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居室陈设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9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居室陈设,一、卧具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

一、卧 具

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起高约二尺的炕墙,炕洞垫起黄土,再用土坯或砖撑起,上面盖泥制炕板。有的地方用石片炕板。烧饭同时便热了炕。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土炕多筑引墙,不通火。炕中留一石榴形成桃形小洞,叫炕缝。家家必留,否则妇女不生孩子,这是生殖崇拜的遗留形式。一般民间铺苇编席子。稍好一点的铺大褥子炕垫或毛毡之类。

被褥,俗称“铺盖”。是主要卧具用品。被子多以粗布,印花布面,自染兰布,白布作里,絮棉好,用线引实。褥子小于被子。有的妇女用各色碎布头拼接成有规则的花褥面十分好看,褥里又多用自纺粗布做里子。枕头有方形的用于靠坐,长枕用于睡觉,用黑布、兰布做皮、两头多绣以图案。小孩用的则绣以各种动物造型如、老虎、狮子、鱼等十分有趣。装芯多用荞麦皮,秕谷等。婴儿的枕头多有装绿豆或小米的,一为下火,二为枕头型。多数人家白天被褥叠垛在炕角旯旮,上面遮一单子,富裕人家有炕柜。晋东南一带过去炕前装有排栅,晚上拉开,可以防止衣被掉下。

二、照 明

煤油灯、麻油灯、豆油灯是旧时通常的照明工具。

煤油灯有陶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高约尺余,分底盘、灯瓶、灯杆、俗称“灯树子”。豆油、麻油灯多以灯盏盛油点棉花捻,亮度较差。更有贫穷者在墙上挂一砂箅,将麻杆陆续插入箅孔里,点燃照明。忽明忽暗,微若香头。也有的用草棍串蓖麻仁燃点的。点蜡烛过去属富贵人家。这些煤油灯、豆油灯,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老人们在这小灯下讲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母亲在这小灯下做那永远做不完的针线。父亲操着粗笨的双手给孩子们在墙上做那维妙维肖的手影戏,狼来了,兔子跑了,马来了,狗跑了,直追得孩子们陷入了神话般的痴想中……现在山村窝铺,家家都有电灯,来痛痛快快地饱享电灯的光明。

行旅多有纸灯笼,玻璃风灯等。

三、取 暖

冬天取暖有铸铁火炉、铁皮火炉、泥火炉、地老虎炉子等几种,亦有用木炭火盆,铜手炉的。以煤和煤糕焦炭做燃料。

过去在晋北农村到了冬天寒冷时,在凳子上或炕上放一个肚小嘴大、两个耳朵三条腿的“红泥小火炉”,夹一膛焦炭来暖家做饭。

地老虎也称“过炕炉子”,用砖垒在炕沿下,热气暖炕,冬天冻脚时往炕上一坐,脚伸在炉火上,立时便暖,并可炒菜做饭。晋西北一带的地老虎炉体通在地下,炉灰通屋外的地沟,暖和干净。如果炉子不过炕,冬天便在后炕的火口中烧些柴来暖炕。长治一带有用锡制汤壶灌开水暖被窝的习俗。

四、卫生器具

旧时没有搪瓷脸盆,洗脸多用铁盆、瓦盆、砂盆、铜盆,擦脸用粗布或毛巾,去污用土碱。到了冬季多以猪胰子加碱而捣烂制成小圆饼。甚至用扫麻雀粪洗水去污,据说能防止风裂。冬天嚼枣泥涂于手背、脸上,然后在火上烤干防冻。女人们洗头用皂角水。

扫炕用糜穰缚制短把笤帚,扫地用高梁头、苇穗等缚制的长把笤帚,扫院子用竹管草扎的木把扫帚和扫帚苗长成的扁扫帚。

鸡毛掸子是室内清扫浮尘的最好工具,平时挂墙上,是一件土色土香的极别致的壁挂艺术品。打扫身上的尘土还有用马尾和布条制作的“尘打子”。

夏日里为防苍蝇乱飞乱落,用麦秸草编织成十分好看的绳篮,吊挂在房上,是一件极好看的装饰品。夜里点燃用艾蒿编成的火绳,以便驱除蚊虫,防止叮咬。

五、家具什物

山西人的家具比较简单,不求华丽,讲求实用结实。走进家室,有一紫红色的榆木大平柜,俗称“躺柜”。正中安一个黄灿灿的铜制暗锁,用精致的铜片遮盖着锁孔。这既是重要的一份祖产,又是姑娘们出嫁时的最高陪嫁。平时一柜多用,可以以柜代桌,以柜代几,以柜代案,摆放装饰物件,敬神上供。晋南有拱盖式板箱多为陪嫁物。大立柜、方桌、小炕桌、小炕柜存衣放被、陈放些日常用具。

坐具种类繁多。普通人家有方机、三腿圆机、长板凳、小凳子、单背靠椅,还有花布彩绣布垫,妇女们精心编织的草墩、蒲团,都很柔软,成为坐街、看戏的随带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民居院落
一、院式结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四合院,是较富裕的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大房中装通顶四扇格窗隔扇屏门。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卜顺序,归长子、次子居住。排场一点的大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比较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四合院院落较小,院门以偏居多。山区有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称为“地窨院”,格局极似四合院。多选平顶地方,从上而下挖成一个天井小院,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屋顶上面就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打场的好地方。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就直接倒进了贮粮的屋子里,然后再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二合院只有主房,左右厢房,街门,照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柳氏民居,座落...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在襄汾县城南四公里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陈列了近万件文物,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绘制成民俗画,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进入丁村民俗馆,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门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在捐买了一个“卅同”官位后,为夸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宣德郎”和基于“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于故里乡亲而立的。第一院大门上的红对联,影壁上的斗大“福...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姬氏民居
姬氏老宅,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中庄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只是一个单位的北房,座北向南建筑在一个高42厘米的砂岩石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举折平缓,施以瓦脊和布纹瓦。七檩前出廊,前檐为砂岩石柱,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檐面。四垛梁,二、四椽伏间施单步梁。柱头施以普柏枋,设四铺作斗拱。明间开门,向后退回一架椽,与内槽中部两根石柱成一线,使房子平面呈“凹”形。门顶至柱子齐,上施一层棚板,三间通施。柱础为方形,青石门墩,砂岩门槛。门槛之上为木质门框,门上钉有五行大宝盖钉。每行五个钉,门槛、立颊、门额皆为木质,立颊外表又加木雕花边,以双重五齿花瓣条边为底,上刻牡丹图案。左门墩石靠门槛部位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XXX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XX”等字样,可知建造年代为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座元代民居面阔三间,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柱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