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服饰材料与加工方法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服饰材料与加工方法,山西人的服饰材料主要以棉、毛、皮、丝、绸、麻为主。这些材料大都因地制宜、自制自用

山西人的服饰材料主要以棉、毛、皮、丝、绸、麻为主。这些材料大都因地制宜、自制自用。

晋北属高寒地区,一般民众既为御寒、又为方便,多以羊毛、羊皮为服装原料。羊皮又以羔皮为上乘,因为羔皮毛细软而密韧。晋北各县都有皮匠或村中巧妇,依不同部位的质量性能,缝制成皮袄、皮帽、皮手套、坎肩、背心,并将边角料配制利用成棉鞋衬里、坐垫、护套(冬天暖手的小袖子)。白羊皮袄过去讲究不吊面,叫白碴子皮袄,御风保暖,是晋北人赶脚行路时离不开的家常服。

进入冬季农闲时节,乡村土屋中炉火红红,笑声朗朗,乡亲们装一团毛线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纺毛线。砣轮飞转,线长话热,团团羊毛变成团团白线。毛线经浆、洗、染后,编织成毛衣、毛裤、背心、手套、脖套、围巾等,作为春秋服装,是比较时髦的打扮。

在晋北、晋西北的一些高寒地区种植胡麻,麻籽是食用油料,麻皮常被一些乡民加工后,纺织成麻料。现时新的亚麻服装,就是以胡皮为原料制成的。麻料衣服多在夏日消暑时穿用。

晋南、晋中是产棉区,棉布大多由农家纺织,既省钱又耐用,穿着又舒服又随和。晋南地区,纺织土布几乎是每家每户的小手工业。到农闲时,村姑巧妇们盘坐在草垫子上,放一笸箩棉花,轻拈慢拉,在吱吱嗡嗡的纺车声中,如春蚕吐丝,蜘蛛架网,纺出缕缕白纱,浆染处理后推经抽纬,织出挺括棉软的各样土布;有些还要镂版印花、晕蜡扎染,成为典雅漂亮的印花布,做门帘、做包袱,煞是好看。

晋东南一些地方以养蚕缫丝出名。轻薄柔软的丝绸织品向来为富贵人家所用,一般民众则视为奢侈品,极少穿用。间或用在为新生孩童祝福;为年愈花甲者祝寿;或在新婚大礼之彩服上描龙绣凤。其质料考究,尤多用于鞋帽、披肩、兜肚等装饰物上。

过去乡里风俗以针黹技巧来衡量女人们的本事。所以女孩从懂事起便在家里跟着母亲学女工,俗称为“做针线”。因此姑娘媳妇的贴身用具除梳妆用品外,便是一套针黹用具,诸如顶针、锥子、大小套针、粉钱袋,绣工精巧的针套,以及裁刀、剪刀、彩线、直尺一应俱全,放在一个或草编,或布贴成,或纸裱的“针线笸箩”里。

农民服装的缝制,大多由家庭主妇来承担。过去没有缝纫机,因此一家老小,一年四季棉的、夹的、单的,裁新的、补旧的,几乎占据了主妇毕生的精力。过冬棉衣是主妇们的大工程。他们把棉花一片片撕好摊平,絮在布面上缝好后再翻里面。特别令人叹服的是扣结的制作,用缝制的布带经过细心的编、抽、拉等工艺编结成桃形、蝶形、如意等造型,缝接在衣服上,是典型的汉族服饰标志。由这一简单的扣结进而发展到对各种镜饰挂穗、兵器装饰,以及各种佩物穗带的编结造型,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巧夺天工,为世界人民所称奇的“中国结”艺术。

做衣服剩下的边角布块,还要依照不同花色的对比,缝制成干粮袋、书包、座垫、荷包等,五色斑斓,惹人喜爱。

家庭主妇们最缠手叫劲的营生要数做鞋了。首先拣破碎布条一层层粘起来,有半寸厚的样子,俗称打毛布底。上下两面再夹一层耐磨的布,然后,将白麻拈转拨吊,拧成细麻绳,手戴羊皮护掌,钢锥打孔,在打好的毛布底上按鞋样大小,针线花纹样式,细针细线地纳起来。这是一项既讲力气又讲技巧的活儿。最后打湿新鞋,用楦子定型。这种鞋子穿脚上挺而不硬,耐久结实,有的地方叫它“踢倒山”,足见其结实程度。

到冬闲时,一些人口多又稍富裕的人家,要请手巧的人到家里帮助缝制过年过冬的棉衣、礼服。婚姻大典的被服农饰更加讲究。不仅要讲属相,而且要讲究儿女父母健在,有男有女团团圆圆的所谓“十全人”来帮忙,为的是取个吉利。现在有了“裁缝铺”,家家又有缝纫机,大家又都买成衣穿戴,风俗逐渐改变,妇女自己缝制衣服、鞋的已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特殊服饰
特殊服饰是指婚、丧以及禁忌、信仰情况下的穿戴。山西民间丧服都以白色为主,粗针大线,毛边朝外。孝帽随关系疏远而异,或叠折或扎起,出殡时为遮掩女人哭相,还在头上顶盖一大块白布、谓之“披头”,并要在头发上扎白纸捻。新婚大典新娘兴穿红色,要里外红、上下红。一来红色是暖色,热烈饱满;二来红色在民间具有驱邪免灾的作用。新郎头戴礼帽帽花,身穿长袍,外套马夹,斜挂红布,谚语叫:“新婚胜如小登科,披红戴花煞似状元郎”。九作为数目字中最高数值,民俗以为不祥,所以在年龄中有忌九的说法,俗名“逢九年”,特别是从四九(36岁)开始,每逢带九年中,除在饮食、起居、行旅、处事等处处小心外,还要穿红主腰、系红裤带、穿红裤衩,据说可以避邪免灾。这可能是一种迷信,但至今仍有流行。长治一带男回民讲究戴白小帽、蓄长须,穿黑衣、套马夹;女回民则头裹披肩,纱巾尚白或黑,是特有的民族服饰。
·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鞋与靴
鞋过去大都是妇女手工制作。晋北气候寒冷,御寒靴类多以毛皮制做。高腰的由羊毛碾成,称为“毛嗄蹬”,齐膝盖长,骑马坐车、走泥踏雪最为适宜。低腰的厚毡靴叫“毛窝”,宽松随脚,较受老年人的喜爱。普通棉靴造型晋南与晋北大体相同,为双脸单鼻式,鞋口较小,前后开叉,样式没有男女差别、只有大小之分。帮面多以华达呢、灯芯绒、平绒为主。这种棉靴轻便,暖和,又便于制作,是较为流行的。妇女过去不会做鞋是要遭人耻笑的。凡为人之妇,大大小小的鞋样子便是一份财富。鞋也便具有了双层的功能,既是作为姑娘、媳妇手艺的展示,又是表达心意的礼物。男女相爱,订婚,结婚,妇女要把亲手做的新鞋作为馈赠姑爷、公婆的见面礼。当男人出远门时,行囊中也总少不了沾满爱妻千针情、万针意的千里鞋。普通夹鞋分劳动鞋和礼鞋两种,前者粗笨结实耐用,后者轻便美观讲究。有牛鼻子鞋、方口鞋、圆口鞋、带带鞋、松紧口鞋等几种。女式鞋因过去缠足者多,因此便有了大脚鞋...
·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衣饰特点
山西是典型的汉文化生活区,衣着上保持了典型的汉民族特色。俭朴勤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养成了不争华丽、不图浮饰的衣着打扮习惯。除少数富豪权贵者外,一般贫民均是以宽松合体便于劳作的短打扮为主,色彩上男性以稳重朴实的蓝、青、灰、黑为主,女性则随年龄而变化,依次以红、粉、绿、蓝、紫、青等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山西民众的衣饰如同其朴实、勤劳、厚道、守成的品性一样,显得本份、俭朴。尽管从雁北到晋南,气候、环境等生活条件、历史文化各有差别,但深远的黄河流域文化传统仍制约着三晋民众的衣著打扮。
·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下衣
古时称下衣为裳,裳就是裙子,古代人男女都穿裙子。裤子,过去中式裤为大折裆式,裤腰上另加宽约半尺的腰围,穿起来直达胸口,有护腰保暖的作用。大裆裤子穿、脱固然方便,但是笨重不灵活。人们戏言:“某人嘴笨的跟棉裤腰似的。”晋东南和晋北地方,过去还在男子中流行一种“套裤”。冬天两个裤腿分别套在棉裤外面,上面用带系住,现已不多见了。女人裤有花色和装饰上的特色。裤角镶花边,补绣各种花草。到了婚嫁事典时,花裤、花裙穿戴起来,比平时要漂亮得多。女裙还有一种叫过河裙的,平时不穿,若行路至河边水浅平缓时便套裙脱裤,提起裙摆下水,边走边随水位而升提裙裾。过了河再换过来。妇女的围裙也很讲究,有印花的,绣花的,也有普通布料的。其中尤以晋南粗布印花围裙为佳,设色造型粗犷热烈,引人注目。夏日里在拉纤、打夯、搬运的重体力劳动的场地上,可以看到身着短裤的男人嗨嗨哟哟地展示着阳刚之气,这短裤寻常是不穿的。小孩下衣中有特色的,要...
· 山西民俗—衣饰民俗—上衣
上衣一般有短衣、长衣、内衣、外衣之分别。过去一般贫民既为经济所迫,又因劳作之便,均是短打扮。贴身主腰、小布衫、夹袄、棉袄、单袄等是常穿的服装。贴身主腰,也有地方叫裹肚、腰子。有棉、夹之分,依季节不同而变。由腰身、背搭、搭帘三部分组成。腰身为长方形,正中与背搭相连,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穿在身上既可保暖腰身,又不影响手臂活动。妇女穿上这种腰子方便奶孩子。过去在晋北、大同一带,随处可见这种“红主腰、红裤带、外穿皮袄敞开怀,腰里别着大烟袋”的打扮。全省各地普遍流行这种服饰,只是在色泽和样式上略有不同。晋东南长治一带,单兜肚是用一块菱形白布,绣上花草图案,上端缀一套环套上脖颈,下面两头束带齐腰束住,一年四季不离。小布衫是过去对单衣的称呼。男为对襟式,女为大襟式,一般为五排桃圪瘩小扣。夏天色浅冬天深,穿着大襟衣服可直接避免肚前受凉。外套服饰多数是马褂。过去乡绅学士、地位显贵的人才穿长袍马褂。女人们的衣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