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的村落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2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的村落,山西省境内,农村的最基层单位是村,村庄又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为了行政上管

山西省境内,农村的最基层单位是村,村庄又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行政村是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而划定的。有的行政村就是一个自然村,也有的行政村由若干个小的自然村组成。无论如何,村在农村里是最基层的单位。

山西的村,大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或自然形成的。以部分居民在交通相对便利、有可耕地、有水源、地势比较平坦、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聚居而成为村落。山西的村庄,自然形成的较多,人为地集聚在一起的非常少。大部分是依靠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

山西村庄的名字,大部分叫“村”、“庄”,也有的叫“屯”、“沟”、“堡”、“头”、“寨”、“店”、“社”等。例如“李家屯”、“张家店”、“苏家寨”、“柴家堡”、“圪撩沟”、“东社”、“水头”等等,这些村名并不能代表山西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村庄名字。在一些深山沟里的村庄,往往叫得很离奇,让人听着有趣,但写起字来却很难,有些是一些非常生僻的字。

山西村庄的名字中,有一些是与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是少数民族居住过的村落,名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像山西北部、西北部地区的奇村、胡村,明显地反映出少数民族曾经居住过的痕迹。

一些村庄的名字,是与地理形势密切相关而取名的:例如三县瑙(土字旁),在榆次市东南,登上高瑙可望榆次、太谷、榆社三县,因而取名。

一些村庄的名字,因历史上的名人在那里居住过或牺牲在那里而取名。如和顺县西六十里,有乐毅村,因战国时燕国将军乐毅被谗时避居于这里,因而取名。石勒村,位于和顺县北,这是由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在此居住过而取名。寿阳县境内的尹灵芝村,因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英勇牺牲后将其家乡的名字改为尹灵芝村。

一些村名,是因其为历史上的旧城故地而取名,如汾阳县境内的团城村,因是北魏所筑团城,当时为防胡人,今仍称之为团城村。又如山阴县境内的、位于雁门关北二十里的广武营,是明代洪武年间创置,名广武营,今称广武村。类似这一类村名,在山西甚多,仅汾阳县内,就有偏城村、满城村、八门城村、虞城村、东多城村等。

有一些村庄,是以寺庙为村名的,像刘空寺、清凉寺、河神庙、关王庙、三娄寺、神堂坪、迭台寺、柏山寺等。

有一些村庄,在历史上曾经做过馆、驿站、店或铺,因而村名就称为太安驿、张店、翟店、夏店、古店、大牛店、天池店、恒曲站、晋庙铺等。

还有一些村名,是历史上的关口或在关口附近,因而这些村庄的名字至今仍然叫做关,如马岭关、横岭关、黑龙关、下关、薛关等。

山西境内的村庄,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这种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一般说,距大城市近的郊区,村庄大一些的较多;距河流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可耕地多的地域形成的村庄,往往聚居人口多,因而村庄规模大。而那些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地区的村庄一般都比较小。

村庄的形成,尤其是在山区,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往往一个村庄内,有几户大姓是分为几个同宗族的。有一些村庄,纯粹就是由一个姓氏的家族组成。这种天然的血缘关系,往往是村庄形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村庄,村内有街道,街道一般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者居多。这些街道中,往往有个中心地,有的叫做十字街,有的叫做大十字。这种十字街,往往是村子的中心地带,也是群众集会的集中点和群众文艺活动的集中点。这种集中点上,往往都要设置一处戏台,逢年过节时唱些乡戏。这种戏台,在山西一般的村庄内差不多都有。有些地方戏台,历史悠久,比如山西临汾魏村的牛王庙元代戏台,这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的戏台。在村庄内建有戏台是相当普遍的。

山西的村庄,在房屋建筑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一是村内房屋互相毗连,前边房屋的后墙就是后边房屋的正面墙。左邻右舍,墙房相连,也叫做接山连墙,对户而居,中间相隔一条街道。当然,单门独户墙院不相连的也有,尤其在山区就多一些。

山西村庄的第二个特点是:高低层叠的比较多,酷似楼房。其实是由地形决定而形成的景观。这种层叠的“楼房”在山区较多。在平原地区是没有的。

其三,山西的村庄中,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适宜,成为交通要冲,因而村庄也相应地扩大而成为集镇。这些集镇,一般商业较为发达,村庄居民户相当多,规模颇大。

山西的乡村中,街道一般都比较简单,名字也起得很随便,什么十字街、大前街、通顺街、烧酒巷、铁匠巷等等。而村中的街道也不规则。往往村中有一处商业摊点,一处公共水井,一处戏台。有时,这几处都在一个集中点上。当然,一般村庄历史上也都曾有过“关帝庙”、“土地庙”之类的建筑物,在一些大的村庄中,有“孔庙”一类的建筑物,人们称之为“文庙”。

山西的村乡,一般盖房都习惯于坐北朝南,一个村庄,往往由许多坐北朝南的院落并排构成,结构简单,排列整齐,这是平原地区农村建房的特点。

院子里,往往要安排一定的地方做鸡舍、猪圈,也有时人家要修个兔窝、狗窝什么的,不尽相同。还要划出一定的地养花种树,现在的山西农村,时兴种果树,干果树,像核桃树、枣树、花椒树;水果树,像苹果、梨、桃、杏、柿子等。

院子里,有些地方喜欢用青砖铺地,有些地方喜欢用河床里的鹅卵石铺地。还有的地方,则用水泥抹出一部分地皮,备晒粮食用。山西部分地区的屋顶有意识地抹成平的,也是做为打场后晒粮食用的,这种习俗,在太原、晋中一带为盛。

山西农村的院落,一般都是封闭式,即一个门,进出都从此门经过,别无它门出进。院内的墙,即围墙,一般分成几种:一是砖墙,二是土坯墙,三是石头墙,四是板筑土墙,还有木栅栏墙、篱笆墙等等。有些墙,搞得很简易,墙身也不高。但有些墙,却十分讲究,磨砖对缝,由石头作基础,这些事都要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山西乡村的院落,大门是门面,一般都讲究对大门的装饰。一般人家,都要搞一个比较像样的门楼,搞一对比较墩实而耐用的门扇,用油漆漆过。油漆的颜色可以是黑色,也可以是赭色、枣红色等,根据各家的爱好与当地比较普遍使用的颜色来定。

一进大门,住住要建一个照壁,即影壁,作为装饰,在照壁上作画、写字。农村人一般喜欢的画是“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喜欢写的字是大“福”字或者“寿”字、“禄”字等。 有些比较讲究的房屋,进大门后,有一段过道,才能见到影壁。大门的门基,都比较讲究要抬高。设置许多台阶,使客人进门前登台阶再进大门。在门的两侧,人们还喜欢搞个装饰之类的东西,譬如石狮子坐立于大门两旁,甚为壮观。也有的干脆搞两个石墩子,亦可装饰,还可坐人,一举两得。当然,还可以拴马,成为拴马石。

院内的排水沟,有阴有阳,不尽相同。院内的路,有些是在各门前修通一条路,互相连接,一直到出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山西民居概况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农村居住方式大体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民居院落
一、院式结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四合院,是较富裕的人家的住宅形式。按风水先生测定的位置以高檐出厦的大房为主,带耳房、左右厢房、卜房门洞、街门、院门。大房中装通顶四扇格窗隔扇屏门。厢房左右对称,按左上右卜顺序,归长子、次子居住。排场一点的大房有木雕卷口、雕花斗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比较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四合院院落较小,院门以偏居多。山区有一种天井式土窑院落,称为“地窨院”,格局极似四合院。多选平顶地方,从上而下挖成一个天井小院,然后从一头向崖边挖出出门洞。另三面掏成正窑、左右侧窑,多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屋顶上面就是平坦的场地、秋收打场的好地方。粮食打好,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就直接倒进了贮粮的屋子里,然后再堵住洞口。外人来到村里,还以为有个土坑,临近才知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人家。二合院只有主房,左右厢房,街门,照壁...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唐宋时,始祖自河东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后历代均有扩展,盛兴于明清两代,其声名显赫,长达六百多年,延续了两个多世纪。据柳氏家谱记载,“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子孙承继至今已二十六世,亲族分布极为广泛,历代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大深远。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柳氏民居,座落...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在襄汾县城南四公里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陈列了近万件文物,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绘制成民俗画,或制作成模型,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进入丁村民俗馆,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门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在捐买了一个“卅同”官位后,为夸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宣德郎”和基于“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于故里乡亲而立的。第一院大门上的红对联,影壁上的斗大“福...
· 山西民俗—山西民居—姬氏民居
姬氏老宅,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中庄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只是一个单位的北房,座北向南建筑在一个高42厘米的砂岩石台基上,平面呈矩形,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举折平缓,施以瓦脊和布纹瓦。七檩前出廊,前檐为砂岩石柱,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檐面。四垛梁,二、四椽伏间施单步梁。柱头施以普柏枋,设四铺作斗拱。明间开门,向后退回一架椽,与内槽中部两根石柱成一线,使房子平面呈“凹”形。门顶至柱子齐,上施一层棚板,三间通施。柱础为方形,青石门墩,砂岩门槛。门槛之上为木质门框,门上钉有五行大宝盖钉。每行五个钉,门槛、立颊、门额皆为木质,立颊外表又加木雕花边,以双重五齿花瓣条边为底,上刻牡丹图案。左门墩石靠门槛部位刻有:“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仲XXX姬宅置X石匠天党郡冯XX”等字样,可知建造年代为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座元代民居面阔三间,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柱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