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抚养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7
转发:0
评论:0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抚养,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

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种种非常虔诚的习俗。

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为孩子做饭,把布块拼凑起来做成小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能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临汾等地,讲究用奶奶穿过的旧蓝布衣服给孩子改制小衣服,取的是“蓝”、“拦”谐音,表示孩子穿上这种衣服,生命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都时行的育儿习俗。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人们把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长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龙腾虎跃,前程远大。

忻州一带生了男孩后,次年元霄节期间,在街上垒旺火、架灯山、请响班,热闹庆贺,谓之点灯。亲朋好友们都带花馍、礼炮、酒前往扶灯,以借百家之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些不生育的已婚妇女,要在灯山上祈愿烧香,完了偷一盏灯回去,谓之“端灯”,据说必可生育。

孩子小时常流涎水,山西各地都时兴给孩子戴“ 围嘴嘴”。“ 围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颏接触部位总是干的。“围嘴嘴”有做成老虎形的,还有做成青蛙形、莲花形的,等等,既实用,又美观。

孩子长到一岁左右,一般都要断奶。除了逐渐减少哺乳次数,逐渐添加米面、鸡蛋、蔬菜等食品,为断奶做好准备外,还要选择黄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间大多以“伏断日”,即日干十二地支与二十八宿中的利宿配合日为断奶吉日。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时都要特意在脑袋后头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吕梁地区又称为“后扯辫”。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长住舅父家,脑袋后边留下的那一撮头发都叫“舅舅毛”,是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养育之恩的。“ 百岁毛”也好,“ 舅舅毛”也罢,越长越好,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辫子,直到满12岁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边以后才剪掉。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在山西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晋中祁县一带称为“认义”,雁北等地则叫做“寄宝”。“认义”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河曲一带,孩子“寄宝”还要起相应的奶名,如认姓李的为义父,则称“李保大”;认姓王的为义父,则称“王保大”。除了多子女或长寿的人家外,有些地方还时兴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以保孩子平安健康。再就是把孩子的无病无灾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有些地方是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民间认为既然是神或僧道的弟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保佑,长命平安。

关于年龄的计算,旧时山西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孩子一生下来即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夏历年元旦即长一岁。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称为“虚岁”。 孩子至12岁生日,也即满11周岁时,旧时各地都举行“开锁”的仪式。忻州河曲一带,孩子要把11年来攒下的22条红线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孩子的干爹、千妈象征地用铜钥匙打开。吕梁柳林等地,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头上打着雨伞,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此象征孩子终于圆满成人。临汾一带,孩子则要坐一种特制的彩车。这是老式的铁钴辘大车,布置得异常华丽,孩子坐上它上街,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晋中祁县等地,“开锁”仪式极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下的人来主持。当地讲究每年春节由父母、亲友赠送孩子用红头绳穿铜制钱做成的锁。这种线绳锁上的铜钱按年龄增加,每年一个,另外再加2个,如5岁穿7个,7岁则穿9个。至此,孩了要身缠3丈红布。跪在地上拆卜历年来所得线绳锁上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辞,一边把簸箕里的铜钱往地上抛撇。凡汉字面朝上的铜钱由孩子拾起,以此占卜一生福禄;其余的则归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帚,一手扯布头,让孩子原地旋转以使布解脱。在旋转中,主持人也要边念咒边用笤帚扫孩子。待红布全部脱下,即送给主持人以作酬谢。最后把蒙过12层红布的项圈取下,摘下锁,把项圈挂在枣树枝上,整个“开锁”仪式方告完毕。

对于孩子的12岁生日,旧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一大家人往往要张灯结彩,欢宴亲友,问时备办丰盛的祭品 ,让孩子“ 戴枷画睫”,前往娘娘庙或后土庙祭祀献供,有钱人家甚至还要唱几大戏。这一习俗称为“还愿”。现在“还愿”之俗不多见了,但有些地方仍然时兴请客摆筵、大闹“12”之风,动辄二、三十席,花费三、四白元甚至上千元。在雁北、忻州、晋南及晋东南一带,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过12岁生日,山西民间称为“成人”。严格地说,它已经不属于诞生礼仪的范围,但又不同于久已绝迹的“成丁礼”,即冠礼,是人在少年期转入青年期的时刻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礼仪。从此之后,这个人便要对家族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山西民间诞生礼仪的浏览,不难理会其中最主要的含义,即在于表达人们希望孩子平安无恙,健康成长的美好心愿。其次,便是对孩子的美满未来的祝福。由于时代的局限,诞生礼仪中的迷信成分与重男轻女倾向十分严重。

现在产妇生孩子,一般都是到医院妇产科的产房,“坐草”、“忌门”等习俗自然而然日渐消失。当婴儿降生时,人们讲究赠送孩子的父母一本纪念册,从第一页专印婴儿脚趾印的栏目到最后“银婚”、“金婚”的有关记载,几乎囊括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在婴儿诞生一两天内,人们还要给孩子照诞生照,以作为留念。婴儿的健康成长,人们不再乞灵于各式各样的“锁”,而是及时到各级防疫部门之注射预防疫苗。

亲友们前来探视,现在一般是馈送各色糕点、罐头及小孩的各种衣物,各种传统食品在城镇地区几乎见不到了。

每逢孩子过生日,现在都时兴给孩子买生日大蛋糕,上面插上与孩子岁数相等的小红蜡烛。在全家人关注的目光下,由孩子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这一风俗已经逐渐由城市推广到农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起名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两大类。在山西农村,小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父母嬉笑中的昵称,如大头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婴儿体弱,为了防灾而起的名字多与动物有关,如狗剩、狗儿、狗不理、狼不知等等,随意而叫的绰号与节日名称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来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与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县西册田村附近有个册田水库,该村以小库作为小名的多达12人,这里的暗寓是明显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结实的心理。作为传宗接代,继续香火的一种象征,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时爷爷辈的年龄直接命名,如59、63等等,这主要限于男孩。在民间,小名很多以难听的字眼来充当。俗以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父母的抚养,由于生活贫困、婴儿死亡率极高的旧时代,农家父母们仅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够象那些狗、牛、羊、驴等牲口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够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所以很多...
·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添喜
婴儿降生,民间俗称之为“添喜”。民间,还有称之为“临盆”、“落地”。生下的孩子,乡间、城镇又有不同称呼,即“添喜”有大喜与小喜。生男,山西民间谓之“大喜”,也称“弄璋之喜”。生女,称之为“小喜”,也称“弄瓦之喜”,有些人家生男后,往要在大门口用大幅红布上书“弄璋之喜”挂于门楣上,以向外传递信息,光耀门庭。民间生育,旧时大多在家临盆,由“接生婆”到家中接生,很少有人去城市医院生育的。只有那些富豪人家、官宦之家才去医院生产。这一方面说明医学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经济不发达所致。山西民间,生孩子有许多讲究。出嫁的女儿,绝对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生产之前,乡间往往是娘家人带上礼物、食品之类探望临产的孕妇,称之为“催生”,山西乡间的“催生”,不光限于娘家人,也有娘家的其它亲戚。所带礼物,一般是鸡蛋、红枣、红糖以及糕点、奶粉之类。现在人们还要送些水果、饮料,意在为孕妇增加营养。旧时,也有的地方,有着迷信习...
·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得喜
生育中的第一个先兆是“得喜”。“得喜”,是山西乡间妇女怀孕的别称。一般城乡妇女称“得喜”的喜讯时,有的叫“有喜”了,有的叫“有身孕了”,有的则称之为“有身子了”等等。有些年青女子,有了孩子之后,往往羞于启齿,常常用“有了”来代替。只有在大城市中,比较习惯的叫法才是“怀孕”。那些结婚不久,刚刚怀孕的女子,则羞于告人,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也是用“有了”来简单地表示自己已怀有身孕。丈夫听后,自然喜出望外。怀孕后的妇女,有各种反应,在医学上叫妊娠反应,在民间叫法则不同。山西乡下,有的称之为“害娃娃”,有的叫做“害口”,还有的叫做“害喜”。得喜的消息家中大小知道后,自然欢喜异常,无论怀孕妇女的父母,还是公婆、丈夫以及其它人。怀孕所以称之为喜,是与中国民间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历来都认为“无后为大”,既然有后,有身孕,那就意味着后世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同时也说明,娶来的媳妇是有生育能力的,这就为家族的人口...
·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报喜
婴儿降生,山西乡间大都有挑红、报喜的习俗。山西晋南一带,凡是生下孩子的人家,都要在自家的大门门首挂上几束干草,还要悬上红布条。有的人家生了男孩,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在门首正中的红布下方,还要挂上一面圆镜子,当地人的说法是,让孩子长大后前程远大,前途光明。晋中、太原一带的百姓,虽无挂镜子的习俗,但也要在门首上方斜挂一至两束干草,干草要用红布条裹住,以示吉祥。同时也告诉外人,这家有人“坐月子”,请不要随便进入,以免“踩”着婴儿。晋中、太原一带百姓,凡家中有人“坐月子”,一般都在月内不大乐意让生人进入,而且不准生人在“坐月子”的产房房顶上来回走动,甚至包括猫之类的小动物在内。怕“踩”了婴儿,造成婴儿昼夜啼哭及其它不良反应。听到女儿生下孩子的消息,娘家人一般都要派人来探视,大都是由母亲亲自探视,并给女儿带来鸡蛋、挂面、红糖、奶粉、小米、红枣之类的滋补食物。孕妇的姐妹、...
· 山西民俗—民间育俗—抓周
孩子到了一周岁,要过“生日”。这第一个生日是在奶奶家过。这个生日,一般都过得比较隆重,这是崞阳人的习俗。在山西其它地方,也有这种习俗,称之为生日“抓周”。这种隆重的表现是,有的人家要宴请亲朋。这顿宴席,大多比较讲究,饭菜丰盛,而且质量也很高。午饭前,在炕上要放置许多东西。这些东西中,有书籍、笔、剪子、尺子、面包、苹果、皮球等。这些物品摆好后,要把孩子抱过去,一家人围拢来,让孩子在炕上爬,看他在炕上从一大堆物品中抓什么东西。如果孩子先拿了书、笔,这便预示着孩子长大了喜欢念书,是读书人,这样,自然合家欢喜了。如果是先抓了尺子和剪刀,那自然是预示着孩子长大当裁缝了。如果是在炕上先抓了吃的食物一类东西,就说明孩子长大了爱吃,如果抓到了玩耍的物品,就说明孩子贪玩。这种“抓周”,是寄托了上一辈对下一辈子的希望。过完一周岁后,过生日的地点和场合就随便了。可在奶奶家,也可在姥姥家,照例是要吃一顿饭的。当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