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春节民俗—春联
春节期间,山西民间风俗,家家户户张贴春联。这个习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早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古代诗词中人们常引用的句子。“新桃”与“旧符”,是有一定来历的,而这新桃与旧符,也就是今日的春联。
相传,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名为度朔的山脉,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的大桃树。在这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有一个洞,传说这个洞,便是所有鬼怪出入的大门。这些鬼怪归两个神人管辖,这两个神人便是神荼、郁垒两兄弟。不论白天、黑夜,他们都守卫在这洞门的上方,专门抓那些出去害人的鬼怪。
当时,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很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个节目的仪式: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相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幸福。这个习俗在汉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用纸写的字代替,一般对联都用红色的纸写成。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贴春联,山西广大农村都有这种习惯,家家户户,春节前夕必须把“新桃换旧符”。
山西农村的春联,一般都喜欢用吉庆的字眼,表答人们希望来年兴旺,生活幸福,消灾免难的愿望。
春联最醒目的地方,是在农家的大门上,这是一家人的脸面,一定要选用吉祥的内容,符合本家实际情况的语言来表答对未来生活追求的良好愿望。
一般农家人贴对联,都表答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而经商人家,则希望财源茂盛,发财致富。那些农村中的教书人,则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学业上长进,并能才学并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当然表现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显赫于人和官运亨通的意愿。
在山西农村,尽管是不识字的人家,也要求知书者、读书人为之题写对联。院子里,有些人家干脆用个“福”、“寿”、“禄”字贴在一进大门的照壁上,有时还专门把“福”字倒贴,读为福倒,音为福到,以求吉祥。在猪、羊、鸡、鸭的窝、圈内,则要写上“猪羊满圈”。在牛圈、马圈,则贴“六畜兴旺”的春联。
山西农村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春联的内容,随着时代的观念更新而不断更新。无论如何,人们都希望来年有个美好的前景。春联,正是表答这秒美好愿望的反映。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换上新春联,把农村吉庆的气氛推向高潮。红色的春联,本来就烘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再加上表达良好祝愿的春联内容,深含的寓意,更从深一层次挖掘了、表达了山西农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春节,是春联的海洋,是春天朝气淋漓尽致的发挥,是春日豪情的抒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