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渔翁戏海蚌

2018-01-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8
转发:0
评论:0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渔翁戏海蚌,这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干忻州、

这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干忻州、太原一带地区,其它地方也有个别县份流传,这种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渔翁戏海蚌,多数是由两人表演。由于表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表演时也各有差异。以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为例,“渔翁戏海蚌”是通过渔翁以食物引诱蚌,引逗中泼水戏蚌,海蚌单壳打渔翁或双壳夹击渔翁,以及两者水中斗智和岸上追逐表演等,表现了渔翁与海蚌嬉戏逗乐的情景。

在山西晋南翼城县一带,逗海蚌在这里成了“逗河蚌”。故事情节是由逗蚌者追捕河蚌精,逗蚌者由丑角角色出现,河蚌精由旦角角色出现。在表演时,河蚌精做出许多种躲、闪、逗的表演动作,以逗蚌者最终捕获河蚌精的结局作为结束。

在其它地方,扮演者人数不尽相同。也有一个渔翁,四个海蚌表演的,也有由逗蚌者、钓鱼人、船夫、鱼鹤和四至八只河蚌表演的,还有众多海蚌表演的女子群舞。有的地方在麦演时,还增添了“蒜瓣子”、“卷垫席”、“解不开”等等队形图案,还有的穿插演唱当地民歌。这些表演中的伴奏乐器有的是只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也有的是把打击乐与弦乐同时演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鸡汤汆海蚌
制作首先将海蚌洗净,再切成薄片,放入水中汆至8成熟,捞起。放入碗里,接着倒入一碗沸鸡汤,这样这道鸡汤汆海蚌就算完成。营养海蚌滋补阴阳,鸡汤温热滋阴。现今现今的鸡汤汆海蚌已非原来鸡汤加海蚌这么简单了。现在的鸡汤汆海蚌已经成为自助餐一般,做好后,亦可以在汤里加入鱼丸,卤蛋,肉类等。参考资料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唱票
每当八小时工作后的晚饭之余,夜幕微微降临之际,偌大的太原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街巷交汇的街口,路傍空旷之地,或是街头花坛之畔,临街游园之中,围聚着层层人圈,阵阵金锣皮鼓声,丝竹弦调声,像春风一样穿越人丛,飘溢四方,中间还夹杂着抑扬顿挫,或似行云或似流水的“山西梆子”唱腔声。这便是传承既久的唱票儿开始了。唱票儿,是太原人久盛不衰的一种民间娱乐,传之既久,则成为人们的一项民俗文艺活动。它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很难有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最晚在清末民国初,便有了唱票儿的记载,并且,时至今日,虽几经磨难,却更有着愈炽之势。所谓唱票儿,其实就是一些对晋剧,即习称的山西梆子,颇有些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们,自凑自搭的演出班子。太原人酷喜山西梆子,很多人迷恋名角唱腔,久闻长看,耳濡目染,对不少传统剧目中的唱词、唱段、唱腔,甚至全套的唱作念打,牢记心中。休暇无事之余,串门路出之行,不免哼之于口,唱之于腔,...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傩戏
邯郸市武安县固义村的傩戏是从古代傩祭、傩乐、傩舞和驱邪习俗发展而来。是远古、中古、近古傩文化的精髓,种类繁多,特色各异。依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求佑祛邪,驱瘟逐疫;二是祈天祈地,风调雨顺;三是尊老爱幼,奉公守法。傩戏的特色之一是面具,固义傩戏中使用的面具达三四十个。最初的面具是由树皮雕刻而成,今人多用纸糊。表演者头戴面具和饰冠,身穿熊皮,手执戈盾,称为“方相”,或由12个人朱发画衣,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名,称作“十二舞神”,舞时有鼓乐伴奏。固义的傩戏有舞台和街头两种,舞台剧保留了戏剧发展的原始形态,即说唱与表演由不同角色扮演。说唱者称为“掌竹”,站在舞台的前角,负责介绍人物和剧情,介绍一段,表演者就表演一段,直至剧终。目前固义傩戏舞台剧均由锣鼓伴奏,剧目有《岑彭马武夺状元》、《吊黑虎》、《点鬼兵》和《打十棒鼓》等,主要是三国及汉代以前的内容,剧情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