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筑材料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6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建筑材料,一、木材木材是住宅建设中的主要材料。过去,近林者就地砍伐,无林者辗转外地购买。红

一、木材

木材是住宅建设中的主要材料。过去,近林者就地砍伐,无林者辗转外地购买。红松、榆木、落叶松做梁、檩、椽,白松、桦木、柳木、杨木等多用来装修门窗。传说椿木为树中之王,有的地方建房中总要用一点椿木,但忌做立柱。

二、石料

山区人建房就地采集石头加工成不同用途的石料,用来做墙基、砌沿台、立柱础、垒石墙、砌窑洞、砌台阶、铺石路。有钱人家请石匠在石上雕花刻画,在门口立石狮、石鼓,以示荣耀。

三、砖瓦

砖有小砖、城砖、方砖、巴砖、造型砖几种。瓦分桶瓦、板瓦、滴水瓦、当瓦等。

砖是土木建筑的主要材料。墙壁、锅台、铺地、砌门楼、垒炕沿等,都离不了。砖瓦制作在过去是要历尽艰辛的。先用黄土泡起泥,第二天一早用铁棍把泥抽匀,倒翻一遍,软硬适中后,取早已泡湿的模具称为坯模子,多为一模三坯。用细沙滚过称为“糙模子”,使泥与模不粘连。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脱得只剩一条大裤衩,唾手往泥堆前一蹲,抓一把早备好的绵细干土往地上一撒,双手用力插入泥堆中就势一刨一滚一举,照准模子一摔,只见四角丰满,中心平整,不多不少正好一模。连摔三眼,端起模子急步走向修整光洁干整的坯场头摆平,迅速一扣,轻轻一提,整齐的泥坯便摆在地上。这样依次一模接一模、模模相等,横平竖直非常壮观。一个体力好的小伙子端着近三十斤重的模子,一天下蹲起立急走近千次的重复,把二、三万斤黄泥变成二千多个土坯。到傍晚半干时,再一个个扶立起来。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上垛码起,一为快干,二为腾出场子再扣新坯。

到装窑时,把码垛起的二十多个干坯用绳套一兜角便背起来了。烧好出窑再从热烘烘的窑里一步步背出来。扣坯烧窑这一重体力的劳作,使多少小伙子们脱皮掉汗、弯腰驼背,却为人们居住的舒适温暖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瓦有板瓦,一般在房顶上铺一层,在屋脊处铺的是桶瓦。屋脊上还装特制的兽头、花砖。

四、土坯

平川穷苦人家盖不起砖瓦房,多砌土墙成屋。所需土坯自己制。先把湿土装入模子,双手持一木杵砸实后扣出来,等风干后待用。有的人便找一片下湿淤泥的草滩,用方锹直接裁出方块晾干,用来垒院墙。

五、灰及其它

建房用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淋少许水,粉成石灰粉,打基拌土用或加土和破灰泥泥缝、抹墙、压瓦当引泥。熟石灰是用水化成灰浆滤去石渣,淋入挖好的灰池里,待水凝固后垒砖时砸匀用,或加沙子成沙灰用。还有的在白灰中加入麻刀、草纸,抹灰墙,经抹平、压光后洁白铮亮。如土平房要抹墙抹灰顶,要在头一年将石灰与糠一起埋入地卜,第二年挖出来加沙子石子等和匀才用,百年不坏。

建筑材料还有椽上封泥的苇栈、木栈、竹栈,以及麦秸、稻草、砂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民居院落
一、院式结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四合院,是较富裕的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大房中装通顶四扇格窗隔扇屏门。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卜顺序,归长子、次子居住。排场一点的大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比较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四合院院落较小,院门以偏居多。山区有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称为“地窨院”,格局极似四合院。多选平顶地方,从上而下挖成一个天井小院,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屋顶上面就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打场的好地方。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就直接倒进了贮粮的屋子里,然后再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二合院只有主房,左右厢房,街门,照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柳氏民居,座落...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在襄汾县城南四公里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陈列了近万件文物,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绘制成民俗画,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进入丁村民俗馆,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门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在捐买了一个“卅同”官位后,为夸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宣德郎”和基于“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于故里乡亲而立的。第一院大门上的红对联,影壁上的斗大“福...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姬氏民居
姬氏老宅,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中庄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只是一个单位的北房,座北向南建筑在一个高42厘米的砂岩石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举折平缓,施以瓦脊和布纹瓦。七檩前出廊,前檐为砂岩石柱,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檐面。四垛梁,二、四椽伏间施单步梁。柱头施以普柏枋,设四铺作斗拱。明间开门,向后退回一架椽,与内槽中部两根石柱成一线,使房子平面呈“凹”形。门顶至柱子齐,上施一层棚板,三间通施。柱础为方形,青石门墩,砂岩门槛。门槛之上为木质门框,门上钉有五行大宝盖钉。每行五个钉,门槛、立颊、门额皆为木质,立颊外表又加木雕花边,以双重五齿花瓣条边为底,上刻牡丹图案。左门墩石靠门槛部位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XXX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XX”等字样,可知建造年代为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座元代民居面阔三间,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柱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