,盛产无烟煤。旺火往往垒砌成老虎、狮子、天龙等兽形。下面留有通风口。兽嘴就是喷火口,点燃后,各种野兽造型口中喷吐火光,十分壮观。

全省大部分地区旺火呈宝塔形。晋北地区特别讲究旺火高大,表现出一种粗犷、豪迈的气势。偏关县的大旺火,高约两丈,全部是精选块炭。制作时,要专门选拔匠人施工。用汽车从煤窑上拉炭。点燃后,既要保证三天三夜旺气冲天,还要保证旺火不塌不倒,堪称一项精湛的特殊传统工艺。而怀仁县的大旺火。耗炭竟达近百吨,比偏关旺火更高、更大。

正月十五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白天多在广场进行,各队轮流上场,带有竞赛性质。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抬阁、旱船、车队、跑驴、大头娃娃等等。晚上则要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各家一见秧歌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有时候,两支队伍在一座旺火前碰面,俗称冤家路窄,要展开激烈的对手赛。各使绝技、鼓乐喧天。围观者喝彩不断。一队红火丰家鼓,这个时候,乐队往往起着很重要的指挥作用。不断变换鼓点,尽量发挥本队长处。晋南的乐队注重打击乐。晋北的乐队注重吹奏乐。在秧歌队伍沿街表演的同时,工矿单位制作的彩车也要在大街上徐徐。

元宵节,剧团要在县城唱戏。散戏后还要点烟火。烟火分礼花与土烟火两种。土烟火形形色色。晋中地区的“架火”,很有代表性。用十三张大方桌,一张接缚一张,叠垒起来,高约四、五丈,用八条大绳斜刺牵栓。层层方桌装饰成亭台楼阁。内布各种景观,多为戏文片断,大都采用泥塑和剪纸等形式。造形逼真、颜色鲜艳。每层外层三十六颗特制的大爆竹,共计四白余颗。八条大绳,全部用花炮装饰。整个造形,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十三级宝塔,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许多多配火,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与主火用火药捻连通。整个架火点燃后,主火辉煌灿烂,情趣无限。四周配火飞炮轰鸣,流星划空。

元宵节,晋南民间习惯荡秋千,形式多种多样。俗语有“秋千荡空中,一年不生病”的说法。晋北习惯在旺火上烤花馍吃。俗语有“吃了烤馍馍,一年神来帮”的说法。晋东南地区广大农民在欢度元宵节时,都喜欢叫耍狮子的把狮子卧在自家的炕上,再叫孩子骑一下,表示吉祥如意,全家安泰。元宵节,讲究家家吃元宵。取其形圆音圆,意喻团团圆圆。在山区仍然盛行吃糕,取意步步高升。

正月十六日,民间均习惯外游,称为“去百病”,妇女尤烈。传说“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春节
春节,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年的本意是说谷物熟了。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过年或过大年最初的含义,就是庆祝五谷丰收。在黄河流域,由于谷物是一年一熟,大约在西周时期,年就由谷物成熟之义引申为表示时间的用语了。古代由于历法的不健全、不统一和统治者对岁首的改动,年节并不固定,或十月,或十一月,或十二月。到汉武帝时期,才改定以夏历孟春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正月初一日,历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种名称。称为春节,是近代才出现的事情。辛亥革命后,各省代表云集南京开会,议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把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日改称春节。但是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执行。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才正式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为春节。春...
·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山西年画
山西农村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舍之中张贴年画,把房内布置得色彩缤纷,同时又充满情趣。年画,是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形式之一,一般是采用工笔画形式,也有兼工带写意,当然也不乏大写意的传统中国画法。年画的内容,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颂升平的。像“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招财进宝”、“喜得贵子”、“岁寒三友”等等。年画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的。近年来,过去,财神、福禄寿三星、仙女、大胖小子、戏曲人物是年画的主要内容,如今,开国领袖人物也成为年画的主角,过去年画中的金元宝、珠宝,近年来也改变成为人民币甚至美元,从一定程度上,年画也反映了社会心态与民情。年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早在东汉、六朝时就已存在了。宋代时,年画已很兴盛。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年画的作坊日益发展。当代的年画,也是在沿袭历代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今,版画也加入了年画的行列中。总起来讲...
·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
·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祭灶节
山西,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最初的含义,正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史籍中记载的“夏都安邑”就在境内。而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在历史的发展中,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全省境内,名山众多,建有佛、道两教的许多寺观。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盛誉九州,驰名海外。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境内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山西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民,传统的回族节日,又为境内的岁时节日民俗增添了异样的光彩。历史上,山西山多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全省仍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
· 山西民俗—春节民俗—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要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光顾的犄角旮旯,这一天也要特别认真地打扫干净。俗话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吕梁地区的一些乡村,大人小孩都担着水桶,到河沟里打冰块。担回后放在阴凉处,待到夜深人静时,把冰块砸碎如拳头状大小,满院洒开。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块大冰,意喻银子满院,人丁兴旺。山西一些山庄小村,老人们要到泉里打水,称为“净水”。传统礼俗,一般用酒祭祀神灵、祖宗。山区贫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区也开始用酒祭祀,但老人们依然习惯水酒兼用。民俗认为春节期间天地诸神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年三十,要为诸神精心安排宫寝,对天地神与灶君神尤为隆重。天地神的宫寝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摆一张长桌,四周围以特别的幔帐。上面供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