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房程序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6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房程序,一、择地、择日建房首先要择地。过去十分讲究,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

一、择地、择日

建房首先要择地。过去十分讲究,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定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大多在春季大地解冻后、雨水尚少、农事不忙时动工。如果风水先生测定动土方向正是太岁所在方位,便要风水先生算一个太岁出游日来“偷修”,或等来年再建。假如按命相算只能盖南房,就不要盖正房,否则容易招灾惹祸,十分迷信,现在正在逐渐打破。

二、破土

动工之日要面向测定的神祗方向摆香炉供品,在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叩头,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破土”。在定襄一带,传说土条蛇就是土神,在破土之日看见土神,如有蛮横之人斩打土条蛇,来日不是伤筋断骨,便要五官伤残。

三、起基

打地基俗称“打夯”,“打硪”。在挖开的壕沟里一层层垫上石灰土,一层层夯实。农村的打硪是一项沉重而壮美的劳动。十来个青壮男子赤胸露背,在悠扬激越的喊硪号子声中齐心用力、稳扎稳打,观看的人很多,目的是欣赏喊硪的领唱人的才华。一天之中,唱硪的人见人唱人,见事唱事,编的词通俗生动,惹人喜爱,使打夯的人激情高昂,步调一致,干劲十足。打到最后,随着喊硪的节奏便由慢变快。过去每到春季,几里外便可听得到这高昂悠扬的硪歌,人们为了观看打硪听硪歌而误了吃饭、误了下地。

四、上梁

木构平房是在墙基打起就要起架上梁的,俗称为“立架”。人们多在打基之前就请来水工整饰木材,开铆开槔,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主柱支架固立好后大多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在中午举行,届时请人在中梁画八卦、系红布、捆匝红筷、酒盅等,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迎门的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木工大师傅小心地放稳大梁后,便烧纸焚香放炮庆贺。其时亲戚邻居们还要蒸了白面花馍、带烧酒、黄表来扶梁庆贺。中午主家设酒席招待匠人、亲族和扶梁者。

五、起墙

砌墙俗称为“起墙”,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活,砖需经清水浸透,然后用白灰或沙灰浆粘合。起墙有包芯墙、砖面墙、全砖墙等几种形式类型。如垒土坯墙,也要在石基上先砌三至十一层砖后才垒土坯,为的是保护土坯,叫“过河砖”,土坯只用黄泥粘合。很多地方的院墙,采用土打墙办法。打好基础,夹好木板,装实湿黄土,用木杵、木夯打实,然后把夹板往上提一层,按着打。土打墙简便快捷、结实,是黄土高原的土建形式。

六、钉椽

有的地方叫“铺椽”、“贯椽”。过去用铁匠打制的四棱长钉。椽分前批椽和后批椽。前批椽选粗细匀称质量坚韧的钉子。椽摆好位置,木匠先用引钉打钻出钉孔,再钉入铁钉子。椽的前面横钉一根叫“淋沿”的木条,用以固定和保护椽头。

七、盖顶

上好椽、铺上栈帘,再用和上麦秸的稀泥抹顶,有的地方叫“按栈”。这是盖房中最紧张的一项工程。小伙子们光脚下泥盘,边刨边踩,光着脊梁,头顶烂草帽,用长柄泥叉或泥耙往房顶上搭泥,房顶上小工们奔走如飞地运泥,大师傅左右开弓挥舞抹刀抹泥。不管是几间房,都要一气干完才吃饭。中午主人家要用干粮犒晌大家。第二天一早半干时上房踩实。干透后,是平房的再加泥抹灰,是瓦房的加引泥压瓦统脊,这房子的主体工程便算完成了。

八、装修

房屋装修是泥工、水工还有画工和纸匠的任务。

泥工先抹泥,把墙抹平,再抹灰,压光,称做“亮家”。然后垒锅、盘炕、铺地、砌锅台、垒窗台、垒烟囱,这些都是细心工程,泥工技术差点,比如行烟不畅,烧火不旺,日后主人还要找来重修。

木工装修门窗也特别讲究。窗棂子有各种好看的图案造型,甚至还要雕花。上门上框讲究严丝合缝。晋东南一带,上门窗用特制的尺子,按二十八星宿位置来确定其长度和方位。土木工程一完,纸匠便修天花板,又称打顶蓬,又叫做“打仰尘”。多以木条或高粱秆、麻秆、葵花杆做架子,麻纸裱糊,粉刷一新。

在室内装饰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地区和晋东南地区面的炕围画,有的地方叫画“腰墙子”,“炕围子”。

炕围画是沿火炕周围墙上的一种装饰且实用的艺术形式。高约二至三尺,由各种图案花边、画心、灶头画几部分组成。画工们大都有花边样本,根据主人的要求来定。一般画花边是小徒弟的事,留画心灶头给师傅画。花边极为丰富,主要采用叠色、退色、斩色手法加各种图案造型。画心由白粉调胶打底,画戏剧人物、历史典故以及山水花鸟。通常每幅炕围有六到八个画心,分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边形等。底色以绿色居多,也有红色的。画完用胶矾水封色后,用大漆或清漆油两遍。

建房在农村是一件大事,都采取家人、朋友、乡邻义务帮工的办法,由主人管饭菜,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主要出力的木匠、泥瓦匠师傅,逢年过节主人还要以礼相待,以示谢忱。

房屋建好后,新麦上场,很多地方要磨一斗麦子、蒸大贡、炸油花、烧香烬纸、贴黄联,诚谢神灵,保护新宅平安落成,安请土神回新宅居住,俗称“谢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房风俗
山西民间盖房时,都有一定的程序,这些程序中,包括有民间的风俗特色。盖房,首先要选好日子,也就是农村中说的“黄道吉日”。这个黄道吉日,要由民间的“风水先生”选定,或者是自己看“皇历”即旧历选定。如果动土时定在“子”时,那怕晚上子时挖一锹土都算动了上。动了土,就算占有了这个地方。农村的讲究,在盖房立木时要放炮,要挂红布条。有的,要用五包(红、黄、兰、白、黑)缠上去。晋南风俗,要把馍切成块,与糖块一起,在三根檩合拢时一炮。炮在上面吊着,一串炮一般在合拢时炮放完。然后人们把硬币、糖块扔过去,当地人称之为过梁钱,有的还把酒也倒过去,叫过梁酒。上梁时,要贴对联,对联内容有许多种,一般是“栋梁之材”、“祥光扶瑞气”、“立根逢黄道”、“上梁遇紫微”之类的词藻。中间横头上,写上“吉星高照”、“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等。也有的写着“树柱逢吉日”、“上梁遇良辰”等。新房落成,要贴对联,常常写“地灵人杰”、“物宝天...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民居院落
一、院式结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四合院,是较富裕的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大房中装通顶四扇格窗隔扇屏门。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卜顺序,归长子、次子居住。排场一点的大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比较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四合院院落较小,院门以偏居多。山区有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称为“地窨院”,格局极似四合院。多选平顶地方,从上而下挖成一个天井小院,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屋顶上面就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打场的好地方。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就直接倒进了贮粮的屋子里,然后再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二合院只有主房,左右厢房,街门,照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柳氏民居,座落...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在襄汾县城南四公里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陈列了近万件文物,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绘制成民俗画,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进入丁村民俗馆,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门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在捐买了一个“卅同”官位后,为夸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宣德郎”和基于“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于故里乡亲而立的。第一院大门上的红对联,影壁上的斗大“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