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唱票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64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唱票,每当八小时工作后的晚饭之余,夜幕微微降临之际,偌大的太原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

每当八小时工作后的晚饭之余,夜幕微微降临之际,偌大的太原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街巷交汇的街口,路傍空旷之地,或是街头花坛之畔,临街游园之中,围聚着层层人圈,阵阵金锣皮鼓声,丝竹弦调声,像春风一样穿越人丛,飘溢四方,中间还夹杂着抑扬顿挫,或似行云或似流水的“山西梆子”唱腔声。这便是传承既久的唱票儿开始了。

唱票儿,是太原人久盛不衰的一种民间娱乐,传之既久,则成为人们的一项民俗文艺活动。它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很难有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最晚在清末民国初,便有了唱票儿的记载,并且,时至今日,虽几经磨难,却更有着愈炽之势。

所谓唱票儿,其实就是一些对晋剧,即习称的山西梆子,颇有些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们,自凑自搭的演出班子。太原人酷喜山西梆子,很多人迷恋名角唱腔,久闻长看,耳濡目染,对不少传统剧目中的唱词、唱段、唱腔,甚至全套的唱作念打,牢记心中。休暇无事之余,串门路出之行,不免哼之于口,唱之于腔,表演作打于身段。天长日久,熟练于胸,总想找个地方模仿表演,过过演唱的瘾头。于是,这些被人们称之为“票友”的人们,终因按捺不住的表演之欲,便大着胆子寻找志趣相投者,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凑在一齐,随便找个地方,互为观众演员,自唱自看自寻乐趣,借以宣泄久抑的激情。而有些愿听戏者,不用召集闻声自到,久而久之,琴师、鼓乐、演员、观众,自凑一班,晚间无事,聚之街头巷尾,放开腔门大唱一番,丝竹锣鼓伴奏其间。这种形式,代代传承,终成一方之习俗,得名曰“唱票儿”。

太原的唱票儿,不用化装,不需行头服饰,更无需舞台布景一应装饰,演出极为简便,想唱什么便唱什么。平时众票友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地址、时间各自心里明白,有事者自然不到,无事者不请自来。一俟开唱,则互相尊重,形同正式班社表演,不唱完一段,不能随便打扰。有时围观的听众中,自有其它地方的票友和业余表演爱好者。他们在观众群中,围观听唱,有时听的兴起,亦不请自出,待表演者完就一段后,毛遂自荐,要求来上一段。此时,东道主必定要让这位素昧平生的同道者,表演一段,并且,不论演技高低都须喝好,这是唱票班的一种规矩,否则视为无礼。而唱票班也正是这样逐渐扩大的。

有些票班,高手云集,声势很壮,虽为业余表演,却有较高水平。于是,逢着一些亲戚友人,有个红白喜事。生辰寿诞,便应邀前往助兴打帮。如遇喜事则多唱“天官赐福”、“龙凤呈祥”等,如遇丧事则唱“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剧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票友之中,虽然有不少人只是为凑热闹,出于爱好,平日能唱几句,多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也有不少人熟谙音律,精研唱腔,演艺精湛,自有独到之处。所以,有些正式戏班的演员,甚至个别名演员,也常常涉足票友之间,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以至有的票友在戏班缺人,难以开班之际,应诺受邀登台表演,或“下海”为优,或演完即返。

太原的唱票儿,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倡导下,愈发壮大和提高。每逢夏日昼长,乘凉的人们行至街头,便可听听这种不取分文的清唱表演,获得小憩之余的艺术享受。我们祝愿这种健康的、与民欢乐的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为太原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活跃太原的民间文化和文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闹红火
闹红火,即正月十五闹元宵。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闹红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中,有些是有声有色有动作的人群集体舞蹈表演。山西民间普遍流行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踩高跷、骑竹马、荡秋千、大头娃娃舞、扑蝴蝶等等。这就是“闹红火”的内容。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每个元宵期,已成为山西民间艺术荟萃竞技的日子。元宵之夜,人流不息,热闹非凡;鞭炮鼓钹铿锵入耳,龙灯、旱船婉蜒起舞,高跷、竹马娜娜而行,形成惊天动地的群众性文艺活动高潮。“闹红火”的活动,据传秦、汉时已开始,到唐代有所发展,到宋时风靡一时。历史上,这种“闹红火”活动据说有七十一种节目。山西境内,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跑法...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太原社火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有的地方说:“唱大戏,耍红火,穷苦人盼的就是这。”也有的地方却是:“耍红火,弄红火,婆姨娃娃全家乐。”但是,综观其实质,原本是一个:红火,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表现,是人们对幸福的真挚追求。所以,红火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乃至于在千百年来,日趋丰富,日趋充实,日趋完美。...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刺绣
山西省民间,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忻州刺绣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舞龙
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演出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红火”、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民间艺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蔑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在山西各地,龙舞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流行于平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